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对G-LOC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但其发生机理仍不十分清楚。人们早已观察到顿总动脉血压(CABP)降为零到发生G-LOC存在数秒钟的延迟期(称G-LOC诱发时间),这提示发生G-LOC除与CABP有关,脑细胞代谢的变化也很重要。Werchan等观察到狒狒暴露于+3~5Gz时脑血流量(CBF)明显降低,加速度之后出现脑充血。本研究利用Armstrong实验室的离心机,观察+GZ作用下狒狒血液化学参数的变化。4只成年狒狒(9~12kg)在+Gz实验的几周前安好脑电记录电极,实验前一天用氯胺酮麻醉,在X线透视下将-PE250导管由股静脉经。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物离心机的特殊操作条件,限制了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因此,仅依靠单一的动物离心机模型不能满足多层次系统研究的需要,必须建立多种模拟+Gz致意识丧失(G-LOC)的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快速下体负压(LBNP)模拟+Gz引起的意识丧失。结果发现麻醉大鼠分别在-2.67(-20mmHg)、-4.00(-30mmHg)及-5.33(-40mmHg)kPa的LBNP作用下,眼水平动脉血压迅速降低,脑电波消失的时间分别为41.33±11.48、30.67±3.88及25.67±30.45s,此时心率明显变慢(P<0.05)。恢复常压后眼水平动脉血压、心率及脑电图即迅速恢复正常,个别出现心律失常、心率减慢。结论本大鼠模型损伤小,可进行反复缺血再灌流和模拟+Gz引起的血液转移,为深入研究G-LOC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等水平+Gz暴露对飞行员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尿α1微球蛋白(a1microglobulin,α1M)及尿常规十项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33名歼击机飞行员接受离心机基础+Gz耐力检查,最高加速度暴露水平为+4.25G/10s,观察了10名飞行员+Gz暴露后2h和23名飞行员+Gz暴露后次日清晨上述尿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离心机检查前,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GZ综合防护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概述国内外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Gz综合防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我国相关技术,装备的改进建议。资料来源与选择 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主要介绍了高+Gz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资料引用 作者引用文献26篇。资料综合 重点论述了提高飞行员自身的抗荷能力,提高抗荷装备的抗荷性能,后倾座椅应用,+Gz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监测与自动恢复系统,推拉效应等高+Gz综合防护研究上的进展。结论 国内外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Gz综合防护的研究与应用上均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与国外最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应进一步改进提高相关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晚近,飞行员空中曼厥亦称G致意识丧失(简称G-LOC)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其主要理由是:(1)心血管功能障碍与空中暴厥之间互为因果,即心血管功能失调者,G耐力差,易发生空中景厥,而发生空中晕厥者常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1,2]。(2)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造成飞行员心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而心血管功能障碍又是停飞的重要原因[3,4]。(3)测定心血管功能失调的方法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如模拟空中环境下的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分析及Q-T离散(Q-Td)分析等[3,5]。(4)加强…  相似文献   

6.
加速度所致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是战斗机飞行员受到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世界上首例G‐LOC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发现的。美国则在1922年的一次飞机竞赛中首次报道出现 G‐LO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作战飞行时屡有G‐LOC发生导致飞行事故。航空医学研究认为,G‐LOC是加速度力作用引起人体大脑缺氧,从而导致飞行员意识丧失,由此研发的战斗机飞行员气动抗荷服,有效地防护空中G‐LOC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新研囊式抗荷装备的抗荷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研制囊式抗荷装备的抗荷性能。方法:①在离心机(+Gz增长率为1G/s)上测定了6名受试者的基础+Gz耐力,分别采用45%、65%和90%扩大覆盖面积抗荷服(45%ECGS、65%ECGS、90%ECGS)与KT-9抗调器配套时的+Gz耐力,确定其抗荷性能;②在离心机(+Gz增长率为3G/s)上测定10名飞行员穿45%ECGS配KT-9抗调器、并穿代偿背心进行抗荷正压呼吸及做抗荷动作时的+Gz耐力。结果:45%ECGS、65%ECGS和90%ECGS的抗荷性能分别为2.50、3.38和3.63G;飞行员穿45%ECGS进行抗荷正压呼吸及做抗荷动作时的+Gz耐力可达到9G/10s。结论:新研囊式抗荷装备的抗荷性能比现役抗荷装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对机动飞行中经常发生黑视或意识丧失的飞行员医学评定过程中,进行了人体离心机+GZ耐力检查。本文旨在总结分析人体离心机检查飞行员+GZ耐力的经验及规律性,供有关人员参考。方法对1988~1996年9年间人体离心机检查飞行员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飞行员的年龄、飞行时间、飞行机种等。结果1988~1996年共检查男飞行员492人次,初查229人,复查263人次,初查平均年龄为(29.27±4.87)岁,有70.7%的飞行员在26~35岁之间。飞行平均时间为(1015.24±131.89)h,601~1200h的占53.3%。歼-6及其以上机种占68%~7%,歼-5及其以下机种占31.3%。结论通过对9年人体离心机检查记录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实际操作经验发现,前来检查的多为年龄在26~35岁之间、飞行时间601~1200h、飞行机种为歼-6和歼-7的飞行员。因此应该特别关注此年龄段和飞行时间阶段的飞行员。歼击机部队须增添G耐力训练特制设备,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9.
前言 尽管美国空军和海军都描写G-LOC的直接后遗症是大约有24s的失能。但这段失能期后紧接的G—LOC的冲击则知之甚少。 方法 为了建立飞行能力的基线,要求22名参加高持续G(HSG)课程的检验飞行飞行员,课程当天HSG训练之前,重复3次仪表飞行任务,每次15min。第二天,22名飞行员在离开离心机吊舱5min内,全部都完成了同样的任务。另外,发生G-LOC的飞行员在G-LOC出现45min后重复此项任务。计算11个飞行参数的均方根(RMS)误差,评估飞行能力。对这些均方根的值进行变量的多元分析。 结果 12名未发生G-LOC飞行员的飞行能力不受高持续G暴露的影响。在10名发生G-LOC的飞行员中,9名没有测到能力下降,1名飞行员在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 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 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飞行员离心机加速度负荷前后眼前房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加速度耐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歼击机飞行员42例,男性,20-35岁。采用63型载人离心机检测其加速度耐力,耐受+Gz值>4.25G,峰值恒速时间>10s为加速度耐力良好;低于此限者为加速度耐力不良。眼前房蛋白含量检测采用日本产KowaFC-10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加速度负荷前后各检测一次。结果加速度耐力不良的飞行员,加速度负荷后房水蛋白含量(6.20±0.52Photoncount/ms)较加速度负荷前(4.36±0.65photoncount/ms)升高(P<0.05)。而加速度耐力良好的飞行员,加速度负荷前后服房水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眼前房蛋白含量的变化,在加速度耐力检测中出现较早也较敏感,利用这项指标可能有助于客观判定加速度耐力。  相似文献   

