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椎旁肌表面肌电图特点,分析手法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与腰部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45例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ANLBP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ANLBP组采用理筋手法治疗,治疗前后测量ANLBP组痛侧椎旁肌在腰椎屈伸动作中平均肌电值(AEMG)和腰部症状评分vAS、DFTF(弯腰时手指离地距离);对照组测量椎旁肌表面肌电指标。比较ANLBP组与对照组表面肌电指标,ANLBP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指标与症状评分,分析ANLBP表面肌电信号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前ANLBP组与对照组的AEMG比较:屈曲时、维持屈曲时ANLBP组均高于对照组;伸直时ANLBP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时ANLB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ANLBP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EMG比较:屈曲时、维持屈曲时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伸直时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立时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NLBP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VAS、DFTF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表面肌电指标与症状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维持屈曲时AEMG与VAS、DFTF成正相关。结论:急性下腰痛时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可出现特异性改变,理筋手法治疗有助于腰部症状的缓解和表面肌电信号的恢复,维持屈曲阶段AEMG与症状评分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加用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 myogram,sEMG)信号采集及肌力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及肌力均有提高(P0.05),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5.57±2.31μV、1.04±1.38级提高到治疗后110.38±68.20μV、4.20±0.82级;对照组sEMG信号和肌力分别由治疗前16.35±4.30μV、1.64±1.47级提高到治疗后62.34±4.29μV、3.10±0.40级。治疗后试验组sEMG信号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合谷传经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手法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表面肌肉检测仪检测肱二头肌肌肉收缩、放松时的肌电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痉挛情况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观察组痉挛程度较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收缩时最大肌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80%(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联合合谷传经治疗可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所致上肢痉挛,增加活动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6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0%(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肌电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表面肌电图能有效评价针刺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肌肉电位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患者表面肌电值来探讨能或不能完成坐-站位体位转换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肉功能是否有区别。方法选择病程12周以内、患侧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本体感觉正常、布氏分期为5期的患者60例,按能否独立完成坐-站立位转换分为B组和A组,测定2组患者做等张收缩、最大等长收缩时及进行坐-站体位转换时股直肌、股内侧肌表面肌电值。结果 2组患者做等张收缩、最大等长收缩时及进行坐-站体位转换时股直肌、股内侧肌表面肌电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能够完成坐-站位体位转换的患者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值明显高于不能够完成坐-站位体位转换的患者。结论能够完成坐-站位体位转换的患者股四头肌肌肉功能强于不能完成坐-站位体位转换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低频脉冲电穴位治疗改善中风后手腕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低频脉冲电疗法、选取穴点治疗改善中风后患者手腕部功能,观察中风后低频电刺激对手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2周~2个月、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0~2级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于治疗前后分别以表面肌电图、Fugel—Meyer功能评价表以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对以上病人进行评价,提取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峰值MAX、积分肌电IEMG)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X、IEMG以及Fugel—Meyer功能、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肢体功能重建。表面肌电信号能精确的、定量的客观评价不同肌肉活动水平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同时给予经皮穴位电针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改良的Ashworth腕关节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和腕主动背伸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MBI、MAS评分和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肌电触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针刺对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四针八穴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法治疗,两组均采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及针刺前后的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中心距数值进行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和生物表面肌电信号的中心距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面肌电信号能够量化反应出针刺治疗产生的疗效。结论:透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表面肌电信号可以作为面神经麻痹治疗的量化指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7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的表面肌电信号、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F、MPF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F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能缓解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透刺法辅助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1月作者所在医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给予患侧地仓透颊车穴针刺。2组均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颊肌进行表面肌电检测,比较2组患侧颊肌肌电信号(患侧颊肌放松20 s、患侧颊肌微笑)以及2组患健侧颊肌肌电信号差异。参照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患侧颊肌放松20 s的肌电信号、患侧颊肌微笑的肌电信号、患健侧颊肌的肌电信号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颊肌放松20 s的肌电信号、患侧颊肌微笑的肌电信号、患健侧颊肌的肌电信号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113,P0.05)。结论透刺法对小儿周围性面瘫口角歪斜有明显改善作用,并可提高针刺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探析不同推拿手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肌电的影响。方法:按照Cobb角度不同将AIS患者120例分为三组,30°≤Cobb角<40°16例,20°≤Cobb角<30°32例,10°0.05);A组、D组组间比较,以上数值增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推拿手法基础上在顶椎使用推法+揉法、推法+■法、推法+弹拨法、顶椎无特殊手法均可改善脊柱侧凸患者凸、凹侧肌电值异常问题;其中推法...  相似文献   

13.
