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介绍 lncRNA 的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并详细阐述其对 OA 病理过程的调控作用。结果OA 病理特征是关节软骨退变和滑膜组织炎症,但其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明确。lncRNA 是一类异质性非编码 RNA,在许多炎症相关疾病中起调控作用并且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lncRNA 是参与 OA 发病机制的调节器,在 OA 软骨中异常表达,从而导致软骨细胞外基质变性。结论目前对于 lncRNA 调控 OA 的病理作用及软骨细胞生物学功能已有初步研究,但 lncRNA 及其调控网络在 OA 的发病机制、调节炎症途径的方式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 Wnt 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生发展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对软骨、软骨下骨的双靶向调控和两者间信息交流对 OA 进程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查阅近年在体内外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OA 和非 OA 状态下 Wnt 信号通路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调控作用及软骨与软骨下骨间信息交流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Wnt 信号可通过依赖 β-catenin 的经典或不依赖 β-catenin 的非经典 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交联,调控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进而影响软骨及骨的代谢。过度激活 Wnt 信号可加重软骨 OA 样退变,并且 Wnt 信号通路可激活下游蛋白 Wnt1 诱导的信号通路蛋白 1 调控 OA 进展,还可通过软骨及软骨下骨中不同细胞间建立的缝隙连接,直接进行分子交流调控 OA 的发生发展。关节腔内注射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SM04690 可以抑制 OA 进程;在成骨细胞中过表达 Wnt 信号通路抑制剂 Dickkopf 可以拮抗 VEGF 对软骨细胞的作用,并抑制其基质的分解代谢。结论Wnt 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信号分子的交互作用,可调控软骨和软骨下骨的代谢和功能及两者间信息交流,因此在 OA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 OA 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骨重建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与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核因子 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信号系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骨相关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骨重建过程中 CGRP 与 RANK/RANKL/OPG 信号系统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总结。结果骨重建过程中,CGRP 与 RANK/RANKL/OPG 信号系统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结论目前对于骨重建过程中 CGRP 与 RANK/RANKL/OPG 信号系统的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进一步研究二者在骨重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相互联系,明确作用机制,为临床上骨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广泛查阅 CFD 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相关文献,主要对 CFD 用于生物反应器设计改良或优化、模拟体外组织再生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细胞生长动力学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CFD 的模拟预测能力可为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体外组织工程组织培养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且结合实验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CFD 作为新兴和有效的研究工具,已在组织工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并取得显著进展,但更全面、准确地模拟组织再生全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屈曲间隙大于伸直间隙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膝关节屈伸间隙影响因素,以及 TKA 术中增加屈曲间隙后膝关节生物力学及运动学改变特点、临床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TKA 术中调整屈伸间隙关系是影响手术成败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大量生物力学、运动学及临床研究显示,TKA 术中屈曲间隙适当大于伸直间隙可以改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但也有研究结果与之相反。因此,TKA 术中对于屈伸间隙的调整尚存在争议。结论TKA 术中调整屈曲间隙至适当大于伸直间隙是一种新的关节间隙理论,其中远期临床效果、术中操作技巧以及相关并发症有待后续临床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糖尿病胰岛替代治疗的供体细胞来源及选择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糖尿病胰岛替代治疗及供体细胞来源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供体来源短缺仍是胰岛移植(pancreatic islet transplantation,PIT)面临的主要难题。目前,除同种异体/自体供胰外,异种(猪)胰岛、干细胞诱导胰岛及胰岛细胞株制备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潜在扩大了可植入细胞来源。结论充足、合适的供体细胞来源是临床广泛开展 PIT 治疗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前提。