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腿下段及足部动脉与其吻合网结构的应用解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为带血管组织瓣转位修复重建踝足部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36例成人下肢标本的系统解剖,观察三大主干动脉在踝足部各终末支及其吻合网的外径长度走向及吻合情况。结果 三大主干动脉及其各终末支交通支和吻合网的结构特点在踝足部的修复重建中均各有其重要的作用。结论可按动脉结构分布将踝足部分为4个区域,并按此进行手术设计,提高手术的灵活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小腿中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延长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小腿中下段断肢再植术后肢体短缩畸形延长的临床效果。方法1 990年1月-2002年12月,对小腿断肢再植术后短缩畸形的15例,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行胫骨上干骺端延长。结果 14例和对侧肢体等长,1例延长到5cm后,因出现剧痛而停止延长。结论 肢体延长是治疗再植术后肢体短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为足背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提供一种新型血供来源的皮瓣。方法根据下肢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行径、分支、分布及其与胫后动脉、腓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设计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修复足背皮肤及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最大13cm×9cm,最小8cm×6cm。结果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在踝部的4个分支(外踝前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经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的分支吻合,可以满足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供血需要。临床应用中,1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有远侧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结论以踝部吻合支供血的胫前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可用于修复足背部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应用腓动脉岛状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至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例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39岁.受伤原因:外伤16例,3例深度烧伤.创面小腿部10例,踝部6例,足部3例,伴有胫前、胫后动脉损伤5例.肌肉、骨裸露10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2 cm×20 cm.肌皮瓣最大面积9 cm×11 cm,皮瓣14例,肌皮瓣5例;顺行6例,逆行13例.血管蒂长5~15 cm,血管蒂旋转角度最大180°.  相似文献   

5.
动脉端侧吻合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端侧吻合在游离组织瓣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46例47个游离组织瓣移植术中,将游离组织瓣动脉蒂断端修剪成90度截面13个,45度斜面26个,鱼口状8个。应用两定点间断、两定点连续和四定点连续缝合法分别吻合28、10和9个动脉吻合口。结果:2例术中发生吻合口脱落微血栓堵塞皮瓣惟一皮支,经逆行推出血栓解除危象。三种端口之间及三种端侧吻合方法之间,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46个组织瓣成活,1例皮瓣因静脉栓塞部分坏死。结论:应用动脉端侧吻合技术移植组织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组织缺损足修复与重建的难题。合并肌腱、骨骼外露者,传统方法处理效果小理想,用轴形皮瓣移位或游离皮瓣移植大多要破坏一条主要血管,应用受到限制。应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自1999年8月至2003年6月,我们共实施15例,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瓣在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颜面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其中外伤2例,面部鳞癌4例,面部基底细胞癌1例,烫伤或烧伤后瘢痕增生3例。根据缺损位置及大小设计颏下动脉岛状瓣进行修复,最小为3cm×6cm,最大为4cm×10cm。结果术后皮瓣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苍白及淤血,5d后逐渐改善。1例皮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3例供皮区采用全厚皮覆盖创面,随访期间发现皮片不同程度收缩。其余受区外观及功能均较满意,供区瘢痕隐蔽。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瓣与面部软组织在质地、颜色上非常相似,皮瓣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显微血管吻合方法多达7类(缝合、机械、套结、粘合、电凝、激光、可溶支架)20余种,但用于显微细小血管吻合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方法仍是针线法,针线法所固有的对血管内膜损伤大、操作复杂、耗时过长等是其主要缺点.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在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中最为常见,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动脉病之一。血管造影一直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且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在各种无创检查中,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相媲美,临床应用较为  相似文献   

10.
孙罡  邵强 《浙江创伤外科》2010,15(3):315-315
手指末节甲根部离断再植成活率相对较低,且术后易发生指体部分坏死、指骨外露、骨折不愈合等情况,对患指的工作生活影响较大。笔者于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对甲根部离断再植采用远端指固有动脉静脉化建立静脉回流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18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58岁,平均45岁.缺损部位:踝部2例,后足4例,中足5例,前足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机器伤4例,内固定术后感染坏...  相似文献   

