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德州市 1982~ 2 0 0 1年二十年流行性出血热 ( EHF)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本市 EHF流行有以下特点 :纵向观察年发病率起伏不定 ,平均年发病率 12 .90 / 10万 ;疫区不断扩大 ,无减少趋势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但有 3~ 6月份季节性高峰 ;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 ,占 80 %以上 ,男性多于女性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带毒率最高的优势鼠种 ,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临床类型主要是轻型病例 ;经 IFA检测 ,健康人群存在隐性感染 ;检测病人双份血清 Ig G或 Ig M,加 AL T辅助检查确诊不典型病例 ;长期坚持室内外灭鼠 ,以防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海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临海市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防治监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7年共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人32例,年发病率为2.8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呈高度分散性,多见于农村;具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男性多于女性(24:8),多见于青壮年,占87.50%,农民多见,占78.13%。结论采取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宝鸡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2010—2012年宝鸡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分析发病规律。结果2010—2012年宝鸡市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329例;2012年为发病高峰年,占总发病人数的69.75%;发病高发季节为春、冬季;发病人群主要为男性,占发病总数的68.77%。结论根据宝鸡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应把防治工作重点放在日常监测上,并加强疾病诊断及疫情报告管理。同时要加强发病高峰前的宣传教育和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5.
毛艳敏  巨艳红  营亮 《医学动物防制》2011,(10):892-893,896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2004-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订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 2004-2010年共发病765例,年均发病率2.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4年,发病率3.48/10万;县区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3.0%;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为主;秋冬季节高峰明显,10~12月至次年1月份为高发月份。结论 2004-2010年连云港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必须持续、全面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现此病后,逐年有增多的趋势,且死亡率较高。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其高峰为10~12月份,5—7月份为小高峰,时令正值农村两个收获季节,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多。我  相似文献   

7.
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在2006-2007年曾出现过流行高峰,并有死亡病例。为做好笔者所在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笔者所在市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并扩大灭鼠范围,有效地降低了鼠密度,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增强了人群的防病意识,使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常以发热、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或低血压性休克以及肾损害为主要特征 ,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我县为高发区 ,因此 ,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已成为基层卫生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问题谈几点看法。1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情况及特点费县自 1975年发现首例出血热病人以来 ,发病人数逐年增多 ,疫区逐年扩大 ,到 1985年发病达12 5 8例 ,死亡 4 8例 ,发病率为 16 2 .88 10万 ,病死率为 3.82 % ;疫区类型也由野鼠型出血热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评价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嘉荫县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防治监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07年共上报流行性出血热病人32例,年发病率为2.81/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呈高度分散性,多见于农村;具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男性多于女性(24 :8),多见于青壮年,占87.50%农民多见,占78.13%.结论 采取疫苗接种、灭鼠和环境整理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10.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84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近5年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840例流腮患儿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发病季节:以全年散发,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为46.5%。②发病年龄:3-15岁,以学龄儿童发病率高,大龄儿童发病率逐年上升。③发病情况:农村多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以外来流动人口发病率高。④临床特点:轻型病例多,但部分并发症多,症状重,恢复时间较长,两种以上并发症增多,但预后较好。结论:流腮仍是小儿呼吸道主要传染病之一,患病有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1.
韩学智 《吉林医学》2012,(1):142-143
目的: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从1991年~2010年共发病1 720例,年均发病率5.12/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5年,发病率15.25/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3.91%;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春季和秋冬季节二个高峰明显。结论:洪涝灾害对外环境的影响能够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为保护易感人群,应大面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免费接种工作,尤其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特别要重视水灾后的防鼠灭鼠工作;防治重点地区为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为青壮年农民,但不可忽视城镇居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阿城区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患者发病情况,为流行性出血热(EHF)诊治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疑似病例标本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EHF) IgM抗体检测.方法 收集2009-2011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标本共42份,其中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13份,阳性率为26.2%;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主要集中人群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年龄19-40岁.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男11例,占0.33%;女2例,占0.22%.发病时间分布春、夏季节(3月份-7月份)均有病发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份,0.62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0.50/10万和0.53/10万.在辖区大部分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沙头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的47.06%(8/17).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冬、春季发病较为集中,1-4月发病11例,占总发病人数64.7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2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发病为主;无明显的职业分布特征.结论 深圳福田区流行性出血热以散发为主,近三年病例数有增高趋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渭南市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渭南市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渭南市出血热年平均发病率为7.12/10万,临渭区、华县、蒲城县、华阴市等老疫区发病数较多;发病以16~60岁组人群为主,60~岁组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20.74%,16岁以下人群也有病例发生(3.12%);职业以农民为主(82.42%),学生次之(6.56%);男、女比例为3.09∶1。结论渭南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高危地区防鼠、灭鼠,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减少新发病例。下一步需要解决的是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问题,以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东梅县1990~2001年肺结核病疫情情况,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990~2001年梅县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按年份和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自1990~2001年年平均发病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肺结核病年平均总发病率从1990年的30.37/10万上升到2001年的57.97/10万,上升了90.88%;全县各镇均有发病,有明显地区性,以边远山区松源片最高,发病率达56.81/10万;时间上分布以3月至10月为高峰,占历年总病例数的52.23%,其中10月份发病最多,占15.46%;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40~75岁为主,占60.68%。结论 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上升和呈病例老龄化趋势,肺结核病防治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疾病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2005年—2012年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及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铜川市印台区2005年—2012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2005年—2012年全区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03例,2012年发病率最高,为16.55/10万,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区7镇3个街道办;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48∶1;发病人群中农民占48.54%;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岁~65岁,占发病总数的85.42%。结论印台区流行性出血热从2012年发病呈明显抬头趋势,有明显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今后应针对性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临沂市1973至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动态分析杨永彪,孙秀林,马学云,艾茂波(临沂市卫生防疫站)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流行病学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是山东省EHF重点疫区之一[‘]。自1973年发病以来,每年均有发病,疫区不断扩大,病人遍布各乡镇,...  相似文献   

18.
潍坊市历史上为出血热高发区,2001年我市有三县市区列为全省出血热重点管理县。为此,我市制定《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重点管理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我市出血热防治工作,全市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85例,报告发病率8.12/10万,比去年上升9.08%,发病数居全省第一。为全面了解我市2004年出血热疫情上升因素,2005年3月开展对全市2004年上报的出血疫情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无锡市流行性出血热20年流行病学有关资料的14个因素进行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5月,8月份月平均气温、国民人均收入呈负相关,与鼠密度呈正相关。逐步回归方程引入了鼠密度,5月份气温和8月份气温3个因素。经验证该方程计算出的理论年发病率与实际年发病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47例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流脑全年均有发病,1—4月为高峰,主要发病年龄段为11-20岁,学生多见,临床症状典型,并发症均见于暴发型流脑;脑脊液呈典型化脓性改变;22份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清分型,6份培养出脑膜炎奈瑟菌,其中5份为C群(83.3%)、1份为A群。结论我院收治的流脑患者可能主要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冬春季为发病高峰,青少年学生好发,临床特征典型,暴发型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