社会捐赠体系的完善,免疫耐受诱导、基因与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供体细胞短缺问题,并为临床细胞替代治疗 T1DM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毛囊及相关干细胞在创面无瘢痕愈合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毛囊及相关干细胞与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的相关文献,从细胞功能及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讨论。结果创面经毛囊及相关干细胞移植治疗愈合后形成的瘢痕更轻微,甚至无瘢痕形成。上述现象涉及的细胞种类及分子机制复杂,目前主要明确了与 BMP 信号通路及 Wnt 信号通路强相关。结论毛囊及相关干细胞在创面无瘢痕愈合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强机制研究,以期为创面和瘢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蛋白酶激活受体 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 PAR-2 在 OA 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AR-2 的异常激活在 OA 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激活的 PAR-2 可以通过调节炎性因子、代谢因子、致痛因子等的生成及释放,参与 OA 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及滑膜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疼痛的产生与传导。结论PAR-2 参与 OA 的发生发展已被证实,但由于 PAR-2 的复杂性以及分布的广泛性,需对其在 OA 进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各通路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阐明 PAR-2 参与 OA 病变过程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以期探索新的有效控制 OA 发生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软骨前体细胞(cartilage progenitor cells,CPCs)及微小 RNA-140(microRNA-140,miR-140)在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 CPCs、miR-140 及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后进行综述。结果CPCs 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性、干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其成软骨分化能力优于其他组织来源 MSCs。CPCs 与 OA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 OA 软骨损伤部位自主活化及成软骨分化能力方面并不能达到软骨完全修复的要求。miR-140 具有软骨特异性,参与 OA 发病机制,具有抑制 Notch 信号通路、诱导活化 CPCs 并增强其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从而促进 OA 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关节腔局部给药是目前治疗 OA 的主要方式之一,关节腔注射 miR-140 虽然对大鼠软骨退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也存在非靶向聚集、生物利用度低及清除快等问题,基于关节软骨特性构建具有良好安全性、软骨靶向性且能高效递送 miR-140 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CPCs 主要分散在软骨表层,而 OA 软骨损伤也开始于该层,因此强调 OA 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结论miR-140 具有诱导活化 CPCs、促进 OA 早期软骨损伤修复的潜能,进一步探索 miR-140 在 OA 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研发基于 miR-140 的新的 OA 治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和神经再生中的调控作用。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 lncRNA 特征和作用机制,以及 lncRNA 在 PNI 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PNI 后常伴有神经性疼痛和失神经性肌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许多 lncRNA 在 PNI 后上调,通过对神经兴奋性和神经炎症的调控来促进神经性疼痛发展,少量 lncRNA 也被发现促进失神经性肌萎缩。但 PNI 后神经可一定程度再生,lncRNA 可通过促进神经元的轴突生长和雪旺细胞的增殖、迁移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结论目前关于 lncRNA 调控 PNI 和神经再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实验结果的临床转化也是未来研究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皮下指数(modified subcutaneous lumbar spine index,MSLSI)预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早期疗效的效果。方法将 2014 年 2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并接受单节段 TLIF 的 450 例 LDD 患者纳入研究。基于术前腰椎 MRI 测量的 MSLSI,从小到大排序后将患者均分为 3 组(n=150)。其中,A 组 MSLSI 0.11~0.49,B 组 0.49~0.73,C 组 0.73~1.88。3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手术节段及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BMI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 3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第 1 天引流量、术后第 2 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 MSLSI 与 BMI 相关性,用偏相关分析研究 MSLSI、BMI、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采用 ROC 曲线分析 SLSI 以及 MSLSI 对 TLIF 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3 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下地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第 1 天引流量、第 2 天引流量、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 组术中出血量多于 A、B 组,住院时间长于 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分别有 22 例(14.7%)、25 例(16.7%)、39 例(26.