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正畸治疗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正畸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颌间Ⅱ类、Ⅲ类牵引状况下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一个牙列完整(无第三磨牙),咬合关系正常,后牙中性颌,无任何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体征及病变的成年女性志愿者,24岁。采用螺旋CT对志愿者行闭口位头颅CT断层扫描,应用Ansys多种软件结合的方法,建立颞下颌关节、下颌骨及下颌牙列、微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颌间II类、III类牵引对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应力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方向分别加载,力值为1N。结果与结论:①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颌间Ⅱ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应力分布大于第二前磨牙,但第二前磨牙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第一磨牙牙周膜。③颌间Ⅲ类牵引:种植钉在上颌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下颌在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下颌尖牙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大于下颌第一前磨牙。④微种植体及周围牙齿在进行颌间牵引时应力分布变化微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方法15例正畸患者的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9.9mm。内收前牙阶段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二恒磨牙,或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00~150g力滑动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9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4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微钛钉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对微种植钉支抗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见,而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与否是决定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目的:建立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不同角度生物力作用于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移动特点。方法:利用牙科CT扫描上颌第一前磨牙获得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实现CT图像与三维模型的转换,根据DICOM数据建模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不同角度微种植钉支抗施力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分析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应用此方法获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简便、精确,能最大程度的真实模拟生物力学实验,上颌第一前磨牙在微种植钉支抗作用下,产生远中倾斜移动、远中舌向旋转和压低运动的复合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根据弯根牙牙周膜应力分布为口腔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以此来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弯曲牙根受到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用正常形态和牙根弯曲的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建模素材,应用 CT 机扫描,ANSYS Workbench 11.0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的有限元模型,应用 6 种不同载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弯根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在牙颈部,其次是根尖部,牙齿在做整体移动时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对于弯根牙的矫治需要更准确的定位以及更合理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合理而精确的下颌第一恒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的方法,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通过特定的SolidWorks2010有限元软件建立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准确地建立了牙釉质、牙本质、髓腔、牙槽骨、牙周膜等组织形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本实验建模方法可行性强,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与几何相似性,为临床口腔医师提供了一种简捷而精确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6.
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为分析上颌第一磨牙的生物力学性质提供一个数字模型。方法 :采正常的头颅骨 ,通过螺旋CT扫描的方法得到上颌第一磨牙的 2 6副断层图像 ,将这些图像描绘在坐标纸上得到 2 6副牙齿平面图 ,将这些牙齿平面图在PentiumⅡ 35 0的计算机上用Super SAP93的程序进行处理得到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括牙齿、牙槽骨、牙周膜在内 ,共 4983个节点 ,42 81个单元。结论 :该模型所包含的数据量大 ,可以满足对该牙在正畸作用下的各种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上颌第一磨牙牙槽骨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其牙槽骨应力分布情况 ,探寻磨牙远中移动的最佳荷载方式 ,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 :采用已建立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四种不同负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 ,分析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其牙槽骨的应力分布 ,并找出使上颌第一磨牙整体移动的最佳负荷方式。结论 :在上颌第一磨牙颊面中心附近施加远中力并结合抗衡力矩 (Mt/F =10Mr/F =6 )可以在牙槽骨的远中面获得平均分布的低压应力 ,它能使牙齿倾向于整体移动  相似文献   

8.
金鼎  杜晹  屈直  王稚英 《中国临床康复》2011,(13):2354-2357
背景:为了尽量避免种植义齿修复时出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集中。以往有研究应用增大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面积、增加直径、增加长度等方法以期使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更趋均匀,以提供更大的支持力,但观察时间较短,且临床报告并不一致。目的:设计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轴向加载和颊舌向加载下的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以求找到适合临床种植修复的冠根比范围。方法:应用CT断层扫描技术得到下锁骨和下颌牙列的大致轮廓,通过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对图形特征进行整体图像拟合,再以计算机软件生成云图,根据云图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得到包括下颌骨和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方法建立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模型。运用Hyperwork8.0及Ansys11.O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下颌不同冠根比的种植修复体模型,并完成牙冠的修复。在模拟黔向载荷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状况。结果与结论:获得了下颌骨及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下颌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不同冠根比种植体施加轴向100N及烦舌向50N的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产生的应力分布状况比较发现,颊舌向受力下种植体颈部及周围骨皮质为应力集中区;轴向施力时种植体颈部、根尖部周围的骨组织为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9.
