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2.
白薇疗水肿     
张卫国 《中医杂志》2006,47(10):736-737
白薇,传统中药学认为,其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主治阴虚发热,产后虚热.温病发热,以及血淋,热淋,疮痈肿毒。笔者在用白薇治疗以上疾病的同时,发现其退水肿作用也很明显。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病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在祛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使邪能外透。热象偏重是温病主要特点,清热祛邪是其大法,辛味药物似应少用,然温病方中却以辛味药物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针对温病之热常有"郁"的特点,使其祛邪开郁、透邪外达之功具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提出温病“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的原因有三:1.温热之邪首先伤津,其次才是血;2.生津药物既有生津之功,又有清热之能,而补血药多甘温滋腻,有助热敛邪之弊;3.津液易生,血液难成。认为这里的“汗”字,应理解为“不妄发汗”。  相似文献   

5.
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在探讨温病治、法治则过程中,由于各医家所在的学术流派和指导思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伤寒学派以伤寒理论统括温病的治法,滋阴派以清热滋阴为主论治温病,湿热派以祛湿清热为主的论治思想等。总括各医家学说,其治法不出"热欲散之"之大法,但"散之"之法各有不同罢了。此文借前贤之言,剖析推理而发"热欲散之"之新论。  相似文献   

6.
1 清热药的功用1.1清热凉血药的功用(见图1)清虚热药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主治阴虚内热证青蒿白薇清热凉血,除骨蒸,具有清中兼透的特点。力强,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清虚热之要药,又能解暑、截疟。其清热凉血之功,既能退虚热,又能清血分实热,并能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清虚热,退骨蒸又能凉血止血,清肺降火。除疳热清疳热之力较强,为清疳热之要药。又能清湿热。}{}图1 清热凉血药的功用图1.2 清虚热药的功用(见图2)图2 清虚热药的功用图清热凉血药偏入心肝经、血分,以清解营血分热邪为主主治血分实热证生地黄玄参…  相似文献   

7.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8.
<正>升降散系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方,该方有疏风清热、化痰散瘀、升清降浊之功,原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导师宋绍亮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从医执教30余年,理论造诣和临床经验颇丰,其以升降散为  相似文献   

9.
贾忠军  杜金双 《陕西中医》2006,27(9):1144-1144
凉膈散出自《太平圣惠和济局方》,由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薄荷、黄芩、连翘组成,原方为散剂,用竹叶蜜水汤冲服,今在临床多用煎剂。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通腑,清上泻下,泻火解毒之功。本方泻下清热并用,着重泻火解毒,泻上中二焦之邪火,清胸膈之烦热,凉膈之意即在于此。笔者用此方治疗上中二焦邪郁化火,热聚胸膈而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之发热不退证每获良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增水行舟”法见于《温病条辨》,其法之基本方是增液汤,由玄参、麦冬、生地等药味组成。主治阳明温病,热结津亏,大便秘结,其效有增液润燥之功。笔者十余年来,应用其法治疗阳明温病,阴虚便秘等症,疗效满意,现举治例二则以验之。  相似文献   

11.
洪旗  马其南 《中医药学刊》2002,20(3):354-355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湿快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如芳香宣肺化湿法,适用于湿阻上然,湿重于热,燥湿化浊法,适用湿阻中焦,疏利湿浊,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化湿清热法,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清热化湿法,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清热湿热,豁痰开窍法,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淡渗利湿法,适用于湿阻下焦,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2.
柴葛解肌汤治疗感冒高热二则湖南省人民医院(410002)郑水源柴葛解肌汤由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功能解肌清热,主治三阳同病。或温病热入气分,大头瘟等证。症见高热持续不退,头昏胀痛,口渴心烦,咽喉疼痛。或恶寒渐轻,身热增盛...  相似文献   

13.
一般而论,下法在虚体病人的使用,大体主用于三类证候:一是温病壮热。古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柳宝诒谓:“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故温病壮热稽留不退者,常可用下法以通腑泄热。二是  相似文献   

14.
试探《温病条辨》寒温合用治湿热病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按其性质有温热、湿热之分,温病中属湿热者固然多见,如风温(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湿热者亦不少,如湿温、暑湿、伏暑以及其他温病之挟湿者,均可归于湿热之类。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为患更多于单纯温热病。难怪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热性质的温病论述得颇为详尽,对其治法更是灵活多变,高人一筹,方法之广,是其他温病专著无以媲美的。细观其治法,大抵不越清温合用,寒(凉)温(热)药并举,一以清热,一以祛湿,从而达到湿祛热除的目的。兹就其配伍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发黄的第一要方,功专清热利湿,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方病机关键在于中下焦湿热,而不论发黄与否,符合病机者皆可加减使用。火针可温通经脉,尤可以热引热,疏散火热毒邪,以达清热解毒、活血行气之功。笔者在临床应用茵陈蒿汤加减配合火针疗法治疗符合上述病机的多种病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范文东 《河南中医》2014,(3):547-549
三仁汤出自吴瑭《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是吴瑭首创用于治疗温病时邪的常用方剂之一,其主治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现代众多医家将其化裁后广泛用于各科疾病,在临床中发现,但凡出现湿热内蕴,属湿重于热者,无论外感内伤各科杂病,均可在三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应用,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为伤食型、脾虚型、热泻型。黄连既有健脾消积清热之功,又有燥温之功,三型均可以黄连为主药加减,既照顾了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又达到了燥湿而不助热,肖热而不碍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菖蒲郁金汤出自《温病全书》,由石菖蒲、郁金、炒栀子、鲜竹叶、牡丹皮、连翘、灯心草、木通、竹沥、玉枢丹(冲)(一方无木通、灯心草,有菊花、牛蒡子、滑石、生姜汁)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化痰开窍之功。主治湿热痰浊蒙蔽心包,身热不甚、神昏、谵语等症,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肺性脑病、脑血管性痴呆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20.
刘宏艳  韩娟  肖照岑 《吉林中医药》2008,28(2):139-140,144
<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