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近研究表明,白介素6(IL-6)是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主要生长因子。MM病人体内过多的IL-6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的旁分泌产生。IL-6与瘤细胞膜IL-6受体结合,活化传导链gp130,促进瘤细胞增生。MM细胞gP130传导链及其后信号传导的蛋白质突变可能是导致恶性浆细胞分化阻滞的重要环节。抑制IL-6作用可能成为MM新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目前不能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提供了治疗MM的新方法。PS-341对MM有抑制增殖及信号传导,诱导凋亡,克服耐药,与地塞米松协同抗肿瘤作用,减少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及后者分泌IL-6的水平,并能抵抗IL-6的抗凋亡作用。PS-341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其对NF-κB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是否在骨髓瘤细胞中对ran进行转录调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OPM-2、RPMI-8226、U-266、KAS6/1、ANML-6、H-929、MM1.S、MOLP-8中ran转录水平,使用Nutlin-3a培养骨髓瘤细胞株MM1.S 24、48和72 h后检测ran转录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ran和P53蛋白表达水平;使用不同剂量的表达P5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转染MM1.S细胞后检测ran表达水平。结果:在8株人骨髓瘤细胞株中H-929和MM1.S细胞中ran的转录活性最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utlin-3a处理MM1.S细胞后ran转录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同时在蛋白表达水平这种变化呈现时间依赖性;P53蛋白表达增多(r=1.00,P=0.06),相应的ran蛋白表达减少(r=-1.00,P=0.04)。表达P5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质粒转染MM1.S细胞后发现,在质粒增加至25 ng后ran转录水平开始下降(P0.05)。结论:通过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P53转录调控ran转录水平的实验证明了ran是受p53调控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作为体内试验研究对象。分离获得的原代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系U266、NCI H929为体外试验细胞组。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GRK6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用Brd U试剂盒测定骨髓瘤细胞在GRK6抑制剂CX-4945的处理条件下的增殖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检测其凋亡水平。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中GRK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Ⅰ期的表达高于对照组,Ⅱ期高于Ⅰ期,Ⅲ期高于Ⅱ期(P0.05)。GRK6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266和MM细胞对抑制剂CX-4945呈现高敏性,而NCI H929对其敏感性低。GRK6 siRNA处理细胞后,GRK6在3组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在细胞增殖检测实验中,CX-4945处理组U266、NCI H929和MM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8.25±18.24)%、(64.32±20.03)%和(45.42±25.01)%;凋亡检测中,U266、NCI H929和MM细胞凋亡率为(62.82±53.21)%、(43.25±47.05)%和(85.67±40.3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GRK6的表达增强。GRK6抑制剂CX-4945能调节Rac1分子并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GRK6参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干扰人GRK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GRK6-shRNA,转染筛选获得稳定下调GRK6基因表达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R。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m blot验证慢病毒载体介导的GRK6基因表达下调的效果。选取GRK6表达下调最显著的细胞株检测GRK6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构建干扰人GRK6基因的慢病毒载体GRK6-shRNA,转染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筛选并获得稳定下调GRK6基因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MM1R。CCK-8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实验组细胞在G0/G1期被阻滞(P0.05)。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Cyclin D1和CDK4水平相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特异性干扰GRK6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获得可稳定下调GRK6的MM1R细胞株并且发现下调GRK6表达后,MM1R细胞可能通过抑制Cyclin D1和CDK4水平使MM1R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显著地抑制了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IL-6和IL-6R在多发性骨髓瘤(MM)发病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本文对IL-6的来源,特别是病毒IL-6的来源,IL-6R特性,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与MM的关系,以及IL-6对MM细胞的作用机理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目前不能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提供了治疗MM的新方法.PS-341对MM有抑制增殖及信号传导,诱导凋亡,克服耐药,与地塞米松协同抗肿瘤作用,减少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及后者分泌IL-6的水平,并能抵抗IL-6的抗凋亡作用.PS-341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其对NF-кB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产生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病.IL-6是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必需因子之一.本文论述了IL-6与MM肿瘤发生、恶性细胞克隆维持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关系的研究进展,以便进一步探讨MM的发病机理并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208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形态学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比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208例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的骨髓细胞学、临床分型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 ,探讨其在M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8例MM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按照欧洲血液学会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骨髓瘤细胞分型,计数骨髓瘤细胞比例;按临床特点和分期标准将病人分期;记录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结果 208例MM病例中:骨髓涂片中骨髓瘤细胞比例≥10%的204例(98.1%),骨髓瘤细胞比例在6.0%-10.0%的3例(1.4%),骨髓瘤细胞比例不增高的1例(0.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型128例(61%),IgA型47例(22.7%),轻链型28例(13.7%),未分泌型5例(2.8%);临床表现主要有骨破坏168例(80.1%)、贫血163例(79.5%)、骨痛146例(70.1%)、肾功能损害102例(49%)、出血8例(3.8%)、粘滞血症2例(0.9%)。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在MM的诊断中尤为重要。