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直肠癌环周切缘组织内是否含有肿瘤干细胞,并观察环周切缘浸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取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环周切缘,4%甲醛固定后做成病理切片;根据环周切缘有无浸润分为环周切缘阳性组和环周切缘阴性组,2组均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33肿瘤干细胞,观察CD133表达情况;随访2组患者术后1~2年复发情况。结果环周切缘阳性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33+,存在CD133+肿瘤干细胞,但与环周切缘阴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周切缘阳性组患者1~2年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环周切缘浸润是导致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部分环周切缘浸润中存在肿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在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的表达及浸润范围。方法采用PAP法对60例低位直肠癌周围黏膜进行CE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直肠癌CEA阳性肠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用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CE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P〈0.001),癌旁黏膜CE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01)。而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CEA在乳头状腺癌与低分化和中分化腺癌表达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头状腺癌、低分化与高分化腺癌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有一定的关系(P〈0.001),直肠癌的最大直径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P〉0.05)。结论CEA在直肠癌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中的表达,其阳性程度不同,低位直肠癌CEA阳性程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距离无关,而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与沿肠管纵向浸润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凌敏  罗满生  杨刚 《江西医药》2009,44(6):537-541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环周切缘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月47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比较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远隔转移、临床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ng-rank检验分析环周切缘与中低位直肠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至2009年3月,已有17例死亡,其中环周切缘阳性7例,环周切缘阴性10例:其中出现局部复发有5例,远隔转移12例.病理检查:环周切缘阳性12例,其中4例出现局部复发,5例出现远隔转移,环周切缘阴性35例,其中1例出现局部复发,7例出现远隔转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环周切缘阴性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阳性患者:环周切缘与癌肿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环周切缘与直肠癌浸润深度、癌肿大小、癌肿环周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存活率的预测指标之一,可作为危险因素之一、为选择性放化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24例进行直肠系膜全切除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对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探讨其转移规律。结果低位直肠癌系膜转移率为72.58%。分析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类型发现肿瘤直径>3cm的转移率明显高于直径<3cm的病例。高分化腺癌病例转移率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病例。随着肿瘤TMN分期的增加,其转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环周切缘阳性病例的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病例。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侵袭肠壁周径、浸润程度及大体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肿瘤分期与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有密切关系,其中环周切缘呈现阳性的患者,会大大增加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所以低位直肠癌应尽可能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  相似文献   

5.
白玫  刘弘毅  韩悦  李亮 《天津医药》2013,41(1):52-54,100
【摘要】 目的探讨MRI对直肠癌环周切缘(CRM)有无癌浸润评估的可靠性。方法对7例尸体盆腔局部标本(标本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49例直肠癌患者(患者组)行盆腔MRI检查。检查后将标本组行局部解剖及组织切片,患者组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及术后病理检查。将标本组和对照组的MRI、组织切片进行对照,并测量患者组MRI片上肿瘤、转移淋巴结及癌结节的外缘与直肠系膜筋膜的最短距离,当此距离≤5mm记为CRM(+),>5mm为CRM(-),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标本组直肠系膜筋膜解剖上为一层状筋膜,显微镜下为一条状结缔组织,标本组及对照组MRI片上直肠系膜筋膜在T1WI、T2WI上呈一线状低信号影,其内可见正常淋巴结、小血管、淋巴管及血管神经束影,MRI表现与解剖之间具有一致性。患者组49例术前MRI判断直肠癌CRM阳性22例、阴性27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MRI总体判断准确率为91.8%(45/49);误判4例,2例假阳性,病理为炎性增生反应;2例假阴性,病理可见微转移灶浸润。结论 MRI是目前对直肠癌术前CRM状态评估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CD44v6、p53、nm23-HI和COX-2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统计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1353、rim23-H1和COX-2在结直肠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率随着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加(P〈0.05);结直肠癌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大(P〈0.05);不同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患者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类型及不同Dukes分期CD44v6、COX-2、nm23-H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与浆膜浸润有关(P〈0.05);CD44v6、COX-2、p53、nm23-H1表达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患者3年生存率相关,CD44v6、COX-2、p53、nm23-H1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徐伟铭  韩子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64-2365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芯片中存活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选择。肾癌存档蜡块54例及20例癌旁正常肾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肾癌组织中的存活素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肾组织(x^2=23.30,P〈0.01)。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存活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高,存活素的表达强度越强(P〈0.05)。