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前血浆D-二聚体(D-Dimer)、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黏度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94例脑梗死患者的检测数据,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酶法测定Hcy,放射免疫法测定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发病前72h内血浆D-二聚体、FIB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VitB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全血及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黏度增加伴有高D-二聚体和Hcy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促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NIHSS评分与GPM-140、CD62p和CD63水平呈线性相关(r分别为0.899、0.887和0.823,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磁珠法对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D-二聚体、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s-CRP水平病情重者升高更明显,病情好转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无好转组(P〈0.01)。治疗后恢复期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D-二聚体和hs-CRP水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程、病情判定及评价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及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62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ET-1和DD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NO水平则降低(P〈0.01);经过治疗之后患者血浆ET-1和DD水平降低(P〈0.01),而NO水平升高(P〈0.01)。结论血浆ET-1、NO和DD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及进展,为其早期治疗和预测发展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46例健康体验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治疗缓解组较初治组和复发难治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均有下降(P〈0.05)。结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作判断其体内高凝和纤溶状态,预测其血栓发生的危险程度,估计病情发展状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小板可溶性P-选择素(CD62p)表达率、D-二聚体量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出血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率,同时测血浆D-二聚体量,与血肿扩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CD62p的表达率与血肿扩大相关,基线D-二聚体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相关.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血小板的活化及D-二聚体可能参与了血肿扩大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苦碟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和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测定血浆CRP和IL-6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RP较治疗前分别地降低18.8%、46.7%,IL-6浓度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2.7%和9.6%,经统计学处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苦碟子可通过降低CRP及IL-6水平来发挥保护脑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偶联因子6(CF6)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148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STEACS)患者4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F6水平,分析NSTEACS及STEACS患者的血浆CF6水平的变化及与TIMI危险积分的关系,随访观察血浆CF6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NSTEACS及STEACS患者血浆CF6水平较健康对照明显升高(P<0.05),NSTEACS患者血浆CF6水平随着TIMI危险积分的升高而升高(P<0.05),STEACS患者血蓑CF6水平随着Kill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0.05),随着血浆CF6水平的升高,ACS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CF6参与了AC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F6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的治疗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1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及MDA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7天及14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MDA水平只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变化(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3d、7d、14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和MDA共同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增加VEGF含量。VEGF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1例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在入院24h内,治疗后3d,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4小时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1);第3d,第8d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洛酮组比常规治疗组血浆内皮素下降更快(p〈0.05);两周后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均升高,与病情轻重及病情进展相关,纳洛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16.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1例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表明,胃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P<0.01),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Ⅲ~IV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 05)。15例肿瘤切除后D-二聚体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升高。提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124例ACS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每日给予葛根素注射液0.4g静脉输注。对照组58例,每日予安慰剂静脉输注。其余均按ACS常规治疗,连用60d后改为每月两周,随访8周和1年,观察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抗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60d后改为每月用药两周达一年.治疗组住院期反复心绞痛(AP)发作、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0.05)。随访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旧、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0.05)。同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8周后,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早期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有效、安全,可减少住院期和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RP和IL-6与急性脑梗死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及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型卒中32例,完全型卒中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院24h内检测血清CRP与IL- 6。结果进展型卒中与完全型卒中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进展型卒中患者CRP、IL-6水平亦均高于完全型卒中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而CRP、IL-6水平在不同临床类型脑梗死升高程度不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标记法检测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水平,并与59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和CD6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26%±1.68%比2.32%±1.14%和6.14%±1.89%比2.88%±1.15%,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且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一项较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