逆向工程法建立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逆向工程建模在以往的研究中也较多采用,但针对种植方面建模的研究却鲜见,尤其下颌磨牙种植方面的研究更为少见.而下颌磨牙是牙列中缺失率最高的,所以利用逆向工程建立含下颌磨牙种植义齿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下颌磨牙种植修复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目的:利用逆向工程快速建立含下颌磨牙种植义齿的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口腔生物力学的研究提供数学模型基础.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正常下颌骨,Mimics软件读取断层影像数据、数据分割、三维重建,应用Magics软件优化网格设计,Pro/E软件前处理实体模型,SolidWorks2007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划分网格、求解.结果与结论:成功地重建了正常牙槽骨高度的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模型具有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力学性质、网格质量较好,模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简便易行的修改.可为研究不同种植设计方式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体周围骨的应力分析,提供极好的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为了尽量避免种植义齿修复时出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集中。以往有研究应用增大种植体与骨界面的结合面积、增加直径、增加长度等方法以期使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更趋均匀,以提供更大的支持力,但观察时间较短,且临床报告并不一致。目的:设计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轴向加载和颊舌向加载下的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进行分析,以求找到适合临床种植修复的冠根比范围。方法:应用CT断层扫描技术得到下颌骨和下颌牙列的大致轮廓,通过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对图形特征进行整体图像拟合,再以计算机软件生成云图,根据云图的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从而得到包括下颌骨和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几何模型方法建立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模型。运用Hyperwork8.0及Ansys11.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下颌不同冠根比的种植修复体模型,并完成牙冠的修复。在模拟向载荷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状况。结果与结论:获得了下颌骨及下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下颌不同冠根比种植修复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不同冠根比种植体施加轴向100N及颊舌向50N的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产生的应力分布状况比较发现,颊舌向受力下种植体颈部及周围骨皮质为应力集中区;轴向施力时种植体颈部、根尖部周围的骨组织为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1.
背景:牙周膜牵张成骨通过力作用于牙周膜,带动牙齿移动;牙槽骨牵张成骨是通过整个骨盘的位移,达到牙齿移动的效果。目的:建立基于健康成人的、3种不同状态下的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研究3种模型在力的加载下应力分布和瞬时位移情况。方法:模型1通过多种软件结合建立常规状态下、模型2建立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后、模型3建立牙槽骨减阻牵张成骨后移动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力的加载。结果与结论:3种模型的最大瞬时位移均发生在尖牙近中牙冠上1/3处,其值模型<模型3<模型1;最大等效应力均位于上颌尖牙远中侧牙槽嵴处,其值模型2<模型1<模型3。说明牙槽骨和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均能有效减小牙移动阻力,增加尖牙瞬时位移,且去除尖牙远中骨质效果更为显著。两种方法成功避免了支抗丧失,但尖牙存在远中倾斜趋势,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解放军101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颗微种植体稳定,9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颗微种植体稳定,2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探索最佳的既能有效地压低前牙,又不造成牙齿损伤的加载力值尤为重要。目的:模拟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使用种植支抗对上颌前牙施加压入力时的受力状况,探讨临床上最佳的加载力值及施力方向。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牙周膜-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上前牙在不同压低力值及施力方向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初始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同时压低6个上前牙的最佳力值范围在0.5~1.0 N。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侧切牙的远中颈缘;当施力方向为腭向20°时,牙周膜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即在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使用种植钉时,加载0.5~1.0 N力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远中方向牵引力,可对均角型患者达到将上颌前牙整体真性压入的效果,是一种最佳的矫治力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0.046cm×0.064cm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8mm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150~200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mm,L1-NB距离减少了2.6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报道了许多药物控制牙齿移动的方法,国内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药性相对缓和、不良反应较小的中草药。目的:观察局部给予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 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过程中复发程度、牙周组织中的骨保护素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方法:选用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参酮IIA 0.36,0.72,1.44 mg/d)。以大鼠前牙做支抗牵引其上颌第1磨牙向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加力装置去除前1 d开始,给予丹参酮ⅡA局部注射于第1磨牙远中牙龈黏膜,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在加力装置去除时及第1,4周测量上颌第1,2磨牙间距离及测量体质量。4周后处死,取上颌第1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牙齿移动复发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复发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剂量越大复发程度越小,高剂量组复发百分率最低。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比率均大于1,高剂量组比率最大。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局部给药对正常大鼠机体体质量变化没有影响,其能有效抑制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时效果明显。提示通过调节骨保护素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比率来调控破骨细胞,可能是丹参酮ⅡA加速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06/2010-06 解放军101 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 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 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结果与结论:经5~7 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 颗微种植体稳定,9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 颗微种植体稳定,2 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