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乌市2010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综合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吸毒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也是艾滋病干预的重点人群。截止2007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38.5%[1],目前仍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了解义乌市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和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情况,为制订吸毒人群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羁押场所的吸毒人群开展了行为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吸毒和暗娼人群的艾滋病KAP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静脉吸毒人群感染HIV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毒伙伴之间共用静脉吸毒的注射器具;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有多性伴、无保护性性行为。有报道,湖北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尚为传入阶段,还未丧失控制HIV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较佳时机。为了解湖北省吸毒人员及暗娼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态度行为情况,对湖北省的部分吸毒人员和暗娼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3.
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 ,调查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 11 3 % (43 / 3 79)。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 (P <0 0 5) ,共用注射器具 10次及以上的OR值为 2 0 3 4。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 (P <0 10 ) ,共用注射器具 10次及以上和近 6个月有新的性伙伴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该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进行戒毒和性行为干预来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干预预防艾滋病试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可行性,为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社区干预研究方法在戒毒所和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用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变化和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率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干预前高;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率比干预前低;干预前后吸毒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吸毒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改变HIV感染者的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吸毒人群针具交换干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效果。[方法]对古城区社区内活动的静脉吸毒者和古城区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学指标和HIV抗体阳性率,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85.3%提高至97.9%;吸毒人群最近6个月注射吸毒共用针具的比例由40.8%下降到12.5%;HIV抗体阳性率由9%下降到3.7%。[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干预可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有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中,静脉注射吸毒传播占42%,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程度、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和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我们于2007年对本区的社区吸毒人群开展了行为学调查和血清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吸毒人群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其感染情况和行为因素对艾滋病的流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为及时准确掌握新疆喀什地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信息,为喀什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等开展了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工作。由于梅毒是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在监测工作中同时对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8.
1989年云南首次报道艾滋病毒(HIV)感染在注射毒品人群中爆发流行,截至2005年11月,我国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约28.8万人,占总数的44.3%。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怛。。静脉吸毒成为我国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静脉吸毒人员以青壮年为主,以及大部分静脉吸毒人员具有高危性行为,他们成为HIV在吸毒人群和普通人群之间传播的重要桥梁之一。在尚未全面实施针具交换和使用美沙酮替代门诊治疗的情况下,我们结合禁毒在社区吸毒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危险因素和相关行为及HIV感染调查,对HIV高危人群艾滋病预防控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市吸毒人群艾滋病、丙肝等疾病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关对策,预防艾滋病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134人入组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样进行HIV、HC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抽取有效血样130份,其中HIV抗体阳性者2人,阳性检出率1.54%,HCV抗体阳性者71人,阳性检出率54.62%,梅毒初筛阳性3人,阳性检出率2.31%。结论吸毒人群注射吸毒或注射与混吸者较多,达80.60%,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率较低,HCV抗体感染率较高,且在此人群中已经检出HIV阳性者,有性行为的患者半数以上存在无保护性行为,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亟需加强该人群的防病知识教育,使其改变行为,减少艾滋病等传染病在此人群中传播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丰台区120例在押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市丰台区吸毒人员的人群特征、吸毒行为特点及艾滋病感染的危险性。方法对丰台区拘留所在押的120名吸毒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吸毒者男性占85.8%,女性占14.2%。男性以30-39岁中青年为主,占48.5%。女性集中在20-29岁年龄组,占58.8%。男性吸毒者已婚比例为65.0%,女性为5.9%(P〈0.01)。外省户籍占68.3%,本市户籍占31.7%(P〈0.01)。职业分布男性以个体经营者居多,占50.5%,女性以无业者居多,占47.1%。39.8%的被调查者采取注射吸毒方式,分别有26.8%的男性和33.3%的女性注射吸毒者自述有过共用注射器吸毒的现象,但只有23.1%的共针者意识到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结论丰台区吸毒者存在着很大的艾滋病感染的危险,应结合吸毒人群特征及吸毒行为特点制定有效地干预措施,遏止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徐姜 《职业与健康》2011,27(11):1276-1278
目的了解鞍山市监管场所内吸毒人员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开展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控制该人群中乃至一般人群的艾滋病流行和蔓延。方法由监管场所内的卫生医务人员抽取有吸毒史的在押人员的血液标本,进行人口学和艾滋病相关行为学调查。结果①在调查的402名吸毒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②40.9%的人有注射吸毒史,其中56.1%的人在注射吸毒时与别人共用过针具。结论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性行为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吸毒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和行为干预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凯  陈庆 《浙江预防医学》2006,18(9):53-53,55
青少年是艾滋病威胁的主要人群,但更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生力军。《艾滋病防治条例》指出:“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卖淫、嫖娼、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最近社会上对卫生部发言人就“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的说法,非常关注,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艾滋病似乎依然离大学非常远,对这说法深感震惊。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性观念的日益开放,大学生正在成为艾滋病易感染人群,艾滋病正在逼近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3.
