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郑坤 《护理研究》2006,20(9):2415-2415
气管切开病人机械通气时通常将插管直接与呼吸机直角型接头相接,气管插管随翻身、呼吸机及管道的活动易发生移位或脱出.不仅给病人带来机械刺激,而且危险性大。为此,从2003年4月起将螺旋软管应用于50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病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ICU成立以来,应用多功能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800余例。现将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气管插管的应用1.1气管插管位置的确定气管插管通常在紧急情况下由医生配合麻醉师插入,或患者术后从手术室带气管插管进入ICU,护士应检查并确定气管插管是否脱出、通畅。气管插管的位置在气管隆突处1~3cm,一般成人插管深度在22~23cm左右。过浅容易脱出,过深则影响通气,要注意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的位置,防止过度牵拉致插管脱出。1.2气管插管气囊充气适应度气管插管气囊充气不宜过多,以免压力过高,阻断局部粘膜的血液供…  相似文献   

3.
在ICU危重患者中,常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经鼻、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如果呼吸机管道支架太紧,呼吸机管道过度牵拉造成患者不适、躁动,严重时可出现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强行脱出;如果支架过松,出现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连接处的呼吸机管道下垂,引起管道折叠、扭曲,使痰液及冷凝水积聚在处于低位的呼吸机管道内,造成管道阻塞。同时在清除痰液及冷凝水的过程中,极易造成痰液及冷凝水反流入气道,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科自2011年5月起,采用医用橡胶手套充气后支撑呼吸机管道,共应用252例,效果良好,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以抢救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呼吸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就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呼吸机与病人连接1.1 气管插管的护理 与病人连接的气管插管,可采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的病人应头部稍后仰,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并1~2h转动头部,以变换导管压迫点。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或在挪动病人与呼吸机时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选用适当的牙垫,避免病人将导管咬扁…  相似文献   

5.
罗琼 《当代护士》2005,(11):5-7
机械通气用于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有显著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犤1犦。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关键的环节,现对无创人工气道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气管插管护理1.1无创气道的建立无创气道插管是指将气管导管经口或鼻插入气道而建立的气体通道。经口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开口应在气管隆突上1~2cm,成人插管深度为22~23cm,过浅易脱出,过深则易顶在气管隆突或插入一侧支气管,特别是右支气管犤2犦。经鼻气管内插管:将导管从鼻孔插至口咽部,根据外口径处呼气气流的强度或声音调整导管头端方向,接近声门时呼吸音响,气流强,于吸气时将导管插入气管犤3犦。经鼻气管插管时,须将导管与面部做垂直方向插入,忌将导管向头顶方向推进,以免引起严重出血犤4犦。气管插管病人头部应稍后仰,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刺激和压迫,并1~2h转动头部1次,以变换导管压迫点。1.2气管插管固定避免气管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损伤气管粘膜或脱出,或在搬动病人与呼吸机时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气管插管成功后,选用适当的牙垫,将气管插管用胶布固定。测量气管插管刻度并标记,经口气管插管者测量应从气管插管外口到门齿距离。经鼻气管插管者测量应从外鼻孔至门齿距离。记录气管插管的刻度,并班...  相似文献   

6.
陶化青  李新辉 《全科护理》2016,(16):1666-166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以提出预防对策,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单元(NSICU)行机械通气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机械通气时间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病原菌,比较经口气管插管和经皮气管切开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人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机械通气时间长的病人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插管相比气管切开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50例病人共检出106株病原菌,其中以肺炎克雷白杆菌为主;50例病人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54.0%,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死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NSICU的VAP发生率较高;应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工气道,针对病原菌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以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葛晓燕 《全科护理》2014,12(9):792-79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行机械通气的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从开始行机械通气即运用抬高床头、定期密闭式吸痰、严格手部清洁、加强口咽部护理、避免质子泵抑制剂、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使用温湿交换装置等集束化护理;对照组根据经验决定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气管插管病人VAP发生率低于气管切开病人。[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相比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VAP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安淑芬  张楠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766-1767
心脏直视手术后病人心肺功能尚未恢复,需要带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度过危险期,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自行拔出,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插管脱落,又称意外拔管,其发生率占机械通气患者的4.2~8.3%,是有创机械通气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后果之一。一旦气管插管脱出,患者因无自主呼吸,常出现呼吸暂停,如不及时抢救,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心脏病患者402例,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插管前后护患之间的交流,总结出这一阶段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和有效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无创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无创正压通气是指不经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的通气,是通过鼻面罩将呼吸机与病人相连,由呼吸机提供正压支持而完成通气辅助的人工通气方式。无创正压通气与有创通气相比,NPPV的好处是避免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相关的并发症,它可使病人感觉更舒适;可减少病人使用镇静剂的用量;保留上气道的防御功能,允许咳嗽、咳痰;允许讲话和吞咽;使用方便灵活;而且NPPV也提供了建立或卸去机械通气的最大灵活性。由于无创通气的这些优势,现在临床已越来越多的将无创通气用于病人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受机械刺激,口腔分泌物增多,细菌繁殖能力增强,致使口腔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加.2003年1月~2007年2月,我院对33例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接受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患者33例,男28例,女5例;年龄61~85岁.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0例,气管切开机械通气13例.机械通气3~32 d.均给予口腔护理.  相似文献   

