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琪 《药物与人》2014,(4):280-280
目的:初步研究评价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至子宫内膜形态的影响。方法:集合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站就诊的30例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且伴随相关临床症状的妇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形态、厚度进行观察,在取环后留取宫腔内少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30例患者中,7例无阳性发现占23.33%,仅子宫内膜增生有3例占10%,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9例占63.33%。取环后病理结果显示,23例子宫内膜息肉占总患者人数76.67%,增生期内膜组织慢性炎症3例占总患者人数10%,无阳性发现4例仅占总人数的13.33%。结论:宫内节育器在子宫内长时间的放置会引发子宫内膜增生、慢性炎及子宫内膜息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停用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contraceptive device,IUD)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募集对象205例,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在取出IUD时采取子宫内膜组织制片检测,对照组常规取出IUD,不采取子宫内膜样本。结果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中疼痛程度及心脑综合征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持续天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因症停用人群子宫内膜细胞未见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停用人群(P0.05);良性增生性改变和不典型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无症状停用人群(P0.05)。结论取出IUD时子宫内膜取样可以了解受术者内膜细胞状态,评估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情况,帮助诊治子宫内膜疾病,不增加受术者手术疼痛、术中及术后出血,不影响手术时间,能有效地监测和评估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为IUD避孕人群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子宫内膜细胞学方法探讨宫内节育器(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在募集对象放置IUD时和置器后3~18个月或取出IUD时,采取子宫内膜组织制片,样本集中寄往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宫腔细胞学检测中心"阅片。结果放置IUD时与放置后带器3~18个月复查,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结果对比,子宫内膜未见异常、良性增生性改变及不典型增生性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IUD后有并发症状人群与无并发症状人群的初查结果比较,并发症状人群良性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状人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症取出人群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继续留置IUD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典型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IUD后的副反应与个体放置前的子宫内膜状况有密切的联系,个体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放置IUD不增加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性改变及不典型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多种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se,IUD)在不同情况下对子宫内膜细胞状态的影响。方法:在取出IUD时经同意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制片,样本集中寄往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宫腔细胞学检测中心"阅片。结果:600例停用IUD妇女中,因症停用人群子宫内膜细胞非典型增生性改变、良性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停用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乐IUD良性增生性改变发生率明显高,其他IUD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增生性改变的发生率与IUD放置时间有关,<1年的人群发生率明显高于1~5年及>5年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人群常常伴有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及非典型增生性改变,与异物在子宫内膜表面的局部摩擦损伤有关,含吲哚美辛IUD有减轻这种反应的作用,铜离子可以加重其反应。放置IUD时选择合适的类型及大小,或者放置IUD前子宫内膜取样检测了解子宫内膜状态,选择性放置IUD以降低带器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宫内节育器导致月经改变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雪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635-2636
目的:了解IUD伴月经改变的子宫内膜变化。方法:选取168例IUD伴月经改变的患者在取环的同时刮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分析IUD伴月经改变的子宫内膜变化类型及放置IUD后月经改变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与子宫内膜变化的关系。结果:放置IUD后月经改变者子宫内膜50%发生变化。放置IUD后半年内开始月经改变的子宫内膜变化以子宫内膜炎为主,月经改变持续半年以上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增生期与分泌期并存的子宫内膜与放置IUD后月经改变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明显关系。结论:IUD伴月经改变者子宫内膜变化呈多样性,可能与内分泌改变有关,随着月经改变持续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病变有增加趋势,建议对IUD伴月经改变者要注意子宫内膜的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释放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IUD)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141例PCOS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4例放置左炔诺孕酮IUD,对照组67例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CPA),观察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患者子宫内膜各项指标变化,并对干预1年患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进行随访。