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耳道真菌病是耳鼻咽候科常见病,致病的真菌种类甚多,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引起者较常见.当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长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况下,都易受真菌感染[1].  相似文献   

2.
外耳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也常见。对一般外耳道炎最好是局部清洁及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泼尼松制剂。但在热带气候下患外耳道炎时,有80%为霉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等)。有些病例在持续使用抗生素后,反而有利于外耳道内霉菌生长。作者们用clobetasol丙酸盐制剂,对32例双侧外耳道炎和17例单侧外耳道炎进行观察。制剂的成份是:抗炎性类固醇——(clobatasol丙酸盐0.05%)以及抗生素——(四环素3.0%)、抗霉菌制剂——(制霉菌素110,000单位/ml)。同时与otosporin(新霉素、多粘菌素、氢化可的松)比  相似文献   

3.
外耳道真菌病系指霉菌引起的外耳道炎症,多为麴霉菌感染,可单纯局限于外耳道,严重者可穿透鼓膜进入鼓室或乳突腔。治疗方法有口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耳内涂用抗霉菌的二性霉素B、克霉唑软膏、达克宁霜等。临床上我们曾用克霉唑软膏及达克宁霜治疗本病。我们从2000年7月~2001年12月用哌瑞松霜治疗本科门诊55例病例进行总结和讨论,并与既往所使用药物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4.
<正>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进入外耳道引起皮肤感染,有时伴有细菌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念珠菌等多见,以空气传播和自体接种为感染方式,夏季为多发期,发病率偏高,在气候潮湿、湿暖地带多发。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我们采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与制霉菌素片混合制剂纱条局部用药的治疗方法,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56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6例患者(208耳)中男93例  相似文献   

5.
霉菌性外耳道炎在全部外耳道炎中仅占少数,但却很难治疗。标准的滴耳剂并不含有特殊抗霉菌药剂,而是含有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因此使用后一般细菌可能被抑制或使局部的免疫力降低,反使真菌性外耳道炎病情加剧。对有些特别的抗霉菌药剂,如制霉菌素、抗真菌Ⅰ号(clotrimazole)不适于制做滴耳剂;龙胆紫虽有一定疗效,但易染污衣物病人不愿使用;甲酚盐虽有效,但味臭且不易获得,故多不采用。按作者们的经验,治疗外耳道霉菌病时,由于某些药剂常常是多次敷用才能收效。当采用硫柳汞水溶液(1∶1000)后,则可在一次敷用后  相似文献   

6.
恶性外耳道炎多发生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在耳道下部与软骨连接处有肉芽组织增生,可引起软骨炎、骨炎、骨髓炎、甚至死亡。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本病根据临床病史、典型的检查所见、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不难诊断。鳞状细胞癌也是外耳道的常见恶性病变。在外耳道可发现单纯息肉、较脆的肉芽组织或溃疡,有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疼痛、听力丧失、脑神经麻痹等。但也可无任何症状出现。坏死性外耳道炎与外耳道鳞癌的症状和体征类似。所以对外耳道的“感染”和/或发现肉芽组织及溃疡时必须进行活检,以区别炎症或肿瘤。  相似文献   

7.
<正>坏死性外耳道炎(necrotizing otitis externa,NOE)是一种临床上不常见但可危及生命的外耳道和颞骨感染性疾病,其最早由Meltzer和Keleman于1959年首先报道,又名恶性外耳道炎,是一种严重的可致死的外耳道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个体[1-2],  相似文献   

8.
在游泳或出汗使外耳道皮肤被浸渍时,细菌、病毒和真菌常侵入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炎。深海潜水时气压亦可使外耳道皮肤受损而易感染。耳环和眼镜架的过敏反应可致外耳炎及头皮脂溢性皮炎。最常见的是异位性外耳炎和湿疹性外耳炎及因刺激引起搔伤与继发感染。这类外耳炎仅局限于外耳道皮肤,而且疗效良好。 1963年,Meltzer和Kelemen描述了一种罕见的外耳道炎症情况。概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由绿脓杆菌引起,以软骨及骨的大片坏死为特征。此疾患有时为双侧性且常为慢性,病程数周至数月,伴剧烈耳痛、肿脓、压痛和渗出。软骨性与骨性外耳道间有典型的肉芽形成。糖尿病者尿糖长期存在且难以控制。有些患者出现小血管及大血管疾病。每例都检见绿脓杆菌。感染经  相似文献   