血清学特点及明显的临床表现也对MM的诊断有提示作用,三者需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144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PCR检测miR-144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miR-144模拟物转染至骨髓瘤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及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周期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的凋亡情况;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与迁移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的MMP-9、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及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M细胞株及MM患者血中miR-144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水平增加(P0.05)。过表达miR-144的骨髓瘤细胞的MMP-9、MMP-2、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R-144能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其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icroRNA-15a(miR-15a)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生长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慢病毒颗粒感染MM细胞株U266和RPMI8226,流式细胞术(FCM)分选获得稳定转染MM细胞株。CCK-8法检测miR-15a高表达前后MM细胞的增殖情况;AO/EB染色、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及FCM检测miR-15a高表达前后MM细胞凋亡的情况;FCM检测miR-15a高表达前后MM细胞周期的情况;real-time PCR方法检测miR-15a高表达前后MM细胞miR-15a、BMI-1及BCL-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5a高表达前后MM细胞BMI-1蛋白表达。结果:获得高表达miR-15a的MM稳定转染细胞株。CCK-8结果显示miR-15a高表达可抑制M M细胞(U266和RPM I8226)的增殖;AO/EB、Hoechst 33258染色和FCM结果显示,miR-15a高表达可显著诱导MM细胞(U266和RPM I8226)的凋亡,U266和RPM I8226细胞高表达组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0.52%vs37.08%,59.40%vs 44.17%;同时,miR-15a高表达可诱导MM细胞(U266和RPM I8226)G1期阻滞,G1期细胞分别为(41.50±0.64)%、(45.31±0.77)%。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高表达miR-15a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的过程中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BMI-1 mRNA表达则没有改变,但是Western blot结果却显示BMI-1蛋白表达出现显著降低。结论:miR-15a高表达通过诱导骨髓瘤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其机制涉及miR-15a在转录后水平对BMI-1、BCL-2基因的负调控。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在骨髓瘤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该网络不断地深入研究以及细胞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在骨髓瘤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使MM新的治疗靶点和靶向药物层出不穷.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未来治疗MM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体内、外已经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多发性骨髓瘤(MM)效应.实验表明硼替佐米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以及抑制骨髓基质细胞旁分泌IL-6途径介导抗MM效应;进一步通过抑制MM细胞与骨髓基质的连接和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于MM赖以生长和生存的环境;并对耐药、复发的MM细胞也具有直接的诱导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SKO-007是新近建株于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它是否自泌白细胞介素6(IL-6)尚未见报道。材料和方法1 细胞培养与样品收集将SKQ-007细胞(ATCC购置)悬浮于含10%灭活小牛血清(FCS)的RPMI 1640培养体系中,37℃、5% CO_2条件下培养2~3天换液传代1次。试验前,收集细胞用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洗涤两次,并饥饿4小时。再同法洗涤两次,收集末次洗涤液和1.5×10~7细胞作为培养0小时之样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在体外能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RPMI 8226和U266细胞的凋亡,而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1].但TPL对骨髓瘤耐药细胞株是否有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以人MM耐地塞米松细胞株MM.1R细胞及其敏感株MM.1S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TPL对耐药细胞株的作用以及是否与地塞米松(Dex)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B细胞恶性肿瘤,常规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不超过5%,中位生存期短于3年。骨髓移植的广泛开展给治愈MM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复发是其最大的弊端。主动免疫治疗利用MM的独特型蛋白(idiotype Protein,Id),特异性地杀伤骨髓瘤细胞,有助于消除微小残留病变,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期差别较大.为了探讨MM者骨髓中瘤细胞浸润与生存期的关系,作者研究了121例MM患者的初诊时骨髓瘤细胞形态学,并随访到死亡.121例MM中男71例,女50例,平均年龄67±8岁.每例骨髓片均由3人独立阅片,连续计数500个细胞,并计数骨髓中瘤细胞总数及"原始浆细胞"数,最后取三者的平均数.用Cox's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测出骨髓瘤细胞总数,"原始浆细胞"数和生存期的相关系数,用该系数代入下列公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B淋巴细胞或免疫系统恶性肿瘤。本文就骨髓瘤细胞的表型异质性,患者外周血是否存在肿瘤前体细胞以及MM克隆起源及其可能的发病途经等方面的免疫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反应停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试验表明,反应停(thalidomide)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特别是难治性和复发性MM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应停治疗MM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它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抗肿瘤活性:①抗血管增生;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③调节粘附分子的表达;④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⑤对骨髓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或促凋亡作用。加强反应停作用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新一代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LBH589单药或者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抗瘤效应。采用MTT法检测LBH589(10、20、50 nmol/L)及50 nmol/L分别联合硼替佐米(10、20 nmol/L)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MM1R细胞24,48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BH589对MM1R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LBH589(10、20、50 nmol/L)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结果表明,LBH589单药及与硼替佐米联合均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并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MM1R细胞经药物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G2/M期及S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可见MM1R细胞的凋亡率增加,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且LBH589与硼替佐米联合作用均较单药作用更加明显(均P<0.001);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不同浓度LBH589作用MM1R细胞24 h后组蛋白H4乙酰化的程度上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LBH589能够抑制MM1R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且与硼替佐米联合对骨髓瘤细胞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