吸毒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自1989年我国首次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吸毒人群中出现流行以来,注射吸毒一直是我国报告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占累计报告数的68%。吸毒现象的泛滥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为了解吸毒人群的吸毒、性乱等行为特征,本研究调查某收容所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性行为特征,并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干预,为艾滋病教育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洪江区吸毒人群分布状况,探索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针具交换对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艾滋病自愿咨询、公安机关配合登记询问、健康教育及关爱支持等措施,在社区和戒毒所内开展清洁针具销售和针具回收等干预措施,应用共用针具率、男性安全套使用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针具交换覆盖率等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洪江区吸毒人群以城区人1:3、青壮年、低文化程度男性及未婚者为主,干预后吸毒人群的艾滋病传播危险性行为降低,针具销售大幅度上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较大幅度上升。结论 在吸毒人群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有助于提高吸毒者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改变HIV感染各种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蔓延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某社区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及危险行为的知晓情况,为制定吸毒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社区126例吸毒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行归类计数。结果男性吸毒者为主,青壮年占79.4%,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和共用注射针具的情况不容乐观。结论吸毒人员普遍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扩散的的高危行为,应主动采取干预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美沙酮维持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阻断艾滋病病毒经注射吸毒途径传播的干预措施之一,其在降低犯罪率、控制毒品市场等方面被证实具有显著效果[1]。盐城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于2008年10月正式开诊,开辟了吸毒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的新途径。为进一步了解吸毒人群现状、提高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HIV感染者5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HIV感染者中,注射吸毒传播占42% 。注射吸毒仍是我国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仍呈上升趋势,其HIV感染率从1996年的1.95%上升到2004年的6.48%。柳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也显示,因吸毒引起HIV感染是柳州市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模式 ,因此,对吸毒人群开展血清学和行为学监测,对于分析AIDS流行形势,制定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当阳市被纳入18个县(市)吸毒人群针具交换项目试点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当阳市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掌握该市吸毒人员中注射吸毒者所占的比例,注射器共用情况,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注射吸毒者获得针具的途径以及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当阳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116名吸毒人员进行了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及相关危险行为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州市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福州市两戒毒所内在戒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55名吸毒者中有76.3%有注射吸毒史;30.0%有共用针具史;52.5%有临时性伴,35.1%最近一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结论]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感染HIV相关危险行为,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识别注射吸毒人群(IDUs)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为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的6 633名静脉吸毒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收集相关的社会形态、吸毒、危险行为、社会因素等信息,结合HIV感染情况,对与HIV相关危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初始吸毒平均年龄是男性(27.03±6.7)岁,女性(25.80±6.7)岁,吸毒人员以20~50岁人居多,83.80%人无业,初中以下占70.00%,安全套使用率为15.00%,共用针具比例为49.60%,注射行为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伴性行为、性别、年龄、吸毒费用、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共用针具的重要因素。结论湖北省静脉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普遍,大多数吸毒是HIV的易感群体,美沙酮门诊应该注重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行为学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