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胆固醇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 ,其不良反应亦有报道 ,应引起临床的重视。1 一般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表现为 :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轻微胃肠道症状并有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为 :失眠、痛、视觉障碍、眩晕、感觉异常、外周神经病变。2 肌肉毒性一般来说肌病的发生率约为 0 1%~ 0 2 % ,且与剂量相关 ,若出现肌病后继续用药 ,则可进展为急性肾衰和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为 :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肌病、跛行 ,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除肌肉症状外 ,还表现为 :血清肌磷酸激酶 (CK)升高达正常高…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破坏,肌细胞内物质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此病病因复杂,本文着重对横纹肌溶解症及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3.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1]。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极端体温、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均可导致其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可致肌痛、肌无力、急性肾功能衰竭,但累及心肌的病例少有报道,现总结1相关病例,回顾其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横纹肌溶解心肌受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娟  张程立 《内科》2007,2(1):107-109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用药,其最为严重的常见副作用是肝脏损害和肌病。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可分为肌痛、肌炎及横纹肌溶解。自2001年8月西立伐他汀因致命性肌溶解而撤出市场后.已引起临床高度关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9例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受累肌肉疼痛和(或)压痛、肌肉肿胀、尿色改变及少尿或无尿,均有血清肌酶和血肌红蛋白明显升高。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有急性肾衰竭、电解质和代谢紊乱、肌间隙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等。感染(33.3%)和药物(25.6%)是本组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代谢紊乱(10.3%)、酒精中毒(7.7%)。治疗包括减少肌肉损伤、补液、碱化尿液及并发症的处理,必要时行肾脏替代治疗。总体病死率为15.4%,合并急性肾衰竭(ARF)者病死率为20.7%。MOSF是死亡的预测因素。存活者若无慢性肾功能异常,其肾功能均可恢复或维持正常。结论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合并症多样的综合征,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治疗正确、及时,存活者肾功能多有望恢复或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7例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病因、诊治经过及预后.方法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2005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横纹肌溶解症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0.4±15.7)岁.17例患者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房颤动者4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心房颤动、高血脂者10例,心房颤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者8例,肺栓塞合并高血脂者1例,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者1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冠心病、主动脉夹层、高血脂者1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抑郁症者1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血红蛋白下降,以及肌红蛋白尿.住院期间7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5例出现相关神经系统体征,患者均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肌肉乏力或肌痛症状.使用肾替代治疗者17例,使用呼吸机者14例,经治疗后10例好转,7例死亡.所有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均服用了他汀类药物.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能与心血管内科药物治疗引起横纹肌溶解症有关,横纹肌溶解症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7.
正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细胞损伤,进一步引起其细胞膜发生破坏,细胞之内的酶类、肌酐、无机盐离子、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如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则死亡率超过50%[2]。RM常引起肌红蛋白尿,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的重要原因之一[3]。艾滋病并横纹肌溶解症病情复杂、危  相似文献   

8.
<正>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衰竭及代谢紊乱~([1])。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极端体温、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均可导致其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可致肌痛、肌无力、急性肾衰竭,但累及心肌的病例少有报道,现报道1例相关病例的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0):848-848
该文总结了1985—2006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Lancet,2007,published on line before print,June 7 2007)。1987年他汀被批准用于临床后,其减少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减少血管成型术等作用,已为许多大型、高质量试验所证实。人们关心的他汀的不良反应主要是2种:肌毒性(肌病、横纹肌溶解症)与肝酶改变。该综述引用的研究证明各种他汀引发肌病的发病率极低,约为万分之一,剂量大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方法收集2000—200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和病因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共收集7例明确诊断的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男6例,女1例。3例与服用药物有关,1例与长链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1例与昏迷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关,1例考虑与应用激素有关,1例病因不明。结论横纹肌溶解症病情危重,需要早期诊断。多种原因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临床上除对症治疗外,要积极寻找原因,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1.