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3 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6,P=0.662)。其中,C 组神经根损伤及切口无菌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A、B 组,B 组神经根损伤发生率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分别有 13 例(8.7%)、7 例(4.7%)、11 例(7.3%)发生非手术相关并发症,3 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8,P=0.345),且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50 例患者 MSLSI 与 BMI 成正相关(r=0.619,P=0.047);偏相关分析示 MSLSI 与切口无菌性并发症相关(r=0.172,P=0.032),与其余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无相关性(P>0.05);BMI、改良 Charlson 合并症指数、L4 椎体水平皮下脂肪厚度与手术及非手术相关并发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 MSLSI 的 AUC 值为 0.673(95%CI 0.546~0.761,P=0.025),SLSI 的 AUC 值为 0.582(95%CI 0.472~0.693,P=0.191)。 结论MSLSI 能预测 TLIF 治疗 LDD 的早期疗效,高 MSLSI 患者术中出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且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将 ADSCs 应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的相关文献,对 ADSCs 进行皮肤创伤修复的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治疗效果、可能机制、最新应用技术进行综述。结果体外、体内及临床研究均证实,ADSCs 主要通过直接分化为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的靶细胞和间接旁分泌作用促进多种皮肤创伤修复所需细胞系的增殖与迁移来实现促进修复的作用。新兴支架材料、细胞膜片技术可进一步提高 ADSCs 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结论ADSCs 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而 ADSCs 的应用途径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中转角效应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 PCL 重建中转角效应相关研究,并进行总结。结果研究表明转角效应是导致 PCL 重建术后移植物松弛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改变骨隧道固定方式、改变骨隧道方位以及挤压螺钉辅助固定、保留韧带残端、打磨骨隧道口骨质等方式来减小该效应,但缺乏长期临床随访结果。结论针对转角效应的改进方法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要更深入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重建后 PCL 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述椎间盘内源性修复策略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椎间盘内源性修复策略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其特点、现状及应用前景。结果椎间盘内源性修复的关键是提高椎间盘组织中干/祖细胞活力或促进其从干细胞 Niche 向需修复的组织迁移。这些干/祖细胞可来源于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具有 MSCs 生物学特点,特异性表达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基因,同时拥有多系分化潜能。但是,椎间盘的发育、衰老及退变消耗了这些干/祖细胞,另外退变椎间盘内极端微环境也会进一步损害干/祖细胞的生物学性能,从而导致椎间盘内源性修复失败。因此,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提高内源性干/祖细胞的生物学性能、直接补充内源性干/祖细胞、生物材料及小分子化合物刺激椎间盘内源性修复,以提高修复效果。结论目前,椎间盘内源性修复策略用于椎间盘退变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临床前阶段,下一步应着重于体内实验及临床转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微小 RNA(microRNA,miRNA)调控 MSCs 成骨分化及在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 miRNAs 调控 MSCs 成骨分化的相关文献,对其调控机制及在骨科疾病中作为治疗靶点和诊断工具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miRNA 是内源性非编码长度为 20~22 个核苷酸的小 RNAs,其在 MSCs 成骨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成骨作用始于 MSCs 分化为成熟的成骨细胞,同时骨代谢动态平衡的各阶段都与不同的 miRNAs 调控作用相关。miRNAs 通过对 mRNAs 切割、降解,翻译抑制或甲基化靶基因,从基因转录后水平进行调控。此外,目前研究还提示 miRNAs 可成为一种新型的骨科疾病诊断工具和治疗靶点。结论对 miRNAs 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找到新的骨科疾病治疗靶点和诊断工具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述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posteromedial rotatory instability,PMRI)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肘关节 PMRI 病理解剖、生物力学、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外侧韧带复合体(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LCLC)损伤、内侧韧带复合体(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complex,MCLC)后束损伤以及冠突前内侧面骨折是导致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因素。