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对肺癌病人行开胸术后的病区镇痛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2009年建立及运用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并实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预见性疼痛评估和急性疼痛护士及时镇痛反馈等方法进行疼痛护理,并与实施前肺癌开胸术病人镇痛满意度、肺部并发症、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后,开胸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提高(P<0.01),肺部并发症、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下降(P<0.01或P<0.05)。结论融合病区规范化镇痛管理模式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能提高病人镇痛满意度,有利于降低由于开胸手术导致的肺部并发症和急、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患者180例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术前和术中有关临床指标及术后急性疼痛评估和 术后资料及出院后疼痛随访情况.对上述影响术后慢性疼痛形成的各项因素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80例行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患者,164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的随访,根据其手术术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比例、循环辅助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镇痛及术后d1~5静息及活动时疼痛程度NR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既往吸烟、既往饮酒、术中芬太尼用量、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术后镇痛,术后d1~5活动时疼痛程度是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慢性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胸腔镜辅助开胸手术术后d1~5活动时疼痛程度是术后慢性疼痛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术后积极控制急性疼痛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患病人群逐渐增加,部分保守无效的病人需手术治疗。传统脊柱手术(非微创)引起广泛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肌肉、韧带、骨骼损伤,产生剧烈术后疼痛。与慢性疼痛的区别在于,术后疼痛是短暂而剧烈的,可逐渐缓解,更值得积极治疗[1]。有效的术后镇痛有助于早期下床,减少腰椎术后并发症,加快出院,减少住院费用。术后镇痛不足会降低患者满意度,导致术后恢复延迟及慢性疼痛[2]。本文  相似文献   

4.
术后急性疼痛可以转变成慢性疼痛,通过预防性镇痛的手段可以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预防性镇痛的概念是在超前镇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在超过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之后,仍然能观察到疼痛减轻和/或镇痛药用量减少的现象。超前镇痛强调镇痛的时机,而预防性镇痛则强调镇痛的质量和持续时间,其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围术期有害刺激造成的中枢敏化。有研究证明区域阻滞麻醉、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NMDA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都具有预防性镇痛作用。术后急性疼痛和术后远期慢性疼痛之间的联系及其发生机制以及急性阿片耐受和痛觉过敏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术后急性疼痛是病人受到手术刺激后的一种包括生理、心理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急性疼痛主要集中在术后24h~72h,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而且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机体康复[1]。国内外研究均显示术后疼痛控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44.5%的病人术后经历了中度以上的疼痛,仅20.6%的病人对术后镇痛感到满意,32.8%的病人抱怨医务人员没有及时给予镇痛[2]。近年来国内术后镇痛飞速发展,医  相似文献   