结果:放置左炔诺孕酮IUD后子宫内膜明显变薄,形态学观察处于明显的抑制状态,腺体数目(GN)、腺细胞核分裂数(GM)、间质细胞核分裂数(SM)、腺腔横切直径(GD)及腺上皮细胞高度(GH)均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GN、GD及GH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4%和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释放左炔诺孕酮IUD用于PCOS患者,对子宫内膜有明确保护疗效,且副反应轻微,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是一种由血管内皮衍生的强血管收缩肽。在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生殖调节中发挥旁分泌和自分泌的局部调节作用。子宫内膜能生成内皮素,进一步促进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F2α,对内膜血管收缩、血流和血管床有调节效应。在子宫内膜出血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子宫内膜对不同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反应。方法: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在募集对象放置宫内节育器时采取子宫内膜组织制片,样本集中寄往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宫腔细胞学检测中心统一专人阅片。结果:普通人群与高危因素人群对比,术前子宫内膜细胞良性增生性改变及不典型增生性改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子宫内膜状态为良性增生性改变及与不典型增生性改变的人群放置IUD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未见异常细胞人群(P<0.01);不同类型IUD人群术前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节育器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两两对比,复合γ环与普通活性γ环的子宫异常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置IUD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可以了解受术者术前内膜细胞状态,评估其对IUD的初步适应性,可帮助诊治术后不良反应,还可以在无症状的人群中发现子宫内膜疾病,为IUD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术后不良反应人群还可以作为一种跟踪监测措施,适时应用和评估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科学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子宫内膜细胞学方法探讨宫内节育器(IUD)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在募集对象取出IUD时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制片,样本集中寄往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宫腔细胞学检测中心阅片。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子宫内膜细胞病理未见异常率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增生性改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流血症状发生细胞学诊断未见异常人群组与良性增生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典型增生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情况细胞学诊断非典型增生人群组和良性增生人群组均高于未见异常人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初潮早等其他高危因素情况细胞学诊断不典型增生人群组和良性增生人群组均高于未见异常人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节育器类型组两两对比,良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常伴有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及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细胞学异常与宫内节育器类型无明显关系。取器时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可以对子宫内膜状况有初步了解,以便正确拟定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宫内节育器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强  宋雁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35-1836
目的:观察放置宫内节育器(IUD)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以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189例行宫腔镜检查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未放置IUD的子宫异常出血30例及放置IUD后无子宫异常出血10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子宫内膜炎的占61.9%,未放置IUD的对照组中20.0%有子宫内膜炎;在放置IUD的两组中均以圆形IUD发生子宫异常出血为最多,分别占66.1%和61.0%。结论:放置IUD后的子宫出血与子宫内膜炎以及IUD在宫腔内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含铜宫内节育器腐蚀性及对子宫内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含铜IUD腐蚀性及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宫腔内放置不同年限的TCu220CIUD进行电子称重及表面铜套腐蚀情况的观察测定,并对放置IUD10年以上的妇女子宫内膜进行病理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IUD铜套缺失腐蚀情况越明显,但TCu220CIUD使用>15年,仍有残留铜套位于T型支架上;内膜表面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发育与月经周期时相同步,无异型,间质细胞发育与月经周期不同步。带器时间越长,内膜腺体数目越少,纤维化越严重。所有内膜均未发现癌变及癌前病变。结论:TCu220CIUD可超长期使用,失重法统计出来的数据,对进一步进行含铜IUD腐蚀性研究,提供有利的证据。进一步证实TCu220C放置15年是安全的,但有症状时应取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叉式器、凹槽Ⅰ型、内藏式及凹槽Ⅱ型4种宫型IUD放置器的性能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比较性临床研究方法。结果:上述4种放置器的观察例数分别为409、403、402和386。4组受试对象的年龄、孕产次、末次妊娠结局、哺乳情况、子宫位置及宫腔深度均具有可比性。叉式器在曲度调整、放置前是否需要扩张宫颈、进入或退出宫颈时的顺利程度及抵达宫底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其它3种放置器,放置者对其操作的简便程度的满意率达62.5%,有46.3%的放置者建议将其列为首位优选。内藏式放置器在操作的可靠程度上的满意率最高,为51.6%,缺点是少数放置者感到在使放置器抵达宫底(7.3%)或退出时(8.1%)易出现问题,故对操作有一定要求。结论:叉式和内藏式放置器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B超测量IUD放置位置对避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前瞻性群组研究方法,对963例对象置器后立即B超测量IUD上缘至宫底外缘距离并随访其避孕效果。测得距离平均为14.24±2.02mm,IUD的脱落频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置器后18个月,距离≤14mm对象组的粗累积脱落率明显低于距离>14mm对象组,距离每增加1mm,其脱落的相对危险增加1.25倍,但距离因素对妊娠率和因症取出率无明显影响。结果显示,把IUD顶端置入距宫底外缘距离≤14mm的区域内,更可能减少脱落,降低脱落的相对危险,提高续存率。提示有可能在B超的纵切观测下为“宫底部位”作出相应的定量概念。  相似文献   

14.