临床检查包括肘关节内翻及外翻应力试验等;X 线片可显示骨折情况,CT 尤其是三维重建诊断价值更大,另外 MRI、关节镜及动态超声等可辅助判断软组织损伤情况。LCLC 及 MCLC 的修复重建及冠突骨折的固定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韧带损伤的治疗有原位修复及功能重建,具体包括直接缝合、钻孔修复、带线锚钉修复、移植修补等;冠突骨折的治疗包括螺钉固定、钢板固定、不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及关节镜技术等。结论恢复关节稳定性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肘关节 PMRI 的重要原则。根据受伤机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保护软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预后,最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大鼠跨区穿支皮瓣微小血管模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取 8 周龄 SPF 级雌性 SD 大鼠 20 只,体质量 280~300 g,于背部制备面积约 10 cm×3 cm 的跨区穿支皮瓣,然后原位缝合。术后 3、7 d 各取 10 只大鼠,大体观察皮瓣坏死情况并测算皮瓣坏死面积百分比;然后采用明胶-氧化铅溶液行血管灌注,取材行 micro-CT 扫描并血管三维重建,采用 Matlable7.0 软件测算血管总长度及容积。结果术后 3 d 皮瓣坏死面积百分比为 19.08%±3.64%,显著低于术后 7 d 的 39.76%±3.76%(t=10.361,P=0.029)。micro-CT 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皮瓣微小血管形态变化;术后 3 d 皮瓣血管容积为(1 240.23±89.71)mm3、血管总长度为(245.94±29.38)mm,与术后 7 d 的(1 036.96±88.97)mm3、(143.20±30.28)mm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88,P=0.000;t=7.701,P=0.000)。 结论数字化技术能够可视化观察、客观评估大鼠跨区穿支皮瓣微小血管形态变化,为皮瓣血管模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述蛋白质因子在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阐明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研究成果,并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骨改建是维持骨稳态的重要生理过程,蛋白作为骨改建过程中的重要刺激因子,调控着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平衡。结论目前对于蛋白在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蛋白在骨改建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时间、作用过程以及蛋白质因子间相互作用网络,并确证其在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为骨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揭示及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影像学表现及与疼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以 2016 年 12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72 例(624 髋)围塌陷期 ONF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270 例,女 102 例;年龄 15~65 岁,平均 35.3 岁。单髋 120 例,双髋 252 例。ONFH 类型:创伤性 39 例(39 髋)、激素性 196 例(346 髋)、酒精性 102 例(178 髋)、特发性 35 例(61 髋)。其中,有疼痛症状 482 髋,疼痛时间≤3 个月 212 髋、3~6 个月 124 髋、6~12 个月 117 髋、>12 个月 29 髋;无疼痛 142 髋。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期 325 髋、Ⅲ期 299 髋。将患者根据 ONFH 病因以及 ARCO 分期进行分组,比较髋关节疼痛以及 X 线片(新月征和囊性改变)、CT(软骨下骨骨折和囊性改变)及 MRI(骨髓水肿、关节积液和软骨下低信号带)的影像学表现差异。采用χ2 检验分析 ONFH 疼痛时间与 X 线片、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病因 ONFH 患者在 X 线片新月征、CT 软骨下骨骨折及 MRI 关节积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 ARCO 分期 ONFH 患者在髋关节疼痛症状及所有影像学表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ONFH 患者疼痛时间与所有影像学表现均相关(P<0.05);同时 CT 囊性改变与 MRI 软骨下低信号带、关节积液分级,以及 MRI 软骨下低信号带与关节积液分级亦相关(P<0.05)。 结论围塌陷期 ONFH 患者影像学上囊性改变、软骨下低信号带、关节积液与股骨头塌陷和髋部疼痛关系密切,当 ARCO Ⅱ期 ONFH 出现上述信号提示股骨头不稳定,为预判 ONFH 疾病发展及合理选择保髋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TAA)治疗晚期踝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AOA)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传统 TAA 手术效果、计算机辅助 TAA 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目前 TAA 的现状及进展进行总结。结果晚期 AOA 常导致患者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踝关节融合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假体设计的进步,保留关节活动度的 TAA 病例逐年增加,手术效果也取得明显进步。精确的假体安置和力线恢复对 TAA 至关重要,手术相关的踝关节置换力线不良是影响假体寿命的重要因素。计算机辅助个体化设计导板可以简化关节置换操作难度,满足胫骨和距骨截骨的精准度。结论基于术前 CT 的个体化导板技术,其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发适合 TAA 的术中导航和机器人手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