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心肌炎儿童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MR显示为心肌水肿和(或)晚期钆增强的患儿为CMR高危组(29例),CMR未见明显异常的患儿为CMR对照组(41例),比较两组心肌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随访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0例心肌炎儿童中,男43例(61.4%),女27例(38.6%),平均年龄(7.6±5.3)岁(5~18岁)。两组的胸痛、乏力和胸闷等临床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基础肌酸激酶-MB、心肌肌钙蛋白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激素和卡托普利治疗的比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3.7个月,17例患儿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vs. 19.5%,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危CMR表现和心肌肌钙蛋白Ⅰ是影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临床表现虽多不典型,但病情重;虽加用激素和卡托普利等积极治疗,但短期随访时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较高,因此,需重视CMR高危心肌炎儿童的筛查、监护、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2.
心肌炎是儿童非缺血性心肌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心肌水肿、心肌充血和毛细血管渗漏以及心肌坏死/纤维化。目前,心肌炎诊断金标准仍为心肌内膜活检,但由于其有创性和敏感度较低,在临床中并未广泛应用。心血管磁共振(CMR)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创的检查手段,对心肌炎的诊断及心肌改变的评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T2W图像、早期钆强化(EGE)和晚期延迟钆强化(LGE)的T1W图像共同构成了反映心肌病理改变的重要参数,其联合应用不仅可早期准确诊断心肌炎,还有助于对心肌炎的分型、分期以及与缺血性心肌疾病的鉴别。另外,CMR还有助于心内膜活检的定位,提高后者的成功率。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CMR还创新出组织T1值(native T1 mapping)、组织T2值(native T2 mapping)和计算得出的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等新参数,为心肌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开拓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心肌炎为心肌组织的炎症。心脏影像学检查能客观反映心肌炎时心脏组织学特征及功能状态。心电图被广泛用作心肌炎的初步筛查工具;超声心动图能及时快速评估心肌损害及严重程度,是评估疑似心肌炎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一线和最普遍的成像方式;心脏磁共振(CMR)能准确检测心肌炎症损伤和水肿,越来越多地代替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myocardial biopsy,EMB)来诊断急性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可检测心肌炎症浸润和坏死灶,评估心肌活力和灌注情况,对心肌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运用好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心肌炎的精准诊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99m锝-甲氧基异睛(99mTc-MIBI)静态平面心肌显像检查3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结果出现花斑样改变者25例,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敏感性为69.4%,诊断价值为79.4%。32例对照组中花斑样改变者3例,假阳性为9.4%,特异性为90.6%。提示核素心肌平面显像对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1991年Lieberman根据心肌活检的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表现 ,首次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持续型四种类型〔1〕。在其报道的 3 5例经心肌活检证实的心肌炎中 ,有 4例被归类为暴发型心肌炎 ,其共性为 :①起病均为非特异性流感样表现 ;②病情迅速恶化 ,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临床表现为重度心功能不全等心脏受累征象 ;③心肌活检显示广泛的急性炎细胞浸润和多发型心肌坏死灶 ;④ 1个月内完全康复或 (少数 )死亡 ;⑤免疫抑制剂治疗只能减轻症状而不能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此后有关暴发型心肌炎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0):581-585
2.1 心电图检查 2.1.1 心电图改变是否为诊断VMC的必备条件 张乾忠教授:急性心肌炎时患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这种心肌损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要通过各种征象反映出来:如化验时多有心肌酶谱和(或)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改变、心脏超声和心肌核素检查时发生相应变化以及患儿出现某些症状和体征等.就心电图变化而言,它主要是由于心肌损伤引起的心肌电生理改变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肌炎患儿在病程中或早或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在儿科临床上没有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心肌炎患儿是少见的.因此,除非诊断心肌炎的其他证据十分充分、确切,否则对心电图正常的患儿要诊断心肌炎应十分慎重,且必须先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在儿童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是心肌内膜活检(EMB)Dallas标准,但 EMB属创伤性检查,且在儿童并发症较多。由于免疫学和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当今已有许多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应用于儿童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本文着重介绍心肌肌钙蛋白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这些新的无创性检查与EMB检查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为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在其鉴别诊断、病变程度与预后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肌病的影像学检查目前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磁共振(CMR)。CMR无辐射、多参数多序列一站式扫描,既提供了心肌病的形态学信息,尚能进行心室容量、射血分数等功能评估,还能针对心肌组织特征进行分析,在儿童心肌病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中起重要作用,是目前评估儿童心肌病的最佳影像方法。该文重点阐述儿童心肌病的磁共振检查规范、磁共振表现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肌炎较为常见,心肌炎是心肌组织呈局部或弥漫性炎症性改变的疾病,以心肌细胞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及非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已被证明是最常见的感染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和药物因素在非感染因素中占主要地位。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和继发性损害、免疫学发病机制、基因信号通路异常、miRNA、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以及其疫苗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心肌炎备受关注。