12.
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是食管胸下段癌、贲门癌食管胃部分切除术后常用的吻合方法。一般采用手工吻合方法,可根据需要采用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等方法。由于食管和胃管壁厚度不同、管腔大小不同、胃粘膜存在皱褶、纵隔食管床狭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介入性球囊阻断术在锁骨下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8月对 6例锁骨下动脉损伤的病人使用了介入性球囊阻断锁骨下动脉近端后 ,对受损血管进行修复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5例 ,女 1例。年龄 17~ 3 8岁。开放伤 4例 ,其中 3例刀刺伤 ,1例枪伤。闭合伤 2例 ,均系车祸至锁骨骨折、骨折断端刺破血管所致。左侧 5例 ,右侧 1例。 4例开放伤中伤口位置明显 ,大量出血 ,3例已失血性休克。入院后均加压包扎止血 ,同时抗休克及抗感染处理。 2例闭合伤中 ,颈部及锁骨上凹均有较大的搏动性血肿 ,可触及震颤。2 治疗方法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Seldinger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移植乳房重建或修复胸壁缺损时,采用保留肋骨的胸廓内血管显露及吻合技术改善受区畸形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9月,收治11例乳癌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3~65岁,平均42岁。其中10例行DIEP皮瓣移植二期乳房重建术;1例因放疗后胸壁慢性溃疡,采用DIEP皮瓣移植修复胸壁缺损。皮瓣切取范围18 cm×9 cm~28 cm×12 cm。术中分离胸廓内血管时,采用保留肋骨的血管分离技术,并将胸廓内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端端吻合。腹壁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应用保留肋骨的胸廓内血管显露及吻合技术。血管显露操作时间38~65 min,平均52 min;显露的胸廓内血管长度为1.3~2.2 cm,平均1.7 cm。术后DIEP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2个月。10例乳房重建患者外形满意,1例胸壁修复患者溃疡无复发。无1例出现胸壁术区疼痛不适,无胸壁凹陷畸形发生。结论 DIEP皮瓣移植乳房重建或修复胸壁缺损术中,采用保留肋骨的胸廓内血管显露及吻合技术安全、有效,能减少受区胸壁凹陷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损伤临床上较常见。本院自1987~2003年期间通过局部皮瓣转位或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2例,利用瓣87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下段癌、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黏膜活瓣式吻合术的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 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消化道重建时,剥除食管肌层及胃浆肌层,使黏膜延长3~4 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包埋,包埋后吻合口置入胃腔内2-3 cm,切除胃超过2/3以上时辅以大网膜包绕吻合口.结果 施行该吻合方法38例,均恢复顺利,近期并发症3例,其中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乳糜胸1例,均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随访半年后均可顺利进普通饮食,无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表现.结论 食管胃黏膜活瓣式吻合术可有效地预防吻合口漏、狭窄、反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单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术中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或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 受区血管均选择胸廓内血管。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为3类:独立型, 包括1支型和2支型;Y形结构;H形结构。独立型静脉采用直接吻合。Y形结构和H形结构伴行静脉吻合方式共分5种:(1)直接吻合;(2)去除Y形结构的共干节段后, 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3)结扎交通支后, 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4)保留交通支, 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5)结扎较细伴行静脉, 吻合较粗的伴行静脉。方式1、2适用于Y形结构的伴行静脉, 方式3~5适用于H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术中需将过长的腹壁下动脉节段去除。统计术中血管吻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随访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形、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73例女性患者, 年龄26~60岁, 平均41.2岁。其中, 即刻乳房再造92例, 延期乳房再造81例。109例采用游离DIEP皮瓣, 6...  相似文献   

18.
李俊  李倩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6):1660-1662
目的: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已经成为乳房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腹壁下动脉穿支进行三维成像,研究其血管走形及穿支情况,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方法:本研究中共11位单侧乳房缺如的女性患者,均为乳腺癌乳房切除术后,术前1周以内行腹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血管三维成像的结果,术前在皮肤表面标记血管穿支的位置,与手术中实际寻找到的血管穿支点进行比较,得出定位准确率及定位距离误差。结果:术前MRA对腹壁下动脉穿支的三维成像与手术实际操作相比,血管穿支定位距离误差为(1.08±0.51)mm,定位腹壁下动脉血管的准确率为100%。结论:MRA应用于DIEP皮瓣是一种无创、有效、简便的辅助手段,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正>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约占踝部损伤的1%~11%,常合并踝部其他损伤,少数也可单独发生,若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导致踝部疼痛、创伤性骨关节炎及踝前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目前多倾向于手术治疗,手术复位下的螺钉固定是最常用的方法,传统的金属螺钉固定需要拆除,增加病人痛苦和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吻合血管背阔肌皮辩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肩胛下动脉与受伤忮体主血管吻合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并保留旋肩胛动脉和肢体远端血管吻合7例。结果7例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移植皮瓣皮肤色泽与受区接近,质地柔软,肢体外形及各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见明显功能障碍。结论急诊背阔肌皮瓣移植血管桥接术是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动脉损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