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称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各种疾病,如感染、炎症、肿瘤、手术、贫血等。在ST的患者中,又以感染的患者最多。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因不同疾病住院,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669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支气管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资料, 探讨肺炎儿童血小板增多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特征和意义, 提高对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认识。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支气管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7例, 其中男48例, 女性29例, 年龄1个月~6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总结病原体、性别、年龄、治疗时间、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特点等。结果 77例支气管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中,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腺病毒(1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10例)、支原体(7例);血小板增多和重症肺炎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在引起儿童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一、适应症:血小板增多症,其中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所有骨髓增殖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 400×109/L)的现象,分为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or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临床上并不少见,而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的报道较少见,现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伴随血小板增多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及骨髓巨核细胞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组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RT)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BPC、MPV、PDW和PCT)和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探讨其对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 MPN组患者血小板参数BPC、PDW和PCT较RT组患者显著增高,MPV显著降低(P均〈0.05);MPN组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数较RT组患者显著性增高(P均〈0.05)。结论综合分析,血小板四项参数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可作为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艳萍  周哲 《安徽医药》2014,18(3):521-523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癌患者合并血小板增多症与病情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42例卵巢上皮癌患者及4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血小板增多症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与良性卵巢肿瘤相比,血小板增多症更多见于卵巢上皮癌患者,且在合并血小板增多的卵巢上皮癌患者中晚期肿瘤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无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相比,卵巢上皮癌伴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疾病无进展时间(13个月/27个月,P<0.01)和总生存时间均明显缩短(28个月/39个月,P<0.01).结论 卵巢上皮癌患者中常合并有血小板增多症,可做为卵巢上皮癌病情程度的评估及预后不良的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PV)及血小板增高症(ET)病人治疗中,血栓并发症是主要临床问题,其机理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显示与血小板计数增高、血小板机能亢进、血液粘稠度增高有关,部分报道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及血小板正常不能完全消除血栓危险,另一些资料报道血栓形成伴有高水平出血。近来一些学者报道血栓发生伴有纤溶及抗凝异常,但在一些研究中未得到肯定。 作者于1993年1月~1994年6月间对84例病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一种造血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ET患者血栓形成、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和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增加。目前国内外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报道较少,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若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1称为血小板增多。本院于2012年8月12日收治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伴血小板增多症老年患者并行血液透析,现具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方法:分析临床诊断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主要特征的CML患者2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主要特征的CML临床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结论:对血小板增多的患者除了检测JAK2-V617F等外,还应常规进行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尽早鉴别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CML,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成人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要点,探讨血小板去除术在成人血小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0例成人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组,单纯采用羟基脲治疗对照组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为缓解、进步、无效的病例分别为15例、8例、2例,临床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x2=3.059,P0.05)。结论血小板去除术可缓解乏力、烦热、气短、失眠等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郭志雄 《哈尔滨医药》2012,32(2):111-1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诊治的1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94.4%,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结论 羟基脲联合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婴幼儿感染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econdary Thrombocytosis,以下简称ST)又称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可由感染和炎症、贫血、肿瘤、脾切除术后等原因[1]引起,临床虽较多见,但通常没有症状,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9例,行血小板去除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记录其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结果 经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后,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血小板取出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明显,术后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能进一步巩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以骨髓巨核细胞持续增生和血小板增多为特征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属于髓系克隆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倾向及脾肿大。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者临床少见且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而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引起脑血管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中的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行α-干扰素联合羟基脲治疗的4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国际预后积分(IPSET-thrombosis)系统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组,即低危、中危、高危3组。比较各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预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高风险的价值。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4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稍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低危组与中危组之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6、8周时,高危组的血小板计数高于低危组与中危组(P <0.05),此时中危组的血小板计数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治疗4、6、8周时分别检测到的血小板计数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645.77×109/L、638.68×109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的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脏常肿大,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中容易只重视治疗脑梗死,而忽视治疗引起脑梗死的真正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将我院两年来收住的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