6.
程兰  何静 《全科护理》2014,(16):1448-1450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在食管癌术后病人疼痛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4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分为对照组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痛护理,即术前行疼痛知识宣教,术后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法定时评估病人疼痛,根据评分行针对性镇痛处理;观察组在常规镇痛护理基础上,增加术前超前镇痛知识宣教,术后在执行各临床操作前行预见性疼痛评估,根据评分行预见性镇痛处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4h,48h,72h内疼痛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前镇痛可减轻食管癌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多瑞吉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瑞吉(Durogesic,即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治疗癌痛等慢性疼痛已被临床研究证实.但用于术后镇痛等急性疼痛,国外有少数报道,褒贬不一.我们从2004年6月至9月采用多瑞吉对下腹部以下的择期手术病人进行了术后镇痛,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胰腺癌病人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92例胰腺癌开腹行根治性手术病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病人常规进行疼痛评估与护理,病人发生急性疼痛时及时开医嘱应用镇痛药物,观察组病人术前1d对其进行详细疼痛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2天、第3天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评分均值在术后第3天、第4天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胰腺癌病人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和控制病人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肋间神经冷冻的短期镇痛效果以及慢性疼痛发生率。方法:87位择期后外侧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n=46)和肋间神经冷冻组(C组,n=41)。术毕E组接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泵。C组于关胸前行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胸引管处肋间神经冷冻(-70℃,90s)。记录术后3天内NRS评分、镇痛满意度、副作用。电话随访术后12个月内慢性疼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3天内疼痛评分和镇痛满意度无统计学差异。E组皮肤瘙痒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1)。C组在术后3、6、12个月时总体慢性疼痛发生率和触诱发痛发生率均高于E组,其中触诱发痛发生率在术后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术后硬膜外镇痛能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但硬膜外吗啡皮肤瘙痒发生率高。肋间神经冷冻有可能增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其推广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围术期急性疼痛处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临床问题。减轻疼痛能让病人尽早活动、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院成本以及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围术期急性疼痛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在给予充分的镇痛的同时,尽量减少由于急性疼痛的处理不当而导致的术后慢性疼痛。我们应该使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治疗疼痛,将医疗、心理和身体状况、年龄、恐惧和焦虑的水平、手术过程、个人喜好和对所用药物的反应考虑在内。目前证实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高选择性α_2受体激动剂、抗抑郁焦虑药物、钙离子调节剂等均有治疗围术期疼痛的作用。合理使用上述药物,有望进一步缓解围术期急性疼痛,降低镇痛相关的并发症或副作用发生率,并减少术后慢性难治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正>术后急、慢性疼痛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急性疼痛如未有效控制可转变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术后慢性疼痛是指手术后反复发生、发展超过3个月,或者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大量报道指出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小至阑尾炎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可在2%-56%[1]。CPSP不同程度地干扰生理机能,给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长远的困扰,引起严重并发症,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非急诊手术治疗的376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情况并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术后慢性疼痛者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和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 DN4)评估疼痛的强度、性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7%(78/376)患者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其中中重度疼痛占16.7%(13/376)。腹部手术(OR=3.148,95%CI 1.047~9.467)、术前非手术区域的慢性疼痛史(OR=6.852,95%CI 3.246~14.464)、手术时间大于3 h(OR=2.803,95%CI 1.089~7.217)是术后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20.7%,其中1/6为中重度疼痛;腹部手术、术前非手术区域的慢性疼痛史和手术时间长是术后慢性疼痛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剖胸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对于剖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40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分别施行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n=20)与病人自控镇痛(n=20),按Prince-Henry评分法,对术后3天内不同时段疼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两组病人术后因镇痛所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自觉疼痛减轻,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术后平均疼痛评分(2.15±0.31)低于病人自控镇痛组(2.94±0.45,P<0.05),而镇痛副反应更少。结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操作简易直观,镇痛效果相对明显,更有助于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术后急性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如何有效处理术后急性疼痛,从而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关注而且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案虽然疗效尚可,应用广泛,但在减少慢性疼痛发生率方面作用欠佳。抗惊厥药物如加巴喷丁等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良好疗效,目前,将加巴喷丁在术后镇痛中作为辅助药物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近年来关于加巴喷丁在围术期中的临床应用的报道,为围术期复合应用加巴喷丁,从而确定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慢性疼痛病人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和慢性疼痛病人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的特点,以便选用适宜的电针参数进行镇痛治疗。方法:测定正常人、急性疼痛病人和慢性疼痛病人三组人群的感觉阈和痛阈,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急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均低于正常人(均P<0. 01),明显低于慢性疼痛病人(均P<0. 01)。结论:急、慢性疼痛病人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基础,急性疼痛病人相对较低,慢性疼痛病人相对较高。电针镇痛治疗时,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6.
疼痛教育对妇科病人疼痛认知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疼痛教育提高住院病人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改善术后镇痛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将272例拟施行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施疼痛教育组(实验组)和未实施疼痛教育组(对照组),每组各136例。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一对一实施疼痛教育,教育内容统一,(包括疼痛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的不良反应、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及优缺点等)。对照组未予疼痛相关教育。术前由责任护士用同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病人对术后疼痛及镇痛的认知度;术后观察比较病人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处理、舒适度及恢复情况(包括首次肛门排气和首次下床时间、24h和48h睡眠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不同镇痛需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h和48h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首次肛门排气和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病人对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高病人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妇科病人术后的镇痛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病人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观察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2 h、4 h、8 h、24 h、48 h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术后拔胸腔引流管、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拔胸腔引流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显著改善肺癌病人开胸术后急性疼痛,能提高镇痛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8.
病人自控镇痛术用于非手术急性疼痛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手术引起急性疼痛 ,已有完善的处理方法 ,即术中实施麻醉 ,术后镇痛等。而对于非手术患者 (包括即将实施手术患者~术前患者 )存在的急性疼痛 ,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甚至有时完全忽视了对其进行必要的镇痛治疗。这不仅让患者忍受极大痛苦 ,而且会引起一系列应激反应 ,对患者的康复很不利。过去常常采用肌注或口服镇痛药 ,效果欠佳 ,本文首次采用病人自控镇痛术 (PCA)用于非手术急性疼痛处理 ,效果满意 ,并发症较少 ,开辟了PCA镇痛之新领域。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疼痛病例共 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5…  相似文献   

19.
PCA镇痛的相关药理学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一种较新的手术后疼痛治疗技术,不仅适用于术后疼痛等急性疼痛的治疗,也可用于癌症疼痛等慢性疼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吴昕 《全科护理》2012,10(24):2209-2210
[目的]探讨静脉镇痛泵应用于心脏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将860例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700例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镇痛,对照组160例术后不予静脉镇痛泵镇痛,其余治疗两组相同,对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减轻心脏术后疼痛方面,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镇痛泵用于心脏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良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