11.
气管导管气囊移位是机械通气中少见的并发症 ,如未及时处理 ,将给病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甚至造成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现将我们处理 4例此类并发症的经验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 4例 ,均为男性 ,年龄 44~ 71岁。病因 :例 1病人为肠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后多脏器功能衰竭 ;例 2为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血胸及呼吸道烧伤 ;例 3为左侧股骨骨折伴急性呼衰 ;例 4为风心病并发脑栓塞。因病情需要均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治疗 ,气管导管气囊移位发生在病程 2d至 3月。2 .临床表现 :4例病人均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 ,烦躁…  相似文献   

12.
熊玉梅 《现代护理》2007,13(28):2731-2732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口插入气管或经气管切开所建立的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护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功能,氧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功能。近年来护理同行对气管的护理,吸痰方法,气道湿化,气囊的护理等气道护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将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综述如下。1气管插管的护理插管时病人应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约10cm,头后仰,颈部处于过伸位,使口腔、声门、气管处于一条直线上。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或在挪动病人与呼吸机时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选用适当的牙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为3例患者加强病室环境管理、物品管理、呼吸机管理、气管插管湿化护理、雾化吸入护理,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结果:2例因并发其他疾病,分别于应用呼吸机9个月和15个月后死亡,1例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3年,经精心护理,至今存活.结论:临床应探讨科学的护理方法,以延长运动神经元病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在危重症抢救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心肺复苏、呼吸肌麻痹、手术麻醉和开放气道中最常用的方法,气管插管脱出是机械通气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旦发生气管插管滑脱,如未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急性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再次插管会造成对病人的再次伤害,还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所以气管插管成功后要保持气管导管在固定位置不发生移位、脱落。  相似文献   

15.
人工气道雾化吸入装置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荣 《护理研究》2006,20(26):2403-2403
一般超声雾化吸入是将吸嘴含在病人口中,闭口吸入。但人工气道通气病人雾化吸入时,气雾无法全部进入气道,吸入效果较差。利用面罩吸氧管、医用雾化吸入器接头及超声雾化吸入器部件装配成套,给人工气道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收到满意效果。1材料及制作高速射流医用雾化吸入器的软管及三通接头,医用氧气面罩输氧管,超声雾化吸入器软管及接头。将超声雾化吸入器、软管、接头、高速射流软管、三通接头、氧气面罩输氧管(粗端剪掉)连接成套,然后将输氧接头插入气管导管内8cm~10cm胶布固定即可。2优点病人吸气时无气雾溢出。因输氧管直径<气管导管内径…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2005年1月至今186例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自主呼吸未恢复的病人带气管插管返回监护病房,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1~3小时:50例,3—10小时:83例,10~20小时:37例,20小时以上:16例。其中经鼻插管3例,其余均为经口插管,5例因病情重长期带管肺部感染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有助于术后来自麻醉、体外循环、手术而致一些紧急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处理,现将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呼吸衰竭抢救措施之一。呼吸机管道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相接触。由于管道为塑料制品,不能使用高温高压灭菌,使呼吸机管道造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益增多,引起医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呼吸机管路系统的管理和消毒尚无统一规范,呼吸机管道更换时间及消毒方法不尽相同。2004年1月-2006年8月,我院对32例机械通气患者连续使用3d后的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分别采用1500mg/L的84消毒液、0.2%新沽尔灭、0.2%过氧乙酸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消毒前后分别采样进行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菌株分类,以了解各种方法的消毒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病人人工气道湿化化痰的合适方法.方法 将48例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湿化液为0.9%NS250ml 沐舒坦60mg气管内滴入每小时3~5 ml,治疗组用0.9%NS250ml气管内滴入每小时3~5 ml及0.9NS5ml 沐舒坦60mg呼吸机有氧雾化每日4~6次,观察2组湿化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湿化效果较对照组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都显著减少.结论 对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尤其是呼吸衰竭的病人,在应用气管内滴入的基础上加用多次化痰药物进行有氧雾化是一种湿化化痰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方法]对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给予监护护理、气道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病人无气道堵塞、再次使用呼吸机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使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护理可以降低再次使用呼吸机的概率,减少长期使用呼吸机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工气道方式的选择以及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并发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转入中心ICU需机械通气的确诊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比较仅行气管插管组和气管切开组在初始状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不同.并将气管切开组分为早期(<2周)和延迟(>2周)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剔除死亡病例后,仅行气管插管组的APACH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低于气管切开组(均P<0.05).而早期气管切开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延迟气管切开组(P=0.04、0.03),APACHⅡ评分及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首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发病急性期行气管插管.若自主呼吸及咳痰能力短期内不能恢复,建议早期行气管切开,时机可考虑2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