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 2号方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部分肝切除法复制肝细胞再生模型 ,用中药 2号方进行治疗 ,并与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西药进行对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 (SDH)、5′核苷酸酶 (5′ N )、Mg2 ATP酶、DNA、肝糖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的变化 ,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结果 :中药组 SDH、DNA、肝糖原、PCNA的升高明显大于模型组。结论 :中药 2号方有明显的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乙肝后肝纤维化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临床较常见。治疗原则为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抗病毒及调节免疫等,本病传统药物治疗往往疗效差或副作用大。苦参碱是从中药苦豆子和苦参根中提取的[1],具有降酶、退黄、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本文应用苦参碱对乙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为多。结论:药物性肝病易误诊,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评价,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前,临床上对重症肝炎尚无根治方法,死亡率较高。我科自1997年引进血浆交换技术,在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3例重肝病人(1例亚重肝,2例慢重肝)采用血浆交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1临床资料1997年~1998年我科...  相似文献   

5.
小肝细胞癌与小肝血管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肝细胞癌(SHCC)及小肝血管瘤(SHCH)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评价小肝细胞癌和小肝血管瘤血流特点及灌注成像价值。方法32例肝灌注扫描资料按病理分为3组,小肝细胞癌组10例,小肝血管瘤组12例,正常组10例。应用去卷积法计算小肝细胞癌、小肝血管瘤及正常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获取感兴趣区参数图和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小肝血管瘤BF值高于小肝细胞癌(P〈0.05),两者HAF、BV及MTT值本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信息量丰富,参数图可以直观、有效地显示小肝细胞癌和小肝血管瘤血流特点,综合灌注参数值,三期形态学图像和TDC,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雨  于思明  陈瑞艳 《新医学》2022,53(9):635-638
随着社会进步,膳食结构多样化发展,导致人体体内血尿酸水平居高不下,使得高尿酸血症、痛风和代谢综合征等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西医降尿酸疗效显著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因此开发降尿酸的天然产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车前子作为利水渗湿类中药,是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常用中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主要化学成分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  相似文献   

7.
抗肝纤维化研究己成为肝病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尤以中医药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所显示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现概述如下:1抗肝细胞变性坏死,抑制纤维组织增生较早报道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是从其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被发现,在这方面,中医药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喻长远[1]用CCL4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细胞,观察肝纤宁培养对其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肝纤宁能提高肝细胞存活率,降低肝细胞培养上清液ALT,升高糖原(PAS)及酸性磷酸酶(ACP)含量,电镜观察肝纤宁组线粒体肿胀少而轻,滑…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的病理状态,因此,及时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苦参、白芍、丹参等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具有明显抗肝纤维化效果,其机制主要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性、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及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9.
肝内外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其临床表现是肝内外胆管系统的弥漫性纤维性增厚 ,管腔狭窄 ,有时亦可以呈节段性改变[1] 。肝脏为其最早受累器官 ,病理改变早期对肝细胞损害为肝细胞凋亡、坏死并存[2 ] ,晚期表现为不可逆的胆汁性肝硬化 ,触发多脏器功能衰竭。 2 0 0 1年 3月~2 0 0 3年 4月 ,我科收治了 5例老年肝内外硬化性胆管炎病人 ,通过手术疏通及激素加中药贯序治疗和整体护理 ,4~ 6周后治愈出院。随访 12个月 ,坚持服激素加中药 ,病人精神状态良好 ,无黄疸、腹疼及其他不适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识认为,中药来源为植物、动物、矿物,毒副作用较少,但近些年来,某些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的报道也不断出现,引起中医药界的广泛重视。笔者查阅有关文献,就文献报道的致肝损害中药的判定标准、来源品种、产生原因等进行分析考证总结。肝损害中药的判定凡文献报告中记载可致肝硬变、肝缩小、肝肿大、肝浊肿、肝充血、肝瘀血、肝出血性损伤、肝细胞萎缩、肿胀、变性、炎性浸润、脂肪浸润、坏死、肝窦狭窄、肝门纤维化,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增加,肝指数改变、肝脏颜色改变、致黄疸、肝脏肉瘤、肝癌、肝昏迷、死亡以及肝功能异常等皆判为肝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11.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以肝功能严重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病死率高。采用常规保肝、降酶、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的基础上加血浆治疗重型肝炎,发现当日血浆与陈旧血浆疗效明显不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范顺富  周善根 《临床荟萃》1996,11(3):128-129
我院传染科自1992年1月~1994年9月应用空军广州医院研制生产的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病毒性肝炎62例,其中重型肝炎59例,现将连续用药7天以上的57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7例重型肝炎按1990年上海会议的诊断标准分:急性重肝12例,亚急性重肝5例,慢性重肝40例。性别分布:男48例,女9例,年龄范围:12~73岁,平均37.78岁,其中18~45岁为35例,占61%。患者以男性为多见,以青壮年为主。 1.2 病原学分型 乙肝48例,甲肝3例,甲乙型混合感染3例,乙戊型混合感染2例,不明类型1例。 1.3 治疗方法 在综合治疗(护肝降酶、免疫调节、对症支持)基础上,应用广州空军医院研制生产的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100~12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滴,每日一次,连续用药8~68天不等,平均18.5天。  相似文献   