54例中随访3年以上41例,其中存活25例,因肿瘤复发、转移而死亡16例。生存组肾癌组织中存活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07,P〈0.01)。结论存活素与’肾癌的增殖、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存活素的过度表达提示肿瘤容易发生增殖、浸润及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杨振  裴新红  乔师师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30-233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RhoA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RhoA蛋白阳性率为70.7%,对照组RhoA蛋白表达阴性(P〈0.05);高、中、低分化结直肠癌RhoA蛋白阳性率依次为43.5%、74。4%和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患者Rho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8.6%、77.3%、83.3%和94.1%,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Rho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2%和57.1%(P〈0.05)。结论RhoA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分化、侵袭、转移、恶性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l05和Ezrin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光波/微波(1ightwave/microwave,LW/MW)-EnVision。“法检测100例结直肠癌30例正常黏膜和30例腺瘤组织标本中CDl05和Ezrin蛋白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参数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Dl05标记的微血管计数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结直肠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Ezrin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zrin蛋白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zrin蛋白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Dl05标记的微血管计数高于表达阴性的组织(P〈0.01)。结论Ezrin蛋白、CDl05标记的微血管在结直肠癌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青年与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肠镜活检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42例中青年直肠癌患者(中青年组,年龄〈60岁)和65例老年直肠癌患者(老年组,年龄≥60岁)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中青年组直肠癌家族史发生率较老年组高(P〈0.05),首发症状中黏液脓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较老年组高(P〈0.05),便秘发生率较老年组低(P〈0.05).发病至确诊时间较老年组长(P〈0.05)。两组在腹痛、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比较,中青年组肿瘤多位于腹膜返折下(P〈0.05),腺癌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黏液和印戒细胞癌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高分化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低分化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肿瘤Dukes分期、平均生存时间、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直肠癌患者较老年患者发现晚.恶性程度高,受遗传因素影响大,首发症状较老年患者有明显差异,如能及早诊断和手术治疗,两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羟丁酸钠(SO)在大鼠海马脑片缺氧/复氧(H/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揭示SO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海马脑片H/R损伤模型。设正常对照组,H/R组,SO1、10、100μmol/L组,NCS-382100μmol/L+SO100μmol/L(NCS-382+SO)组、NCS-356100μmol/L(NCS-356)组。测定脑片孵育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脑片进行TTC染色计算组织损伤百分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钙;酶组织化学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结果:SO明显降低H/R海马脑片LDH释放率(P〈0.01),提高TTC染色的A490值,降低组织损伤百分率(P〈0.01),升高GABA/Glu比值(P〈0.01),减轻H/R所致的组织病理损伤。H/R组脑片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和NOS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O100μmol/L组、NCS-356组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较H/R组显著减弱(P〈0.01),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明显减少(P〈0.01)。用γ-羟基丁酸(GHB)受体选择性阻断剂NCS-382后再使用SO,细胞内钙荧光强度、N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均接近H/R组。结论:SO对大鼠海马脑片H/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GABA/Glu比值,激动GHB受体抑制细胞内钙的增高及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510例股骨头标本HE制片结果的分析,比较常规脱水与超声波快速脱水的效果。方法股骨头标本用锯锯成2cm×2cm×0.3cm的薄片二份,用30%的甲酸脱钙液进行脱钙16~18小时,分别用常规脱水的方法及超声波快速脱水的方法脱水处理后,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制成HE切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结构的清晰度及完整性。结果股骨头标本经二种脱水方法处理后制成的HE切片,阅片比较发现超声波快速脱水法优良率略高于常规脱水法,两种方法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声波组织处理仪能明显缩短病理制片工作时间。结论骨组织脱钙后采用超声波快速脱水的方法可以代替常规脱水,HE切片效果良好,缩短了病理检验报告时间,更好地满足了临床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固定时间对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患者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每例各取4块,分别固定8h、24h、48h和1周,进行HE染色和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high molecular weight, CKH,CKH,克隆号3413E12)和广谱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ckpan,克隆号AE1/AE3)IHC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优良、染色情况及IHC染色的阳性强度和阳性率。结果HE染色和IHC染色结果均显示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形态和染色、阳性强度和阳性率最佳为固定24h,8h为最差。固定1周者染色效果较48h差。结论本研究表明对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组织,24h为最佳固定时间;组织固定不充分对HE染色和IHC染色的影响要大于固定时间过长的影响;固定时间越长,对HE染色和IHC染色效果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例舌癌、20例舌良性疾病标本、14例正常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在舌癌组织中的阳性率(23.3%)显著低于舌良性疾病和癌前病变标本及正常舌组织的阳性率(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26例患者中,p16蛋白阳性率(7.7%)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17例患者中p16蛋白阳性率(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分化舌癌p16蛋白阳性率(0)低于高/中分化舌癌(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在舌癌的癌变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可望为舌癌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皓  赵云杰  金磊  涂艳  陈波 《江西医药》2014,(3):196-198
