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痛风从脏腑辨证论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痛风 ,以往均以痹证论治之 ,治疗不外利湿祛风等法。查阅近年来对痛风中医治疗的报道 ,提出以脏腑辨证论治的较少 ,笔者根据几年来临床治疗体会 ,在自拟基本方的基础上 ,辨证论治急慢性痛风以及高尿酸血症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供大家参考。自拟基本方系根据中医中药治疗痛风的各家经验 ,筛选促进尿酸排泄的中药 ,以土茯苓、车前草、制大黄、萆 4味中药组合成方 ,在临床中对急慢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 ,辨别不同的脏腑 ,选择不同的配伍 ,从肝、脾、肾论治。临床具体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肾湿浊型、脾肾亏虚型 3型…  相似文献   

2.
痤疮皮疹分布辨证治疗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皮疹分布,结合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脏腑辨证论治治疗痤疮120例.分为心火炽盛型14例;肝郁湿热型55例;脾胃伏火型16例;肺热型20例;膀胱瘀热型15例.结果:治愈90例,占75%;显效20例,占16.6%;好转10例,占8.3%.  相似文献   

3.
叶香岩于《温热论》创立分消走泄之法,用之于妇科湿热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病症,以先治其湿为首要,次治其热,末调其经。辨湿、热孰轻孰重,分消论治,湿去则热孤,湿不与热结,湿热俱去也。湿热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以湿热蕴结脏腑为主要病机,湿热多蕴结于中焦之脾胃。现今人们常嗜食肥甘厚腻、嗜欲无度及温室效应等自然坏境的改变,导致临床上常见多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的疾病。温病学的分消走泄之法在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对未来研究以湿热蕴结脏腑为病机的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权生教授用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西部中医药》2008,21(1):40-40
武权生教授根据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湿热型、寒湿型进行辨治,湿热型治以清热除湿,行气化瘀散结;寒湿型治以温经散寒,理气化瘀止痛。均以四逆散合四妙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位居第2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2岁内的婴幼儿[1],因发病时间多在秋末初春阶段,所以也称之为"秋季腹泻",临床以大便稀薄,形如蛋花汤样,次数增多为特点.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足,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脾虚型、伤食型、风寒型和湿热型.  相似文献   

6.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又称粉刺,是以丘疹、脓疱、结节,有时可挤出白色碎末样粉汁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多易发生在青春期,由于肝肾或脾胃等其它脏腑的病变致使“冲气不得下泄,转而上逆”所致。也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临床辨证分肺热血热型、肠胃湿热型、脾虚痰湿型。  相似文献   

7.
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见的如湿疹、痤疮、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现代医学对于此只能常规使用一些抗组胺或者糖皮质激素等药,很难从根本上治愈,传统中医药是人类文明伟大的结晶,在传统中医药宝库中很多方药,对皮肤病有显著疗效。《内经》有"肺主皮毛"之说,然临床中很少单纯的从肺治疗皮肤病,且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往往每个脏腑皆有涉及,很少单纯使用某一脏腑相应方药,笔者认为治疗皮肤病,而不是单纯的从"肺主皮毛"论治,而是以脏腑辨证为主,从"五脏皆主皮毛"论治,临床上皮肤病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肺有伏火,肺热弥漫型,常用泻白散、上消痈疮散加减治疗;二、脾有伏火,脾经湿热型,常用泻黄散、消风散加减治疗;三、心肝有热,火毒炽盛型,常用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四、肾精不足,命门火衰型,常用玉女煎、阳和汤加减治疗;五、肝血不足,血虚风燥型,常用当归饮子等加减治疗;治疗皮肤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兼以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之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郁仁存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经验,认为胰腺癌是由于脏腑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最终聚而成积发病。分为肝气郁滞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血瘀型、中虚湿阻型辨证治疗,强调通过中医中药与放疗、化疗、高强度超声聚焦等西医治疗手段相结合,采取积极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土苓百合梅草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病2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光革 《吉林中医药》2006,26(11):31-32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白塞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确诊的病例28例,辨证分为脾经湿热型、肝经湿热型和肝肾阴虚型3种证型,分别以土苓百合梅草汤合泻黄散、龙胆泻肝汤、一贯煎加减治疗。结果:3种证型28例病例全部治愈。临床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土苓百合梅草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田文君 《北京中医药》2017,36(4):341-342
慢性胆囊炎多表现为持续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有恶心、腹胀、嗳气、泛酸等消化道症状。中医辨证分型为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肝胆郁滞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最为多见。发病主因少阳枢机不利,藏泄失司。病位在胆,与肝、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治疗常用柴胡、延胡索、香附、枳壳疏肝理气,以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郁金利胆,大黄通腑,并根据血瘀程度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中医按照"瘾疹"辨证论治。一般的辨证分型包括有:风寒型、风热型、肠胃湿热型、气血两虚型、冲任不调型等等,其中慢性荨麻疹以风寒型、气血两虚及冲任不调为主。但是临证观病,证型却没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尤其是慢性荨麻症,病机往往错综复杂,寒热并见,气血失调,涉及到多脏腑功能紊乱。因此,临证需辨证明确,诸法并用,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辨证分型论治带状疱疹46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青  潘瑞萍 《陕西中医》2010,31(4):446-447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带状疱疹分为3型(肝胆湿热型、脾经湿热型、肝胆风邪火郁兼气虚血瘀阻络型,分别以自拟柴芩泻火汤、芩平汤、蝎蒺养血汤)论治本病46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标本兼治,通络祛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刘淼 《河北中医》1989,(4):46-46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内科淋浊的范畴,多发于女性。临床以发热、腰痛、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及排尿后仍有尿意感为共同特征。笔者多年用中医中药治疗泌尿感染分虚实二证。实证有膀胱湿热型与肝胆郁热型两种。虚证分为肾虚湿热型与脾肾两虚型。一膀胱湿热型:证见尿频急涩痛,腰痛,头昏胀,高烧,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爽,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通  相似文献   

