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致皮下血肿的护理,重点是血肿的局部处理、卧床休息并制动、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防范措施是掌握好治疗的适应证、操作技术熟练、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皮下出血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对1例静脉输液后皮下出血引起左上肢大面积皮下血肿的老年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通过采取频普治疗仪照射,硫酸镁湿敷,马铃薯外敷,纱布加压固定,抬高患肢等方法,对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经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10天后血肿完全吸收,治愈。认为治疗老年病人皮下血肿过程中采用有效的理疗方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王越  杨金芳  张留平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1-2012
为了更好的保护内瘘血管,减少血管损伤,延长内瘘的使用时间,2008年1月起,我们对血管穿刺后皮下有血肿及硬结形成的患者,局部使用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涂春兰  陈丹 《护理学报》2010,17(13):56-57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黄连液治疗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将60例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冷热敷,观察组采用自制复方黄连液持续冰敷,每日观察记录患者血肿大小、疼痛及发热等情况,观察比较两组血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肿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复方黄连液治疗动脉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效果硅著,值得临术推广。  相似文献   

5.
自制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下血肿是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应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还会给下次穿刺带来困难,影响透析效果。2011年1月起,我科自制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内瘘穿刺拔针后发生的皮下血肿10例。结果皮下血肿的发生与内瘘不成熟、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患者自身原因、护士穿刺技术等有关。结论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穿刺技术水平,掌握内瘘使用时间,正确拔针,加强健康宣教,能有效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对我们介入术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自2001-10~2007-04我科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680例,术后24h穿刺点愈合良好的患者645例,占94.9%,35例有不同程度的皮下血肿形成,占5.1%,其中5例有严重的皮下血肿,造成患者会阴部、术侧大腿、小腿、盆腔或腹部等肿胀,  相似文献   

8.
<正>皮下血肿是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以下简称内瘘)应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还会给下次穿刺带来困难,影响透析效果。2011年1月起,我科自制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发生皮下血肿的病人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22岁~74岁,平均年龄56.3岁。轻度肿胀者38例,肿胀范围直径在3cm以内,局部皮肤红肿变硬,轻微疼痛;中度肿胀者34例,肿胀范围直径在3cm~5cm,局部皮肤变白发亮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下血肿和低血压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三甲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共124例,探讨其皮下血肿和低血压因素与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结果本组28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缩短,发生率为22.58%。皮下血肿和低血压是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肿和无血肿比较,血肿组发生内瘘堵塞的危险为无血肿组的5.688倍。低血压组发生内瘘堵塞的危险是无低血压组的3.757倍。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影响内瘘的中位生存时间。结论皮下血肿和低血压是内瘘使用寿命缩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有效护理干预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胸壁皮下血肿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收治的1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了胸壁下血肿的患者,对其给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和护理,胸壁下血肿、淤血全部吸收。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胸壁皮下血肿的护理要点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引流量及贫血容貌的鉴别、仔细周到的全身观察和血肿的护理等。  相似文献   

11.
郑金华 《全科护理》2013,(24):2235-2236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黄芪、丹参加芒硝湿敷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致皮下血肿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透析结束后,用胶布固定小纱布卷压迫穿刺点,24 h后如皮下血肿存在即列入观察对象。观察组用中药外敷,对照组用热敷进行效果比较,观察两组血肿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黄芪、丹参加芒硝治疗动静内瘘皮下血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胸壁皮下血肿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方法 对2009年10月收治的1例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了胸壁下血肿的患者,对其给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2周的治疗和护理,胸壁下血肿、淤血全部吸收.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胸壁皮下血肿的护理要点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引流量及贫血容貌的鉴别、仔细周到的全身观察和血肿的护理等.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92例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积极防治后皮下积液10例,占10.87%,及时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前合理设计、术中细心地操作、术后确正确包扎与引流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例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患者经引流等处理后痊愈。术后引流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朱腊荣 《全科护理》2014,(3):286-287
正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保障,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我国血液透析病人的主要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并发皮下血肿比较常见,2012年11月我科1例病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术后形成皮下巨大血肿,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66岁,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门诊规律透析治疗4月,每周2次,2012年11月12日13:30在我科行常规血液透析,护士为其进行内瘘穿刺时,动脉穿刺失败,第2次穿刺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后再发血肿病人,往往病情危重,需要冉次手术,病死率较高,有报道为33%。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对176例病人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其中有15例出现术后再发血肿。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形成皮下血肿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体检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634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二组为实验组,在给予常规的护理外,还加以护理干预,例如采血前的详细讲解、心理干预、环境的选择等等,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皮下血肿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组健康体检者中都有皮下血肿形成,但是其发生率却有差异,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的体检者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体检者以一种轻松的状态接受采血,而且按照护士的忠告在采血完成后主动正确按压针眼,这对降低采血后出现皮下出血或是血肿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所以值得体检中心及其他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且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对保证血液透析效果和维持患者长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皮下血肿是动静脉内瘘应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皮下血肿及皮下血肿后的治疗和护理是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重度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对症护理措施,包括创面处理、水疱处理,以及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病理过程。可引起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而死亡。抗凝治疗是其首要治疗方法,而抗凝治疗的副作用就是出血,如皮下瘀血、鼻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表现为皮下血肿较少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向心性动静脉内瘘穿刺法预防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九江市中医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新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和对照组(采用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使用新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机率。结果使用新动静脉内瘘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心性穿刺法。结论向心性穿刺法能够降低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