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儿自身特点,在原发病的基础上易出现胃肠功能损害。我院于2000年1月~2003年1月共收治早产儿胃肠道损害36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树英 《广西医学》2004,26(7):1017-1018
近年来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作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一部分,已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胃肠道屏障功能薄弱,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低下,更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为探讨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的病因,更好地防治此病,将我院2 0 0 0年1月至2 0 0 4年1月收治的96  相似文献   

3.
项丹  杨子浩 《浙江医学》2017,39(9):767-770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中好发疾病亦是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常伴胃肠功能损伤,亚低温治疗作为HIE的常规治疗手段,不仅降低HIE病死率及致残率,且改善胃肠功能。本文就正常胃肠道,肠道-微生物-脑轴,HIE伴发胃肠道功能损害,亚低温对HIE胃肠道功能作用及菌群移位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并发胃肠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窒息新生儿胃肠道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探讨窒息程度与胃肠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8例窒息新生儿,根据Apgar评分和临床表现对窒息和胃肠功能损害的程度分级,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窒息儿中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2.58%(58/178),轻、重度窒息并发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5.71%和57.8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09,P〈001);轻度窒息合并轻度、重度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3.57%和2.14%;重度窒息合并轻度、重度胃肠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34.21%和23.6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结论:窒息可引起新生儿胃肠功能损害,随窒息程度的加重,胃肠损害程度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影响其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且肠外营养的供给只是应急措施,会造成肠黏膜萎缩、胃肠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胃肠功能的建立和改善是其生存的基础.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抚触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月霞 《海南医学》2010,21(4):125-127
如果早产儿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时,可以经胃肠道喂养。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奶方可选择强化后的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表现为吸吮力弱;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协调;胃肠运动不协调。针对早产儿以上特点,在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早期微量喂养;管饲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应用红霉素、吗丁啉促进胃动力;灌肠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7.
蔡金兰 《中外医疗》2008,27(22):22-22
早产儿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往往采用鼻胃管喂养.这一方法虽然解决了吸吮困难的问题,但却是一非生理过程,使早产儿不能经过口腔的吸吮活动来完成一系列胃肠道生理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胃肠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我们给予早产儿NNS,观察其对生长发育和胃肠喂养的影响以及该方法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早产极低体重出生儿(VLBW)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吸吮吞咽功能不健全,常常出现喂养困难,成为治疗护理中的一大难题,而肠内营养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如何合理喂养在VLBW的治疗、护理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微量泵胃饲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量泵胃饲与传统推注两种喂养方式的应用效果,探讨早产儿最适合的喂养方式。方法随机抽取50例早产儿病例,其中间歇输注组27例,采用电子输液泵喂养母乳(牛奶)0.5~1 ml/(kg.h),泵2小时休息1小时,然后交替进行,每天递增0.5~1 ml/(kg.h);推注组23例,给予母乳(牛奶)2 ml/(kg.d),每天递增5~10 ml。观察两种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胃肠损害发生率。结果间歇输注组胃肠道损害发生率较推注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早产儿采用间歇喂养的方法,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利于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2周)81例,按照患儿喂养护理方式差异性分组研究,其中常规组40例,经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41例,针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特点给予针对性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与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每日摄入奶量、机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胃肠道舒适护理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服务,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儿饮食喂养舒适度,让胃肠道功能改善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现象,促进早产儿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能存活的体重和胎龄越来越小,其生命质量越来越受重视。早产儿生长发育快,但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满足其营养需要量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因此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观察尤为重要。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好坏,反映了整体机能的状态。为了探讨早产儿胃肠功能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特点,我科分析了2003年3月-2005年3月收住的3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现将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生存率逐年提高。但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存在不同程度的未成熟,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较差,往往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需要接受鼻胃管喂养(INGF)等非生理性的喂养途径,不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我科2005年5月-2008年6月对32例接受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采用非营养性吸吮(NNS),观察能否改善胃肠转运功能、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及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田素平 《中原医刊》2005,32(17):73-73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全身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出现胃肠功能损害者临床较为多见,若不及时有效治疗,部分患儿可发展到胃肠功能衰竭,常预示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自2000年10月~2002年10月,我们应用吗丁啉佐治新生儿窒息并发胃肠功能损害患儿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神经行为、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3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发育支持护理,包括胃肠功能发育护理、吸吮吞咽反射训练、听觉及视力发育护理、抚触护理。结果观察组腹胀消退时间、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安慰的反应、前臂肌张力、下肢肌张力、手握持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3、6、12个月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支持护理可有效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肠道菌群建立及胃肠道功能发育,提高早产儿感官、感觉及运动神经发育,有利于运动和智能发育追赶,提高早产儿生长发育预后。  相似文献   

15.
毒鼠强中毒并多器官功能损害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48-48,63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后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毒鼠强中毒并多器官功能损害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儿均表现为颅脑损伤症状,心脏损害18例,肝脏损害9例,胃肠功能不全8例,合并呼吸衰竭5例,肾脏损害4例,ARDS1例,DIC1例。结论毒鼠强中毒后以脑损害较突出,其次为心肌损害、肝损害、胃肠功能不全、肾损害、呼吸衰竭等。  相似文献   

16.
<正>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是指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开奶后容易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现象[1]。喂养不耐受影响早产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迟,长期胃肠外营养可造成肠黏膜萎缩、乳糖缺乏、代谢紊乱等一些系列不良情况,削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这将使早产儿易患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血源感染  相似文献   

17.
沈丽萍  潘慧 《浙江医学》2006,28(12):1001-1002
全静脉营养(TPN)挽救了不少危重新生儿,但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可影响早产儿胃肠功能的继续发育,如何使其尽快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道营养是治疗上的一个难题。我们对无法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吸吮空的橡皮奶头,即非营养性吸吮(NNS),观察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激素如胰岛素(INS)和生长抑素(SS)水平、胃泌素(GAS)和胃动素(MOT)水平变化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时胃肠功能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 1 995年 1月— 2 0 0 4年 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应用呼吸机治疗的 1 2 7例呼吸衰竭新生儿的胃肠功能损害情况 ,分类对比分析。结果 有胃肠功能损害的新生儿其病死率较无胃肠功能损害者高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并发胃肠衰竭的呼吸衰竭患儿其多器官功能衰竭较无胃肠衰竭者高 ,治愈率低 (P <0 .0 1 ) ;早产儿出现胃肠损害较足月儿发病率高 ,病情重。结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时 ,一旦出现胃肠损害的临床表现即提示病情加重 ,需立即处理 ,早期治疗治愈率将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结合我院近年来收治40例肠梗阻手术患者护理措施及体会,全部在住院1周至3周后痊愈出院。结论胃肠道功能恢复早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受到损害,出现暂时的抑制,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重要课题。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提早进食,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几率,也可减少术后肠粘连的发生几率,改善消化道黏膜的功能,还减少由于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细菌移位引起全身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20.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出生1h内体质量不足1 500g的活体新生儿[1].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吸吮力弱,吞咽、排空、消化、吸收能力差,易造成喂养困难、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合理喂养是提高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观念认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只有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才能进行胃肠营养.现主张早期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功能进一步成熟.近年来,国内、外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肠道营养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