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介绍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病例。结果:发现粘连性肠梗阻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第1年内,且其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低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于手术后1年以上者。结论:术后1年内小儿粘连性肠梗阻的防治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腹部手术后的粘连已成为肠梗阻的首位病因,占肠梗阻病因的60%以上,尤其是盆腔手术后(如妇科手术,阑尾切除术和结直肠手术后).下腹部手术后容易产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是小肠更为游离,而上腹部小肠则相对固定,约90%的粘连性不全小肠梗阻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缓解,但其中5%可能复发,单纯粘连性肠梗阻的松解手术死亡率<5%.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手术与腹腔粘连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手术后腹腔内粘连引起的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占肠梗阻的40%左右,对怎样减少腹腔内粘连和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长期以来人们试用了许多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最近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后粘连发生率低,而且通过腹腔镜手术防治粘连性肠梗阻具有不少优点,这引起了人们较大关注.  相似文献   

4.
腹部手术后的粘连已成为肠梗阻的首位病因,占肠梗阻病因的60%以上,尤其是盆腔手术后(如妇科手术,阑尾切除术和结直肠手术后)。下腹部手术后容易产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是小肠更为游离,而上腹部小肠则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后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215例手术后肠梗阻资料。结果手术治疗97例(45.1%),手术并发症3例(3.1%);非手术治疗118例(54.9%),5例未愈(2.3%);治愈210例(97.8%)。结论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正确把握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6.
粱文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20-5120
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病,发病多。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多由于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后者常因腹膜炎症或腹腔手术后形成,多数均有腹部手术史。因此,做好腹腔手术的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剖腹手术的术后护理对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临床上使用一些药物以防止或减少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均有一定的作用。现将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临床病症。根据我院1993年~2003年资料显示,其发生率在肠梗阻中占40%左右。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6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1999年6月~2002年6月共诊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9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收治的72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2例患者中30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7例,治愈率为90.00%,1例因感染中毒休克治疗无效死亡,2例3个月后复发接受手术治疗。4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治愈44例,治愈率达100.00%,其中1例切口裂开,2例切口感染,均得到有效处理。术后1~3年的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一部分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能痊愈,但易复发,需再次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疾病复发率小,但术后要注意处理切口,以防感染和裂开。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粘连性肠梗阻212例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 ,约占肠梗阻总数的 2 0 %~ 6 3% [1] ,而结核性及其他原因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仅占少数。正确掌握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 ,可以减少病人痛苦和某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院于 1995年 2月至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 2 12例。本文就其资料进行总结 ,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2例中男性 138例 ,女性 74例 ,年龄最小者 9个月 ,最大者 75岁 ,18~ 6 0岁 182例(85 .8% )。 2 0 9例有腹部手术史 ,2例有结核病史 ,1例有腹部伤史。腹痛 195例 ,腹胀 15 4例 ,恶…  相似文献   

11.
<正>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合并症,除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外,一旦处理不当再次手术更增加了再粘连的后果。我院2008~2010年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5例,非手术治愈92%,手术治愈8%。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526-3527
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其余7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将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做出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机率为1.28%与对照组的9.09%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观察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18±1.25)同比对照组(24.4±1.27)要短,存在显著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均存在意义(P<0.05)。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护理,可以使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得到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7年1月-1998年12月采用电视腹腔镜完成肠梗阻手术25例。本组病例经过严格筛选后,在电视腹腔镜下完成肠梗阻的诊断性治疗和手术操作,均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普外科工作中,特别是手术后所致粘连性肠梗阻是普外科医生的一个棘手问题。多次手术后所致肠粘连往往在临床上造成肠粘连和手术问的恶性循环,原因不明肠梗阻在治疗过程中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指腹部外伤、手术后出现肠室袢间的炎症粘连,或因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临床较为多见。本院1999年3月~2005年7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展 《临床医学》2010,30(3):63-64
目的讨论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开腹手术后11例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早期炎性粘连梗阻,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2.5 d;1例小肠扭转,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回盲部肠套叠,再手术复位治愈;1例粘连性索带压榨,小肠绞窄坏死,行小肠切除后治愈。结论术后早期肠梗阻多为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应警惕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EPISBO时腹腔广泛粘连水肿,肠管呈"冰冻样"或"脑回样"粘连,一般发展至绞榨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大承气汤加减治疗妇科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妇科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7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和生理盐水灌肠治疗,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和复方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3%,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治疗妇科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近5年来,因肠粘连致不全性肠梗阻进行腹腔镜松解术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平均住院5天,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未见肠梗阻症状出现。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伤口小、创伤轻微,对身体干扰小于开腹手术,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治疗反复发作性、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肠梗阻为老年人较常发生的疾病,进入老年后机体退化,如手术后或饮食结构失调,长期卧床等均易造成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减弱而致肠梗阻。总结30例老年人肠梗阻病例,其中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15例,动力性肠梗阻3例,粪块或食物团堵塞所致肠梗阻12例;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病因及预防。方法:对35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是易绞窄,术前很少确诊,本组病例均有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肠坏死18例,穿孔1例,除1例因中毒性休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余病例均痊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腹内疝所致肠梗阻临床少见,常按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肠坏死改变。腹部手术后引起腹内疝主要原因是腹内粘连物粘连后局部有裂隙形成,或腹部手术后局部遗漏未修复的裂隙致腹内疝发生。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