14.
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肝炎,其发病机理复杂,迁延难愈,国内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中医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运用现代医疗科技手段,探讨了慢性肝炎多项理化指标的特异性,以寻找出中医各个证型辨证的现代指标,本文总结分析了近10年来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机理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诊断 慢性肝炎的病机较复杂,通常认为与湿热疫毒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失调有关,中医的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阴虚型。肝胆湿热是疾病的早期阶段,贯穿于肝病的整…  相似文献   

15.
对120例胆系感染胁痛患者进行发病规律及证治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分型中,以肝胆湿热型最常春次为肝气郁结型,瘀血停着型和肝阴不足型较少见;在发病季节上,以秋冬季和春季发病率较高,夏季最低;全部病例均有右侧胁痛表现;其治疗效果,肝胆湿热型疗效最佳其次为肝气郁结型,瘀血停着型和肝阴不足型疗效最差。  相似文献   

16.
小儿哮喘一证,临床多分为风寒、火郁、痰浊、痰热等数型论治。清代以前医家对湿热型哮喘尚无明确的认识,至薛生白《湿热条辨》才有“湿热咳嗽”的记述。笔者体会,用千金苇茎加杏仁、滑石、葶苈子方并根据证情再适当加味治疗小儿湿热哮喘,疗效确实令人满意。小儿湿热哮喘多见于夏秋雨湿季节,其时天暑地湿、上下交蒸,小儿脏腑娇嫩,藩篱疏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位居第2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2岁内的婴幼儿,因发病时间多在秋末初春阶段,所以也称之为"秋季腹泻",临床以大便稀薄,形如蛋花汤样,次数增多为特点.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足,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脾虚型、伤食型、风寒型和湿热型.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我们应用艾灸的同时推拿八髂穴、加上辨证施护治疗此类患儿167例,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郑伟达教授在肿瘤普遍病机瘀毒互结基础上,将肝癌分型为肝气郁结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亏损型。郑教授在临证辨证中,灵活运用慈丹胶囊,均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取郑教授临床3例医案,仅就肝胆湿热型肝癌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常见表现以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后易醒或不能入睡,全身疲倦乏力为主[1]。中医治疗一般以安神定志,调畅情志,清除脏腑郁热为原则。笔者采用针灸配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失眠32例,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11-09~2013-09就诊于本院确诊为肝胆湿热型失眠患者64例,年龄28~56岁,平均(42.2±14.4)岁;病程1.2~10.4年,平均(5.8±4.3)年。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气血状况的不同可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瘀血型、气郁型、特禀型等9种基本类型,其中气虚型、阴虚型、气郁型、湿热型体质易患失眠,针灸临证在辨证的基础上,也应根据体质特点制定综合性、针对性的针灸处方,从而提高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