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将68例(7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UKA组及TKA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采用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36个月。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低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UKA组的KSS评分及ROM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UKA组的FJS评分均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UKA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于TKA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8-2000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5年2月~2018年12月60例(60膝)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109.00±15.32) ml,术后平均引流量(162.00±20.23) ml,术前及术后随访时,VAS、HSS、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M及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显著改善了患者膝关节功能,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联合关节镜与常规单髁置换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7年6月就诊本科准备行单髁置换术的患者83例(94膝),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联合组49膝行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术,常规组45膝行常规单髁置换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指数(WOMAC),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有1膝镜下外侧间室局部软骨病变为Outerbridge IV级,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余82例(93膝)行单髁置换术。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30.32±10.51)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ROM、KSS、WOMAC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ROM、WOMAC和VAS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尽管关节镜联合单髁置换增加了手术时间,但能更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并改进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 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xford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xford UKA治疗2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6膝)。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患膝关节疼痛均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xford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具有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期和分期人工单髁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双膝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完成双侧UKA的31例双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7例行同期双膝UKA(同期组),14例行分期UKA(分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0 d内血红蛋白最低值及住院费用,分期组以两次手术总和进行比较。术后3、6、12个月,采用KS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手术疗效,并记录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同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分期组(P0.05),两组出血量及术后10 d内血红蛋白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期组1例(7.1%)1侧膝关节切口出现浅表感染,同期组1例(5.9%)出现谵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7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6,P=0.392),术后6、12个月同期组KSS评分明显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同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9,P=0.006)。X线片复查示假体均无松动。结论同期双侧UKA安全性与分期手术相似,但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均减少,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372-1377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KA)与全膝置换(TKA)治疗老年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3例,20例接受UKA治疗,23例接受TK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UKA组(193.00±41.81)ml,TKA组(347.83±93.52)ml(P<0.05),TKA组术后5例患者输血,UKA组术后无患者输血(P<0.05)。UKA组术后屈膝到90°所用时间为(3.15±0.75)d,TKA组为(5.83±0.72)d(P<0.05)。术后早期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平均26.5个月),UKA组术前与末次随访ROM、KSS评分和VAS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KA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UKA组与TKA组间ROM、KSS评分和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关节翻修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UKA与TKA均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无显著差异。UK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良好等优点,但是长期效果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UKA)和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26例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UKA组(12例)和TKA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2、6、10个月的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个月。两组术后2、6、10个月时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各时段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2、6个月HSS评分UKA组均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10个月时H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A和TKA都是治疗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方面UKA明显优于TKA。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刃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刃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K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可以很好地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的症状,但对膝关节疼痛的缓解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 方法随访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进行治疗的年龄大于60岁可应力下矫正内翻畸形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不包括严重骨质疏松、多间室病变的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2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27例。收集两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中出血、Hb下降、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至90°所需天数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同一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疼痛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UKA组23名患者中22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7±4)个月。TKA组27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平均时间为(15±5)个月。UKA组和TKA组均取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翻修等严重并发症。HSS评分UKA组术前(64±3)分,末次随访(85±6)分(t=-20.0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2±3)分,末次随访(83±5)分(t=-22.