13.
冬五花片(灭澳灵)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肝功恢复和肝组织修复,此外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sAg及HBsAg也有影响。抗病毒药对肝细胞内H-BcAg及HBsAg的影响已有报道,但中药对肝细胞内HBcAg及HBsAg及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尚无专题报道。本文仅作初探。  相似文献   

14.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近些年来生物人工肝相关的研究,对生物人工肝的发展作一总结.资料来源:以bioartificial liver, liver cell, hepatocyte culture, bioreactor为检索词,检索Ovid、SpringerLink数据库(1990-09/2008-09);以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为检索词,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库(1990-09/2008-09).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有关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反应器及辅助装置的研究,排除生物人工肝免疫和动物传染的研究.结局评价指标:①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的来源、数量及培养方式.②生物反应器的类型及主要结构膜的性质及类别.③生物人工肝供氧及温控装置的构成.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3 898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29篇进行分析.生物人工肝是在体外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肝细胞,当患者的血液流经生物反应器时,通过半透膜或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培养的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使其中的肝细胞发挥解毒、合成、生物转化等功能,以达到支持和治疗目的.它不但具有解毒功能,而且还能参与3大营养物质代谢,分泌促进肝细胞生长的物质等,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和合成功能,并可较好地预防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脑水肿,临床上可作为肝衰竭患者肝移植前的过渡辅助措施.结论:生物人工肝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面临寻找理想肝细胞来源,长期维持肝细胞的活性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肝细胞的再生主要受细胞因子的整体控制,肝细胞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的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对肝星状细胞再生替代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肝部分切除后肝细胞再生及肝星状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7-05在河南省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52只,体质量(200±20)g,用于制造肝切除动物模型.肝细胞生长因子由北京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将5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n=12)打开腹腔,重新关腹.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肝部分切除组(n=20)行肝部分切除,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d;肝细胞生长因子组(n=20)肝部分切除术后第2天腹腔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12mg/(kg·d),1次,d.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分别于术后第1,2周末采血行血清学检测;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行电镜观察.结果:5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第1周肝部分切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总蛋白含量降低,肝再生指数降低(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②术后第1,2周各组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灰度值相近.③术后第1周肝细胞生长因子组肝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均明显增多.第2周后各组肝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可以改善大鼠肝部分切除后的肝功能,促进肝细胞增殖,但在肝部分切除术后2周内对肝星状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复方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分析有效方剂的重要药味和有效成分。方法:检索35年内(截止2011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将复方中药与对照组(抗病毒和/或保肝药)的随机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制订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对文献随机化临床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做Jadad质量记分法评分。RevMan5.1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了解潜在的发表偏倚。色谱仪器和/或网络文献数据库分析指纹图谱和化学成分,网络文献数据库查找有效活性成分。结果: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包含430例符合纳入标准。复方中药在改善肝纤维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异质性检验P=0.80,I2=0;综合结果RR=2.30,95%CI[1.77,2.99],Z=6.23,P%0.00001)。入选方剂均无不良反应。从上述6个抗肝纤维化有效方剂中选出交集的药味,分别是丹参、黄芪、党参、虫草、郁金、当归、三七、莪术、陈皮、板蓝根。从药味指纹图谱和主要活性成分看各药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抗肝纤维化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单体IH764—3、黄芪总昔、黄酮类、冬虫夏草多糖、姜黄素、阿魏酸、三七皂苷、人参皂甙。从抗肝纤维化药理机制看,各药味之间的药理机制存在重叠。丹参和黄芪囊括文中提及的抗肝纤维化全部药理机制。结论:复方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复方中药呈现多个靶点和多环节的药理机制;同一方剂中不同活性成分在同一药理机制上存在重叠;丹参和黄芪涉及多靶点和多环节的药理作用最广。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肝炎血浆交换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临床上对重症肝炎尚无根治方法.死亡率较高。我科自1997年引进血浆交换技术,在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3例重肝病人(1例亚重肝,2例慢重肝)采用血浆交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11例急性肝衰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胡菊芬 《现代护理》2003,9(7):528-529
急性肝衰是病人在短时间内肝细胞大量坏死 ,出现肝性脑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该病起病急 ,进展快 ,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死亡率在 80 %左右。我科自 1997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共收住 11例急性肝衰病人 ,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性治疗措施 ,使存活率达 4 5 .4 5 % ;这其中人工肝的治疗为肝细胞的再生创造了条件 ,但临床的密切观察及全方位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病人 ,女性 4例 ,男性 7例 ,年龄 2 0~ 4 6岁 ,平均年龄 4 2岁 ,诊断依据按 1996年国际肝病研究协会专题委员会推荐意见的标准 …  相似文献   

19.
依据肝干细胞的起源不同,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肝细胞、卵圆细胞及小肝细胞等,后者主要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1]。1肝源性肝干细胞1.1肝细胞在正常肝脏中,大部分肝细胞处于静止状态,只有1/3 000~1/2 000分化的肝细胞分裂来维持生理肝组织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讨中药复方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LD)的机制。方法在以HLD患者的肝脏制备的肝细胞模型中加入含肝豆汤兔血清,观察加入前后细胞模型中铜锌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加入含肝豆汤兔血清24h后细胞内铜含量明显减少,锌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肝豆汤具有显著的细胞内排铜作用,同时可使细胞内锌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