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吉凤庆 《护理学杂志》2007,22(12):67-68
目的 探讨自制肠内营养液在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方法,即术后静脉输入营养混合液,停止胃肠减压后过渡至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术中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 h经鼻肠管滴注自制肠内营养液.结果 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营养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根据ARCO分期,随机选取单侧股骨头坏死早期病例14例,其中Ⅰ期7例,Ⅱ期4例,Ⅲ期3例,实施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办法。结果经随访,患髋Har-ris评分术后1年(平均79.56)较术前(平均56.23)增加显著。结论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髓芯减压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回输的MNC、CD34+细胞数,GVHD发生率,血象恢复时间,SDF-1α、G-CSF、IL-6、GM-CSF、TPO、IL-11、SCF等细胞因子变化情况,以及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改善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15 d,血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为10.4 d。3例患者发生Ⅲ度a GVHD,3例患者发生局限性c GVHD,经治疗后均好转,4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73 d死于真菌性肺炎。移植后患者血清SDF-1α、G-CSF、IL-6、GM-CSF、TPO以及SCF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1例患者EB病毒血症,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真菌性肺炎。结论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安全且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从无骨髓浸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本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经放化疗等预处理后。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5例。并对其进行全程共移植护理。结果在移植过程中5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无移植并发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9.4(8~11)d,血小板≥20×10^9/L的中住时间为12.2(10~14)d。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做好移植护理是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从无骨髓浸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本人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经放化疗等预处理后,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5例,并对其进行全程共移植护理.结果 在移植过程中5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无移植并发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9.4(8~11)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2.2(10~14)d.结论 自体骨髓闻充质干细胞与适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小;做好移植护理是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是国内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经成为根治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对患者骨髓进行推毁后,将正常供体或自体的造血干细胞经血管输注给病人,使之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护理是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故作好病人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我院于2009年3月成功进行了1例母子间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风险的认识。方法分析2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移植方式、病程、白细胞植入时间、移植后白细胞计数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6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发生深部真菌感染。采用半相合和无关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相合亲缘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用过兔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或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的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者。在全相合的亲缘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与非感染患者移植后0和14d白细胞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移植前病程和移植后7、21 d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移植方式、使用ATG或ALG、移植后0和14 d白细胞数是移植后早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试制一种体外消化营养液(简称营养液),对19例食管及贲门疾患术后的病人做肠道灌注,支持营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做法及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9例均为男性,年龄32~68岁,平均35岁。其中1例食管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伴胸腔感染的病人,除行胃肠减压、抗感染治疗外,行空肠插管灌注营养液并结合深静脉高营养,瘘口自然愈合。1例食管良性狭窄的病人入院时体重40kg,经每天给4个单位的营养液后,一周内体重增加了3kg。余17例中,食管癌术后10例,贲门癌术后7例,我们对其中与牟氏报道中条件相似的12例作了营养液使用前后体  相似文献   

9.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早期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某医院血液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65例患者资料,预处理方案包括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采用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氨甲蝶呤和他克莫司等,观察全部患者毒副反应、早期并发症和无病生存率等。结果随访至2016年2月,其中60例患者获造血重建,5例患者移植失败;移植3个月内共48例患者发生85次感染,按部位分为口腔15例次、上呼吸道18例次、肺部25例次、腹腔6例次、泌尿系8例次、血液11例次、皮肤及软组织2例次;按病原学分为70例细菌、7例真菌、8例巨细胞病毒,因感染死亡10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9例,死亡4例,患者总生存率为52.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内感染发生率高,其中肺部感染及真菌感染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