目的:探讨雄性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患者毛囊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毛囊活检方法获取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患者顶部、枕部以及非脱发者顶部毛囊及周围组织标本,观察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staining, HE)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雄性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表达。结果患者顶部毛囊及周围组织中HE染色可见单一核细胞浸润,AR表达率79.17%,明显强于枕部(20.83%)和非脱发者顶部(20%)(P0.05)。结论毛囊活检为AGA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手段,也为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患者早期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徐本群  马娟  周琼  路圣林  王娟  汪艳 《安徽医药》2013,17(9):1540-1542
目的 考察P16与Ki67的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组织学诊断与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对86例患有宫颈糜烂的育龄期妇女行宫颈组织活检、HE染色常规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P16与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分析:未见上皮内细胞病变及恶性病变的宫颈组织(NILM)18例(阴性对照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Ⅰ级)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级、CINⅡ~Ⅲ级和CINⅢ级)43例;P16与Ki67免疫组化分析:P16与Ki67在高级别CIN宫颈损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CIN及NILM损伤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与Ki67双阳性标记对于辅助诊断CIN 病理分级有益,其可以作为鉴别宫颈癌前病变、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评估预后的生物标识物.  相似文献   

17.
任明强  陈琦  苏俊 《贵州医药》2010,34(6):486-488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CD40L表达与DLBCL预后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CD40L的表达。结果(1)DLBCL中CD40L过度阳性率(25.93%)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3.64%),P〈0.05。(2)CD40L在Ⅲ、Ⅳ期DLBCL过度阳性率(14.29%)低于Ⅰ、Ⅱ期(38.46%),P〈0.05。CD40L过度阳性率在有结外浸润DLBCL(11.76%)低于无有结外浸润DLBCL(40%),P〈0.05。(3)DLBCL患者CD40L的过度阳性率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1)CD40L过度阳性率与结外器官浸润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可能作为判断DLBCL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2)DLBCL中CD40L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影响其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为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和子宫内膜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石蜡包埋组织、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DGF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PDGF在正常内膜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要显著高于在正常内膜和不典型增生内膜中的表达(P〈0.05)。在中分化与低分化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中的表达要低于在中、低分化中的表达(P〈0.05)。在有肌层浸润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在浸润浅肌层者中的表达与浸润深肌层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spearman相关分析MVD与PDGF表达的关系.MVD与PDGF的相关系数为r=-0.848(P=-0.000),MVD与PDGF成正相关。结论:PD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且与MVD成正相关,说明其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其在中低分化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且与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说明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情况。方法选取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65岁的呼吸道感染患者3765例,男2136例,女1629例,年龄在65~110岁以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对其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进行检测。结果3765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阳性的标本为834例,阳性率为22.1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11%,而女性阳性率为23、51%,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0,P〉0.05)。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各年龄组问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0,P〉0.05)。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存在季节差异(X2=11.040,P〈o.05),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感染率分别与秋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有一定的MP感染率,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存在季节的差异性,因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MP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损害,故临床应重视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MP的感染和防治,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壳聚糖-丝素蛋白支架(CS-SF)与壳聚糖-丝素蛋白-磷酸三钙支架(CS-SF-TCP)的力学性能及早期体内成骨能力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更适合牙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方法采用二次冻干技术制备2种支架,用Instron5544拉伸实验机对该2种支架的压缩模量进行测试,并将2种支架与矿化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培养3d后无菌条件下移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周时取出标本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种支架的体内成骨能力。结果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CS-SF组与CS-SF-TCP组的抗压强度分别为(0.44±0.15)MPa、(1.44±0.96)MPa。CS-SF-TCP组高于CS-SF组(P<0.05)。早期体内成骨能力结果:肉眼观察取出的植入物均有薄膜包绕。HE染色可见CS-SF+BMSCs与CS-SF-TCP+BMSCs组可见支架中心长入大量的细胞并有胶原样物质生成。免疫组织化学见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Ⅰ型胶原阳性表达,CS-SF-TCP+BMSCs组表达要高于CS-SF+BMSCs组(P<0.05)。结论与CS-SF支架相比,CS-SF-TCP支架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及诱导BMSCs形成新生的骨组织的能力,更适合于牙周组织工程的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