文章围绕儿童心肌炎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8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及疑似心肌炎患儿血清肠道病毒PNA,其中9例阳性,阳性率50%。PCR和斑点杂交方法检测2例因严重病毒性心肌炎死亡患儿心肌标本肠道病毒RNA,2例皆阳性,并定为柯萨奇病毒B3,提示PCR及核酸杂交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儿频发室性早搏的病因及起搏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5例心肌炎并室早和53例单纯室早患儿进行病因调查,发现多数室早与左室条索无关,30.2%单纯室早患儿与病毒性心肌炎有关,免疫改变和植物神经活性增加是室早的结果而非病因,作者还用彩色多普勒心肌显像发现室早起搏点,并且直接看到少数左室条索引起的室早。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近年来显著增多。IDCM并活动性心肌炎约占0-63%。IDCM患儿组织相容抗原DR4阳性较多。心内膜心肌活检对IDCM诊断有重要价值,操作简便,安全,值得推广。心脏磁共振显像、核素心肌心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心肌显像等新技术,对了解IDCM患儿心脏解剖与功能改变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在儿童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是心肌内膜活检(EMB)Dallas标准,但EMB属创伤性检查,且在儿童并发症较多。由于免疫学和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当今已有许多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应用于儿童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本文着重介绍心肌肌钙蛋白测定、放射性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这些新的无创性检查与EMB检查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为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且在其鉴别诊断、病变程度与预后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中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心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心肌炎属新生儿心肌病范畴。病理改变是以心肌血管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细胞溶解、坏死为主要特征。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无特异性检查手段,诊断的确立是困难的。因此,新生儿心肌炎的发病率在各国都不高,统计也很不准确。在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对288例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作尸体解剖发现心肌病12例,占4%,其中心肌炎仅2例,占0.7%。多伦多儿童医院总结了1950~1973年的1588例有心脏病的新生儿,28例心肌病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病14例,而心肌炎仅2例。Rowe等(1978)报导了101例新生儿心脏病,21例为心肌病,其中3例为心肌炎。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心血管损伤检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急性期心血管损伤包括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及心瓣膜炎。冠状动脉病变在后期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缺血性心脏病,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该病应长期随访观察,尤其对那些有持续冠脉异常的患儿。急性期可选择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心脏显象检查,后期可利用负荷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血管内超声、超高速CT、核磁共振成象、冠状静脉窦心导管及心肌代谢显象等方法检查。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可直接和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相关机制包括病毒直接侵袭、炎症因子风暴、低氧血症导致的心肌缺氧损伤及免疫紊乱等多种机制。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导致心肌损伤、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等心血管并发症。相对于其他病毒性心肌病,COVID-19相关病例起病更隐匿,发生暴发性心肌炎比例更多,且感染期过后仍存在持续性症状。另外,既往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儿预后更差。文章综述了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害/心肌炎临床特点、相关机制及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7.
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金标准,但取样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低敏感性,且有创性检查方法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传统的诊断工具心电图、心肌酶、心脏超声等检查均无特异性.临床上需要一种无创性、高敏感性的诊断方法.心脏磁共振成像不仅能评估心脏的功能参数,如左室功能、局部室壁运动等,而且通过T2加权成像及早期、延迟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等多种成像方式反映充血、水肿和坏死等心肌炎症的组织学特点,为临床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儿暴发型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心肌后,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损伤和(或)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和间质炎性细胞及纤维素渗出的过程。1991年Lieberman根据心肌活检的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表现,首次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型和慢性持续型4种类型。此后有关暴发型心肌炎的报道逐渐增多。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迅猛,呈暴发性,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和严重心律失常,后者可导致阿一斯综合征发作,若不及时抢救常在数小时至2~4天内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已成为提高暴发型心肌炎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肌炎是一种因多种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不一,差异较大,且缺乏特异性,可从仅有轻微胸部不适到心源性休克,其自然病史也可从完全恢复到发展为心肌病甚至死亡。心肌炎的多样化和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复杂性,致使其预后具有明显异质性。因此,研究儿童心肌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心血管损伤检查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急性期心肌管损伤包括冠状动脉炎,心肌炎,心包炎及心瓣膜变,冠状动脉病变在后期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缺血性心脏病,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该病应长期随访观察,尤其对那些有持续冠状异常的患儿,急性期可选择超声心动图和放射性核素心脏显像检查,后期可利用负荷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血管内超声,超高速CT,核磁共振成像,冠状静脉窦心导管及心肌代谢显象等方法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