横纹肌溶解症是引起急性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肾脏疾病预后及严重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多种原因导致骨骼肌肌纤维坏死,肌细胞膜破坏,细胞内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等多种物质进入血液,并由此产生肌痛、肌无力、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2]。内分泌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了解内分泌疾病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要点,对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总结了1985-2006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Lancet,2007,published on line before print,June 7 2007)。1987年他汀被批准用于临床后,其减少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减少血管成型术等作用,已为许多大型、高质量试验所证实。人们关心的他汀的不良反应主要是2种:肌毒性(肌病、横纹肌溶解症)与肝酶改变。该综述引用的研究证明各种他汀引发肌病的发病率极低,约为万分之一,剂量大发生率增高。阿托伐他汀80mg/d,肌病发生率仍然极低。发生肌病者多为与其他药合用(尤其是贝特类)。往往在用药后、增加剂量后数月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并发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横纹肌溶解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非老年组(<65岁)及老年组(≥65岁),对比两组患者病因分布情况、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组2种及以上病因导致横纹肌溶解患者(40.3%、48/119)明显多于非老年组(17.0%、16/94)(χ2=13.582,P=0.000)。两组患者的病因排序有所不同,老年组患者前5位依次为感染、肌缺血/氧、内分泌代谢异常、创伤、肌疲劳,而非老年组患者为肌疲劳、感染、内分泌代谢异常、药物/毒物、创伤。与非老年组48.9%(46/94)的患者出现典型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相比,老年组患者32.8%(39/119)出现典型临床表现(χ2=5.067,P=0.024),反之,老年组患者有40.3%(48/119)表现新发意识障碍,而非老年组患者仅21.3%(20/94)(χ2=7.923,P=0.005)。老年组37例患者出现AKI(38.9%、37/95),其中死亡13例(35.1%);非老年组17例出现AKI(19.3%、17/88),其中死亡4例(23.5%);老年组更易合并AKI(χ2=7.545,P=0.006),且AKI与不良预后有显著相关性(χ2=7.196,P=0.007)。结论老年患者多病因共同导致横纹肌溶解较非老年患者明显增多,老年人横纹肌溶解病因分类与非老年组有不同之处,老年组患者较少出现典型横纹肌溶解临床表现,更易合并AKI,且老年横纹肌溶解合并AKI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力竭性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肌纤维崩解撕裂,引起非创伤性的横纹肌溶解症,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等进入外周血,导致器官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本文报告力竭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重度黄疸性肝炎1例。1病例资料1.1主诉患者,男性,20岁,因"双下肢肌肉疼痛伴尿色异常4天"于2012年6月17日入院。  相似文献   

16.
众多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但伴随其获益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随之增加,肌损害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损害可表现为肌痛、肌炎和肌病,也可进展为少见但致命的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L)。既往RML的文献报道虽有但仍属少见。现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致RML的病例报告如下,以提醒广大临床医师重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作者复习了基于一些大型前瞻性研究关于它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副作用(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的机理和发生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在其它药与长期它汀类治疗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糖尿病急症酮症酸中毒及(或)高渗状态横纹肌溶解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52例糖尿病急症病例. 结果 横纹肌溶解症6例 (11.54%).横纹肌溶解症与非横纹肌溶解症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葡萄糖、钠、有效血浆渗透压、钾水平分别是(3886±2817)μ/L vs (99±85)μ/L,( 4131±625)μg/L vs (84±58)μg/L, (59±24)mmol/L vs (28±14)mmol/L, (154±7)mmol/L vs (140±8)mmol/L, (375±31)mmol/L vs (310±21)mmol/L, (3.8±0.5)mmol/L vs (4.4±0.6)mmol/L; 肾功能衰竭100% vs 3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或)高渗状态可能诱发横纹肌溶解症,宜重视肌酶检查.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statins)是3-羟-3-甲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HMG-CoA)的竞争性抑制药,能有效减少胆固醇合成,调节血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安全性较高,其不良反应以肌病占较高比例,严重时甚至能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本文简述他汀类药引起肌病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皮肌炎是一类主要累及皮肤及横纹肌.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重症患者合并横纹肌溶解可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皮肌炎合并横纹肌溶解国内少见报道,特别是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