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性剐、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9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74例,发生率为3.4%;其中男659例,发生率为4.0%(21~30岁4.5%,31~40岁4.2%,41—50岁2.8%);女15例,发生率为0.5%(21.30岁0.5%,31~40岁0.5%,41~50岁0.3%)。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2.4%,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1%。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心率、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对10000例年龄在20-60岁的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ERS338例,发生率3.38%,其中男320例,女18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心率的增快ERS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轻度劳动强度者发生率2.31%,中度以上劳动强度者发生率4.18%。结论:ERS多见于青壮年劳动强度较高男性,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其心电图特点不具有指证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回顾四年间2 460例动态心电图,对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者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40例,检出率1.62%,均为男性,年龄22~70岁。动态心电图检出比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1 0 0%∶1 5%,P〈0.0 5),Ⅰ型明显多于Ⅱ型(8 5%∶1 5%,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检出Ⅰ型为主,以青壮年多见。  相似文献   

4.
健康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健康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飞行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310例健康疗养飞行人员12导联心电图及临床体检资料。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143例,阳性率为10.9%,其中41例(28.7%)合并左室高电压,合并左室高电压者较单纯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率更慢、ST段抬高更明显,运动可使高R波电压暂时降低。早期复极综合征阳性率与心率相关(r=0.93),心率越慢早期复极综合征阳性率越高,不同机种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飞行人员早期复极综合征较一般人群高,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重视早期复极综合征与病理性STT异常和左室肥厚鉴别。  相似文献   

5.
高琳 《临床医学》2011,31(6):38-39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平均年龄36岁,心电图以ST段"假性冠状性"抬高为主要特征,运动试验ST段可恢复至等电位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生理性变异,但其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相似,易误诊,临床应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P-R段偏移对急性心包炎的早期诊断价值及V6导联ST/T〉0.25对急性心包炎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5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为观察组,7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组,分别测量每组的心电图P-R段是否偏移及V6导联ST/T比值以0.25为诊断界点。结果:急性心包炎组心电图在早期多表现有P-R段偏移,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无该表现;急性心包炎组心电图V6导联ST/T〉0.25与早期复极综合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包炎组心电图有P-R段偏移的具有早期诊断价值;V6导联ST/T〉0.25具有急性心包炎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洋石油某公司健康体检时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与性别、年龄、心率及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对海洋石油某公司3299例职工体检时检出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收集统计,进行性别、年龄对比。结果男性与女性患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男性21~40岁组与31~40岁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30岁组、31~40岁组与41~50岁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结果显示,各年龄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彩娥  李徽  董建琪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075-1076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致病因素。方法 对3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及62例健康正常人组的一般情况、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ST段抬高导联的QTd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左房、左室腔内径、右室前壁与左室后壁比值、左室纤维肌束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更容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左室腔大小不是其原发病因,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左室纤维肌束相关特征及心肌细胞性激素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能有助于明确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体会,并对其误诊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一般情况.结果 ①早期复极综合征常见于中青年男性,女性极少见,多数患者可无症状.②部分患者夜间症状明显,常伴有心动过缓.情绪不佳,饮酒及劳累可诱发或加重本病.③患者常以胸痛、憋闷就诊,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改变.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和某些消化道疾病如食道憩室等,应注意与之鉴别.早期复极综合征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一般对症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极综合征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表现,据报道此征在常人中的检出率为1.42~6.1%,男性较多见。现将通过健康查体和近年来记录到的66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ST-T的正常变异,常见于健康的年轻人,发生率约为2.5%~9.1%,男性比较多见。本文39例中,平均年龄为19~57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1例。诊断标准为:常规心电图中至少有三个导联的S-T段抬高大于0.05MV。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可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对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65岁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320例,全部行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检查,筛选出阳性患者再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其筛查阳性率。结果:32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共51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为35例,阴性者16例,筛查阳性率为68.6%。动态心电图阳性共43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30例,阴性13例,筛查阳性率69.8%,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比较,筛查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结果均阳性者31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者28例,阴性者3例,阳性筛查率90.3%,与单项检查阳性比较,筛查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中冠心病者,其筛查阳性率较单项检查明显提高,可作为无创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J波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2例J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J波,其中早期复极综合征69例,Brugada波6例,Brugada综合征1例。结论:J波是许多临床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及漏诊,旨在探讨其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有头晕、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静息心电图正常,无明确器质性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进行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发现6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动态心电监测能较好地反应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结论:24小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近年来人群中检出率增多,一般无临床症状,但若同时合并其他心肺疾病而有胸痛、胸闷表现时易被误诊。我科经治早期复极综合征并胃食管反流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早期复极综合症 (earlyrepolarizationsyndrom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变异 ,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正常变异 ,常见于健康人群 (约 1%~ 2 5 % ) ,本身虽无临床意义 ,但在心电图上有时被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及高血钾[1,2 ] 。尤其是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包炎在心电图上均可表现为多数导联ST段轻度抬高 ,且ST段抬高的形态亦可表现为凹面向上 ,故两者更易混淆 ,因此其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急性心包炎的有关心电图鉴别诊断。1 资料与方法收集 1999~ 2 0 0 1年门…  相似文献   

17.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表现 ,多见于中青年人 ,男性较多见 ,发生率占健康人的2 5 %~ 9 1%。诊断标准为 :①QRS综合波J点处ST段抬高 ;②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部位多见于V3~ 5,肢导联亦可抬高 ,但AVR导联无抬高 ;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 ,随年龄增加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④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 ,类似右末支传导阻滞图形 ;ST波高耸或倒置。由于其图形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等所表现者类似 ,易被误诊。现将我院 1996~ 2 0 0 0年收治的早期复极综合征 4 0例 ,作回顾性分析。本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驻青基层部队官兵早期复极现象的发生、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和进一步的思考。方法对2013-07—2014-08青岛地区在我院健康体检的1 976名基层官兵进行心电图采样,首次心电图ER可疑病例行运动后再次描记,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在本次调查中共发现早期复极163例,发生率8.25%,且与军龄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驻青基层官兵早期复极现象较同年龄段非服役群体发生率高,由于早期复极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存在相关性,因此,对这一群体服役期间以及更长一段时间进行医疗保障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往往因胸闷、胸痫等症状就诊。心电图表现为:(1)出现J波;(2)ST段自J点处呈上斜型抬高;(3)T波高耸;(4)上述心电图改变持续多年不变,但运动可使ST段暂时回到基线。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这些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近年来已被临床医生逐步熟悉,使之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约为1.5%~9.1%,多见于男性青年及成年人。据国外献报道,尤其是黑人青年更多见,地区差别很大,拉美国家为2.2%,亚洲国家为2.6%,非洲国家高达9.1%。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虽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但多数不伴有器质性心脏损害的证据。对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缺血等的鉴别诊断也受到了较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及鉴别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病理性ST—T改变的鉴别。方法对4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以男性多见(82.97%)。ST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7.23%),大多伴J波(89.36%),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临床无需治疗。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超急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