9.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外耳道发生鳞状上皮增生脱屑,形成的胶质碎片聚集,角化上皮包裹所致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发病率为1‰^(1)。易与外耳道阻塞性角化病、外耳道耵聍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相混淆,常常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0.
耳内镜下外、中耳疾病病变处图像放大清晰,外耳道霉菌可呈现灰白色、黄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苔状或毛状生长,可能与霉菌种类不同有关.同时,耳内镜灵活、多角度、多方位,在空间狭小、重要结构集中的外耳道及中耳内观察便捷,可保证手术在直视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耳内正常组织的损伤,从而尽最大可能保留其正常功能,并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005年7月~2009年5月,南京同仁医院及明基医院(部分病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耳内镜下对258例外耳道及中耳疾病患者进行手术及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评价保留骨桥的乳突鼓室成形术及软壁外耳道重建治疗胆脂瘤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7例(69耳)胆脂瘤中耳炎患者施行保留骨桥的乳突鼓室成形术(IBM)及软壁外耳道重建,手术开放鼓窦、乳突及上鼓室,切除骨性外耳道后壁,经面隐窝开放后鼓室,完全清理不可逆病变,为保持中耳腔容积,保留低位骨桥;同时应用带蒂耳后肌骨膜瓣-外耳道皮瓣复合瓣填充乳突术腔并重建了外耳道,并同期或分期行鼓室成形术.结果 随访24个月以上,干耳时间16~35d(平均23.1±3.4d),语频区气骨导差平均缩小(25.3±6.7)dB HL,术后基本恢复了外耳道的解剖形态及正常生理功能.结论 IBM手术及软壁外耳道重建在根除病灶的基础上保存或提高了听力,并恢复了外耳道基本形态及功能,为治疗胆脂瘤中耳炎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咽部隐球菌感染误诊的原因,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咽部隐球菌感染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因隐球菌感染而至咽部破坏性病理损伤较易被误诊为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师对咽部隐球菌感染的认识不足及咽部恶性肉芽肿疾病的特殊性。结论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局部表现与咽部恶性肉芽肿相似,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作出咽部恶性肉芽肿诊断前,有必要首先排除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可能,以保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3.
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多由浅部真菌(如曲霉菌,念球菌等)感染皮肤毛囊所致,传统方法多用柳酸酒精、达克宁霜或制霉菌素软膏局部应用治疗,但效果不佳。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真菌耐药性的产生,我科使用静达滴眼液滴耳治疗耳真菌病30例,经临床观察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外耳道狭窄及闭锁是临床上常见又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临床上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法。我院2004~2008年采用耳甲腔成形术治疗外耳道狭窄及闭锁12例。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耳真菌病275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耳真菌病为真菌进入外耳道后繁殖生长所引起的皮肤感染.笔者自1985年7月~1992年12月共诊治耳真菌病275例,均为广州地区患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75例中,男152例,女123例;年龄4~65岁,其中15~30岁210例(76.4%),病程15d~5年.其中,左耳92例,右耳122例,双耳61例.外耳道真菌病237例,乳突根治后术腔真菌感染38例,误诊为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158例(57.5%).外耳道奇痒77例,轻度瘙痒167例;胀闷伴阻塞感145例;耳鸣96例;耳痛21例.检查:外耳道可见白色点状污秽物7例,缘黑色点状污秽物18例,黄白色块状、糊状污秽物250例.全部病例涂片送检,均找到真菌菌丝及孢子.真菌培养235例,阳性198例(84.2%),其中分离176株真菌:曲菌157株(89.2%),青霉菌12株(6.8%),白色念球菌7株(4.0%).  相似文献   

16.
外耳道胆脂瘤是一种阻塞于外耳道骨部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块,病变不仅限于外耳道,部分病变可侵及乳突或鼓室等。现将我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4例外耳道胆脂瘤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突根治术腔存在的问题包括美容效果较差、配戴助听器困难、增加感染以及需频繁清理,关于乳突手术外耳道后壁去留与否的争论已持续数十年。乳突根治术的概念被接受后不久,人们就开始尝试用各种材料重建外耳道后壁和/或闭塞乳突腔。该作者报道36例用羟基磷灰石(HA)重建外耳道后壁和/或闭塞乳突术腔的随访患者的经验。HA是活体骨的主要组成成分,在各手术科室中是作为骨替代物的一种天然选择。所用HA包括三种形式:颗粒、已成形的外耳道壁假体及一块经雕刻后适合各患者缺损的HA。用HA颗粒形式进行外耳道后壁重建及乳突术腔闭塞,是一种成功…  相似文献   

18.
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对听力的影响。方法自2002年5月以来对15例患外耳道胆脂瘤的患者进行颞骨CT扫描、手术探查及听力追踪检查。结果15例(16耳)均经病理证实为外耳道胆脂瘤。16耳骨性外耳道明显扩大,其中,13耳发现大块状耵聍,3耳外耳道口狭窄;7耳有霉菌菌落,12耳外耳道壁有脓性分泌物;13耳鼓膜松弛部穿孔,1耳为小穿孔,2耳鼓膜大穿孔。术后14耳鼓膜恢复正常,8耳听力完全恢复正常,4耳为传导性聋,2耳为中度耳聋。结论外耳道胆脂瘤的发生与耵聍栓塞及外耳道口狭窄等有关,呈膨胀性生长,易伴感染,特别是霉菌感染,对听力有影响;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术中保护好鼓膜,保存听骨链,听力可以保留和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及检测致病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本实验收集2020年4月—2021年11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进行治疗的239例临床诊断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对外耳道分离物,通过真菌形态学检查、沙式葡萄糖固体培养基(SDA)行真菌培养、DNA提取、ITS区PCR扩增及测序等行真菌菌种确定。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确定联苯苄唑(PCB)、特比萘芬(TRB)、克霉唑(CLO)和伊曲康唑(ITR)4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MIC。结果 本地区大部分外耳道真菌病致病菌为曲霉菌,其中最常见的为土曲霉,其次为黑曲霉、黄曲霉,少部分为念珠菌。大多数引起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菌对PCB和CLO耐药(MIC>16 μg/mL),绝大多数致病菌对TRB和ITR敏感。因此在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时应首选ITR和TRB类药物。结论 外耳道真菌病最常见的真菌致病菌属是曲霉菌和念珠菌。ITR和TRB是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Nd:YAG激光治疗外耳道乳头状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耳道乳头状瘤是生长在外耳道皮肤上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我们采用Nd:YAG激光治疗28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