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UKA组术前(6.5±0.4)分,末次随访(1.3±0.6)分(t=41.7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KA组术前(6.61±0.45)分,末次随访(1.5±0.5)分(t=46.6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KA组与TK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t=-21.332,P<0.05)、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t=-15.470,P<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达90°需要天数(t=-7.34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末次随访HSS评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把握好适应证的情况下,单髁置换治疗单间室膝骨关节炎可取得与全膝关节置换相似的近中期疗效,且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符合诊断的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the knee, SONK)患者20例20膝(SONK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1~83岁,平均(71.9±8.2)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筛选出相匹配的同期使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medial compartment osteoarthritis, MOA)患者20例20膝(MOA组),男4例,女16例,年龄63~79岁,平均(72.5±8.2)岁。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 OKS)、膝关节最大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股胫角、髋膝踝角。结果 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2±17.4个)个月,骨坏死组1例出现假体松动,骨关节炎组1例出现不明原因疼痛,两组患者皆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OKS评分、K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NK组股胫角、髋膝踝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本体感觉存在等优点,中短期疗效满意,与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17例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X线片显示内侧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主)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12 ~48个月),疗效评估选用HSS、KSS、WOMAC评分.[结果]术后17例患者患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HSS、KSS、WOMAC评分术前及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选择适当的病例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单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全膝关节置换更大,关节功能更接近生理状态并为今后全膝关节置换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评分(FJ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UKA治疗32例膝内侧间室OA患者。比较术后1、3、6个月的FJS评分、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FJS评分与VAS评分、膝关节ROM、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FJS评分、VAS评分、膝关节ROM及HSS评分术后3、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FJS评分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862,P 0.05),FJS评分与膝关节ROM呈负相关(r=-0.998,P 0.05),FJS评分与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956,P0.05)。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OA疗效较好,术后进行良好的镇痛和膝关节锻炼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膝关节本体感觉和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采用胫骨截骨并行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76例,男24例,女52例;年龄56~75岁,平均61.4岁;病程3~17年,平均5.2年。38例采用穴位穿针外固定(穴位穿针组),38例采用解剖穿针外固定(解剖穿针组)。术前双下肢全长X线片示胫骨内翻畸形,内侧膝关节间隙变窄,外侧间隙增大。体表测量患膝下肢力线内移,KSS膝功能评分降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屈伸活动可,保守治疗2年以上。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下肢力线均得到矫正,截骨端均愈合良好。未见截骨不愈合、下肢矫正不到位或畸形复发等。75例患者术后3、6、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5)。两组术后3个月复查KSS疼痛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穿针组优于解剖穿针组(P0.05);术后12个月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穿针组在术后调整过程中,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上的钢针持续拉紧,在穴位区形成一个潜在的针刺作用,术后佩戴外固定矫正支架的3个月内,膝骨关节炎膝痛症状快速、持续有效缓解方面,明显优于解剖穿针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髁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女性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老年女性内侧间室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TKA组(44例)和UKA组(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屈曲90°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患肢功能,采用OK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UKA组均少(短)于TKA组(P<0.05)。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两组术后1、3、12个月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KS评分UKA组高于TKA组(P<0.01)。结论 UKA与TKA治疗KOA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UKA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好,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强直位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3月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强直膝畸形患者80例(100膝),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传统膝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X线片、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功能评分情况,并随访3个月。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强直位膝关节置换均具明显效果。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术后ROM、KSS和功能评分值均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及感染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临床效果明显,较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更佳,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膝内侧单髁置换全聚乙烯胫骨组件(all-polyethylene prosthesis, AP)与金属背托组件(metal backed prosthesis, MB)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0月以前发表的比较膝关节内侧单髁假体MB与AP的随机对照或非随机回顾性对照研究,对两种胫骨组件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股骨胫骨角、并发症、再手术率、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项研究,涉及1139病人,1169侧膝内侧单髁置换符合纳入标准列入本研究。AP组和MB组在术后活动度和股骨胫骨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P组术后持续疼痛率、再手术率高于MB组,而AP组生存率低于MB组(P<0.05)。两组在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胫骨平台骨折、假体下沉、假体磨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随访时间小于5年的对比研究中,AP组持续疼痛率、假体松动和再手术率均高于MB组(P<0.05)。在平均随访时间大于5年的对比研究中,AP组持续疼痛率显著高于MB组(P<0.05),而两组间假体松动、再手术率、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率、假体磨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P假体的术后持续疼痛发生率、假体松动率、总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高于MB假体,而AP假体的生存率低于MB假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非髌骨置换比较,探讨髌骨置换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9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3例(63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置换组),31例不作置换(非置换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标准临床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倾斜角、胫股角及髌韧带比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6周及3、6、12个月对疗效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置换组6例、非置换组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置换组术后3、6、12个月时膝前疼痛发生率均低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KSS临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周及3个月,其余各时间点置换组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置换组(P<0.05)。两组髌骨评分除术后12个月外,其余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示,两组均无髌骨骨折、髌骨脱位、髌骨不稳、假体松动及断裂发生;术后12个月两组股胫角、髌韧带比值、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