长期置TCu220C IUD的子宫内膜宫腔镜及形态计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长期(5年以上)置TCu220C IUD对象作宫腔内直视检查,了解其长期安全性。方法:对68例带该器妇女,用宫腔镜检查,并取IUD压迹下及压迹1cm外子宫内膜作病理形态计量。结果:宫腔镜下观察到带器5年者压迹处内膜柔软,充血水肿明显,随带器时间延长,压迹处内膜变硬,粗糙,带器9年以上30例中有26例压迹处内膜质硬,局部充血水肿,并有出血。病理形态计量测定,带器5年之压迹处内膜以轻度慢性炎症为主;7年者腺体上皮轻度增生;9年以上则局部内膜破碎坏死,且见剥脱之铜屑,异物巨细胞反应。IUD 1cm外内膜正常。光镜下所见结果与宫腔镜观察相符。上述结果提示TCu220C IUD长期放置(10年以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宫腔较大妇女放置GyneFix IN IUD与MCu IUD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宫腔较大妇女放置GyneFix IN IUD(吉妮IUD)和MCu IUD(爱母IUD)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既往有1次或2次以上脱器史及带器妊娠史,且自愿放置新型IUD的宫腔较大(9~10cm)已婚育龄妇女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放置吉妮IUD和爱母IUD,并进行24个月随访观察。结果:吉妮IUD组因症取出率、终止使用率低于爱母IUD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吉妮IUD对宫腔较大妇女更具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6.
对368例以往使用金属单环失败的育龄妇女使用母体乐MLCu375SL与宫腔形IUD行临床随机对比研究,五年随访结果表明,母体乐IUD具有高效、长效的优点,其抗孕效果远远优于惰性IUD,其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MCu IUD与TCu380A IUD多中心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新型MCuIU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国内6个临床中心按统一标准选择1100例要求使用IUD避孕的妇女,随机放置MCuIUD与TCu380AIUD各550例,定期随访观察。结果:放置满48个月时,MCuIUD组与TCu380A组的继续使用率分别为84.82/百妇女、81.62/百妇女,P>0.05;带器妊娠率分别为1.26/百妇女、1.72/百妇女,P>0.05;脱落率分别为0.42/百妇女、3.45/百妇女,差异显著,P<0.05;因症取出率分别为4.19/百妇女、5.82/百妇女,P>0.05;有主诉分别为3.77/百妇女、7.76/百妇女,差异显著,P<0.05;因计划妊娠取出后多在1年内妊娠。结论:MCuIUD脱落率极低、抗生育效果好,置、取方便,安全、有效,可逆行好,是目前比较理想的IUD,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防治节育器(IUD)出血的新方法,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对置节育器后出血副反应的疗效及对内膜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研究对象,将VEGF蛋白于月经期经导管置人宫腔底部进行灌注,每月1次,共3次。收集置器者的卫生巾及子宫内膜,采用月经图示法评估月经血量,采用月经出血模式统计方法分析出血模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膜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VEGF组滴血天数为(11.8±4.9)d,与抗前列腺索组(23.4±11.7)d和对照组(25.2±10.6)d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天数、月经周期长度、月经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MVD置器后与置器前自身对照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组置器后微血管密度与抗前列腺素组、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EGF表达置器后与置器前自身对照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器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蛋白宫腔灌注可能缩短置器后滴血时间,与VEGF蛋白促进内膜微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观察支架含医用硫酸钡,外型与MLCu375IUD相似的MCu375IUD临床使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放置MCu375IUD132例和MLCu375IUD128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4个月末两组的累积续用率分别为98·48%和98·4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个月末副反应仍以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为主,组间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3个月末时IUD距宫底距离>2cm者MCu375组22例(16·9%),MLCu375组39例(30·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至24个月末时IUD距宫底距离>2cm者MCu375组62例(42·5%),MLCu375组84例(57·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Cu375IUD与MLCu375IUD24个月末的有效性无明显差别,但含硫酸钡的MCu375IUD的支撑力明显高于MLCu375IUD。  相似文献   

20.
45例B超引导下宫腔镜取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取环困难应用超声引导下监视宫腔取环,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常规取环困难、常规及宫腔镜取环失败者采用超声引导全程监视宫腔镜取环。结果:宫腔镜取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子宫损伤或子宫穿孔。结论:B超引导下监视宫腔取环,使原来盲目、困难的手术变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