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低频经皮电刺激法,作用于肌肉运动点,以屈伸交替的刺激方式帮助中风后患者腕手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手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Fugl-Meyer腕手功能评分≥7分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低频电刺激)和对照组(常规康复),采集患者上肢肘和手腕部活动时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EMG信号),提取特征值MAX、AEMG.结果:疗后两组患者的腕手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手腕部MAX、A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以低频电刺激作用于肌肉运动点,应用屈伸交替的作用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单侧半月板损伤患者2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试验组依据表面肌电图分析结果,给予针对性肌力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肌力训练,每天2次,每次约20min,每周5d,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日本骨科学分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及膝屈伸肌表面肌电信号来评估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共21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 0. 01),两组提高值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 05);两组在站起过程中的腘绳肌共同活动比率无明显变化(P 0. 05);两组治疗后患侧与健侧的肌电信号比值均有明显提高(P 0. 01),目标肌肉提高值高于对照肌肉(P 0. 05)。结论:两种康复训练均能明显改善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但对于腘绳肌共同活动比率改善不明显。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能明显提高目标肌肉的肌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单侧半月板损伤患者2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试验组依据表面肌电图分析结果,给予针对性肌力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肌力训练,每天2次,每次约20min,每周5d,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日本骨科学分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及膝屈伸肌表面肌电信号来评估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共21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提高值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站起过程中的腘绳肌共同活动比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患侧与健侧的肌电信号比值均有明显提高(P<0.01),目标肌肉提高值高于对照肌肉(P<0.05)。结论:两种康复训练均能明显改善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可有效提高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但对于腘绳肌共同活动比率改善不明显。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能明显提高目标肌肉的肌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表面肌电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2例能独自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表面肌电检测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有所降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低于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配合康复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者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提高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肱二头肌在等张、等长情况下收缩对侧肱二头肌肌肉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招募30例健康人,使用表面肌电测试仪观察一侧肱二头肌进行等张、等长收缩时,对侧肱二头肌的均方根振幅(RMS)变化。结果:左右侧肱二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在静息和无负重下全范围屈伸肘关节时,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左右侧肱二头肌RMS在对侧不同收缩情况下均呈显著性差异(P 0. 001)。结论:单侧肱二头肌在等张和等长收缩时,对侧肱二头肌兴奋性也会出现短暂提高,后恢复静息水平。  相似文献   

18.
表面肌电检测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表面肌电检测通过利用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分析、参数模型、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式,综合分析经皮肤表面记录下来的肌电信号,用以评价或改善运动神经元功能。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可以使肌肉的功能得到客观量化,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肢体的功能水平。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表面肌电已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的各个领域中来指导患者的康复治疗。本文主要介绍用于分析表面肌电信号的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及阐述表面肌电在腰痛评估、儿童神经功能康复和神经肌肉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最后探讨表面肌电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上肢肌痉挛,并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伸肘活动时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肌电信号均方根植(RMS)评价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上肢屈肌肌痉挛患者9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穴位埋线组、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30例,6周为一疗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进行MAS、FMA和RMS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MAS、FMA、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均能改善MAS、FMA、RMS评分(P0.05),且联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与电刺激组(P 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显著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肌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陈秀娟 《新中医》2021,53(3):140-143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肌电图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肌张力肌电与肌力肌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肌张力肌电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肌力肌电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减轻肌张力增高程度,改善肌张力表面肌电与肌力表面肌电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