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术附子汤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如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文中的“去桂加白术汤”就是白术附子汤。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创立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验证功效卓著。现对这三个“附子汤”谈一点肤浅认识。一、桂枝附子汤证《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由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伤寒八、九日应为传经之日,但不呕为无少阳证,不渴为无阳明证,说明太阳表证仍然存在,目前尚未传经而复感风湿之邪,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痹,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相似文献   

3.
“一方二法”四字在《伤寒论》全篇中仅出现一处条文,这就是174条桂枝附子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方后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相似文献   

4.
《金匮·痉湿暍病》:“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伤寒论》179条称“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条文中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之病机,历来争议颇多。辨析条文,细解方意,管见以为自术  相似文献   

5.
绍奇谈医(四)——仲景风湿三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太阳篇174、175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就病因而言,主要是外感风寒,但并不排除暑、湿、燥、火,尤其是湿邪为患,仲景多有阐发,现探讨如下。风湿风湿为病,在外感病中较为常见。风为百病之长,湿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成为风湿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于风湿侵犯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表现。《伤寒论》原文179条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80条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仲,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174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本条亦复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此条历来众说不一,争论焦点就是对文中“大便硬,小便自利”机理的解释.诸如柯琴认为:“……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仅见燥化.”沈目南亦云:“若中虚邪陷,逼迫津液,偏渗前阴,不润肠间,则大便坚,小便自利.”等等,皆认为本条“大便硬,小便自利”是由于脾虚湿滞.然而纵观《伤寒  相似文献   

8.
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附子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本方是治疗风寒湿合邪互相搏击痹着肌表身疼痛的表阳虚,风寒湿邪在表之证,多年来笔者用本方加透骨草、牛膝、乌梢蛇、当归、鸡血藤、乳香、没药治疗坐骨神经痛4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风湿三附子汤,乃指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称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其中前面方主治风湿留着肌肉证,后者主治风湿留着关节证。三方均以附子为主药,但用量上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为少。桂枝、白术附子汤均治风湿留着肌肉运用上有何区别?甘草附子汤较其他两方证为重,为何反减附子用量?对于这些问题,后世注家多语焉欠详,或不了了之。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注本虽有论及,但某些提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兹不揣愚陋略陈管见如次。1 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之区别《伤寒论》179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  相似文献   

10.
白术,健脾燥湿,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然重用白术可以治疗便秘症却鲜为人知。《伤寒论》第179条就记载有:“伤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所有的条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互相关联,已为多数学者所公认。笔者认为在《伤寒论》174~178条(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第59至62页,重庆市人民出版社,1955年4月)之间,尤有内在联系,今不揣冒昧,提出管见如下:《伤寒论》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  相似文献   

12.
正白术性甘、温,味苦,归脾、胃经,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及安胎等作用,对脾气虚证、气虚自汗及脾虚胎动不安等有效~[1]。生白术应用于治疗便秘的记载,最早见于《伤寒论》第179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生白术质润气香,能健运脾阳,使清阳得升,同时滋养胃阴,使浊阴得降,可使全身  相似文献   

13.
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炳如  周宗英 《河南中医》2006,26(10):76-76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临床常见病。《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机理亦较复杂[1]。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属疑难病。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  相似文献   

14.
重用白术治疗便秘三十四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术是临床常用的健脾燥湿药,味苦、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燥湿、利水等多种功用。其性偏于温燥,故临床习惯凡遇大便干燥秘结者,每多避免使用白术,以防其伤津助燥。古今中药书鲜有言白术通便秘作用者。《伤寒论》第179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  相似文献   

15.
白术之功在燥,而其妙处在于多脂,其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临床运用广泛,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言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运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最早记载应为东汉《伤寒论》第179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跟随刘华一教授临证中,通过对生白术古典药性记载的学习及刘师临床经验,再次验证了白术补而不滞、能守能走的两重性,并在治疗以脾虚为主、虚实夹杂便秘中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16.
桂枝加附子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本方即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与太阳篇风湿条下之桂枝附子汤,药味虽同,而药之分量、主治各有差异,彼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此治汗后阳虚,表证仍在而汗漏不止者。陆渊雷氏在伤寒今释中注释:“凡发汗药分量失当,服不如法,或药不对证,则产生两种副作用,一曰伤津,一曰亡阳,“……”而桂枝加附子汤所以能  相似文献   

17.
白术附子汤证既见于《伤寒论》174条 ,又载于《金匮·痉湿病篇》 ,原方白术二两 ,炮附子一枚半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五钱 ,大枣六枚。然而对于本条之理解 ,历代医家仁智互见 ,各不相同。笔者不揣浅陋 ,管窥如次 ,探微于下 :首先 ,从本条承接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是两种证候而采取的不同治法。这种文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屡见不鲜 ,俯拾皆是。意在示人在相同的病证中或不同的病证中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目的通过对比鉴别 ,掌握病机 ,遣方用药 ,恰中肯綮。本条“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痛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  相似文献   

18.
讀者信箱     
(一)淮阴市严筱平问: 伤寒論第174条原文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煩,不能自轉侧,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方后云:“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如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观桂枝一味,乃調和营卫要藥。此条因小便自利去桂;而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则加桂,不知方意何在?岂桂枝能利小便乎?若说桂枝能利小便,則第28条原文:“服桂枝湯,或下之,仍头項強疼,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条以小便不利去桂  相似文献   

19.
古人有谓治痛无补法。然学习《金匮》却不难发现,痛病或痛证在《金匮》中凡见约有44种,涉及补法近47方次。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补阳止痛《金匮》运用温阳、补阳法驱邪而止痛者,计9种病(证),13方次。如:湿病,湿伤表阳“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湿伤表里之阳“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分别以桂枝附子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使湿得微汗解而痛止。历节病偏风湿“诸肢节疼痛”者、偏寒湿关节“不可屈伸疼痛”者,各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及乌头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而止痛。血痹病“如风痹  相似文献   

20.
<正>(接2013年第6期)四一、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注:此示湿家阳灵邪盛之证治,即《伤寒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