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阐述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及与儿科护理工作的密切关系。方法:针对不同的年龄、病种和不同家庭背景的患儿及家属采用口头、文字宣传、视听等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自愿接受并能更好配合治疗与护理,减少了医、护、患矛盾,加快了治愈和康复进程。结论:健康教育在儿科护理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强儿科临床健康教育管理的措施与成效。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入住医院儿科病房的312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儿有156例。在两组患儿诊疗期间,均对其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分析儿科病房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及问题,然后实施积极的改进措施,对观察组患儿及其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统计两组患儿的健康教育效果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二次住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知识掌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科病房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管理措施,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个性化健康教育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将375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8例)和对照组(1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宣教,观察组则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患儿健康教育、家长健康教育、回访时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有效率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能促进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提高患儿及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出一条既能满足患儿健康需求又能减少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路径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方法,应用意见征询调查表,调查246例住院期间呼吸道疾病一肺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及护理投诉纠纷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实验组住院患儿平均住院日比对照组缩短1.8天,患儿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1.2%。结论:在儿科病房可针对不同的病人开展健康教育路径,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纠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儿科患儿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所面临的问题及护理体会,以便指导儿科护理人员采取最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对儿科健康教育必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患儿陪护人员的复杂程、健康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缺乏教育知识技能、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护患沟通不良或障碍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健康教育效果。结论提高患儿及陪护认知疾病及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最终达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临床对儿科患者及家属给予健康教育方法,评估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加强了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17护理平台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6月儿科住院的15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联合317护理平台。一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结论:317护理平台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儿科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用于儿科重症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儿科重症病房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医院环境、医患关系、工作态度、服务质量、护理技术、健康教育六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处于儿科重症病房的患儿采取品管圈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强儿童消化科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管理的措施和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60例儿童消化不良病患。其中3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与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儿采用健康教育管理及治疗手段,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病房管理质量情况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管理的应用,使得观察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病房管理质量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情况都要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儿科实施健康教育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医疗质量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前后精神分裂症患儿家长家庭护理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方法调查60例精神分裂症患儿家长对家庭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针对用药护理、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社会功能训练、预防疾病复发措施等常见的家庭护理问题进行2个月的健康教育。对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家庭护理知识了解情况进行比较,并了解家长对健康教育的态度。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对精神分裂症患儿家庭护理知识认识明显提高。绝大部分家长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并肯定其必要性。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对精神分裂症患儿家庭护理及照顾技能,提高患儿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阅读疗法的概念、作用,及其在临床妇科手术护理中、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儿科住院患儿心理干预中、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患者经过阅读疗法治疗,使得病情有所改观,也给他们树立了信心,促使他们更加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最终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12.
1 目的 孩子的健康离不开父母有效的抚养和护理.那么,儿科病房的健康教育就是以提高和增进患儿家属健康为导向的临床服务,是使患儿和家属更能掌握健康的决定因素,从而提高患儿或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及在医院里的依从性和配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科室2017年1~6月住院的患儿75例为对照组,予以常规传统健康教育;2017年7~12月住院的患儿75例为观察组,予以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满足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1目的 孩子的健康离不开父母有效的抚养和护理。那么,儿科病房的健康教育就是以提高和增进患儿家属健康为导向的临床服务,是使患儿和家属更能掌握健康的决定因素,从而提高患儿或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及在医院里的依从性和配合性。  相似文献   

15.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繁杂、业务技术难度大、知识面要求广、对家长要求高、小儿自理能力差需成人监护等特点。而且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权益,使整个医疗行业呈现高风险态势,而儿科护理的风险性尤其突出。如何在这些新形势下做好儿科护理工作,回避风险,增加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护理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本文分析了影响儿科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以及可以采取的相应对策,并对我科2009年2月~6月收治的896例患儿及家长进行了健康教育结果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教育,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针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教育计划,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对实施风险管理教育前后儿科病房中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满意度情况、不良实践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风险管理教育后,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达到了96.5%,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至1.2%。结论:在儿科实施风险管理教育,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的实施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作用。方法:选取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儿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儿,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治疗效果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病历书写质量、健康宣教和护理操作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的健康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评分、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护理管理能够实现护理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哮喘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改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由于儿科护士面对的是0~14岁的患儿及对患儿倍加爱护的家长,使之承受着与成人科护士不同的精神、心理压力。有研究证实,儿科护士的应激问题多,心理不健康检出率达25%,疲溃感总分最高,这势必会影响其护理质量。心理健康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笔者试用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儿科护士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科护士的个性特征与儿科护理质量的关系,为有针对地提高儿科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将160例儿科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则进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士整体素质的满意度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护理沟通、护患关系、人文关怀等护士素质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科患儿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明显改善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目的是为儿科门诊患者,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施健康教育,配合院方治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门诊的护理质量和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及信任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能够让儿科门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都上一个台阶,也能让患儿家长们的满意度增加到98%,不但能够更好的体现护士自身价值,还能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和信任度创造条件,提升了医院护理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