12.
重点介绍了+Gz防护研究的国内外主要进展情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今后十GZ防护研究的方向、重点提出了作者的意见,指出应制定适合我军特点的离心抗荷训练方案,加强囊式抗荷、代偿装备及开展防护装备一体化的研究,同时围绕G-LOC的监测广泛开展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①在检测分析战斗机飞行中加速度谱的基础上研制限G告警和限G方案;②开展G-LOC有效监测指标或指标组合的研究;③研究提出G-LOC发生后自动转入安全飞行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的能力较健康组低(P<0.01);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调;心理生理储备值与HRV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模拟仪表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负荷评定和HRV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战斗机飞行员心血管功能检查的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航空医学的实验和检查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模拟空中环境的方法学的开展,为研究飞行人员的心血管功能和防护措施提供了可能。目前较广泛应用的模拟正加速度(+Gz)与重力应激的方法主要有:离心机试验、下身负压试验、头高斜位、头低斜位、模拟高空缺氧试验,以及新近开展的模拟高空环境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测定等。1模拟+Gz致意识丧失试验中的心血管反应1.1离心机试验这是模拟空中正加速度(+Gz)负荷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1]。根据不同的G值增长率和高性能战斗机的不同要求,又分为慢增长…  相似文献   

15.
急性运动对骨骼肌肌浆网钙转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肌浆网(SR)在调节骨骼肌收缩一舒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采用持续运动方式观察急性运动对SR钙转运能力的影响,发现运动后股四头肌SRCa2+-Mgz+-ATPase水解活性下降18.31%(P<0.01),SRCa2+-ATPase水解活性下降18.47%(P<0.01);SRCa2+转运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SRCa2+初始摄取率和SRCa2+最大转运能力分别下降57.79%(P<0.01)和55.98%(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运动后SRCa2+摄取功能下降可能与运动性骨骼肌疲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正加速度(+Gz)对飞行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及肾功能部分指标的影响。20名飞行员不穿抗荷服,在离心机+2.5Gz和+3.0Gz分别作用10s,中间休息5min。暴露前后20min两次抽肘静脉血。结果+2.5Gz,+3.0Gz能增长血浆中CGRP、内皮素。含量不会造成临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新的抗荷动作:HP与PHP动作抗荷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目的:检验新的抗荷动作--HP与PHP动作的抗荷效果。方法:HP动作由两部分构成,第1部分为全身肌肉根据+Gz大小进行用力收缩;第2部分为2.5s 1个周期的呼吸部分,即在0.5s内以口快吸气,同时发出汉语拼音“H”,再通过半闭的双唇用力进行慢呼气2.0s,同时发出汉语拼音“P”。PHP是在抗荷正压呼吸条件下做的HP动作。测试对象为20名飞行员和10名志愿者。在离心机上测定10名飞行员采用KH-7抗荷服与HP动作的抗荷耐力,另外10名飞行员采用KH-7抗荷服与L-1动作时的抗荷耐力作对照。在离心机上测定10名志愿者采用KH-5抗荷服、抗荷正压呼吸装备和做PHP动作时的+Gz耐力。结果:分别采用HP动作、L-1动作的两组飞行员的抗荷耐力均可达到8G10s,但采用HP动作时心率、呼吸率显著低于L-1动作(P<0.05)。志愿者采用装备做PHP动作的抗荷耐力均达到了9G10s,且完成得比较轻松。结论:HP、PHP动作具有良好的抗荷效果,心脏负荷较小,而且飞行员易于理解、掌握,易于抗荷正压呼吸结合。  相似文献   

18.
LBNP时的心房促尿钠排泄肽(ANP)、肾素(PRA)、醛固酮(PAC)及血液动力学反应与+Gz耐力的关系离心机是检查飞行员+Gz耐力最好的方法,但有很多缺点,例如对被试者是一个很大的负荷,难以排除心理因素影响等。下身负压(LBNP)所引起的血液向下...  相似文献   

19.
离心机训练矫治+Gz耐力不良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矫治两名+Gz耐力不良的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方法在离心机上高+GZ负荷下训练抗荷动作(AGSM)和加压呼吸(PBG)动作。结果 AGSM的抗荷效果提高3.0-3.25G,加压呼吸了系统的抗荷效果提高2.75-3.0G,综合耐力比基础耐力高4.25-4.5G,两人均顺利通过8G10S的SACM+GZ曲线,达到训练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正加速度(+Gz)对飞行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及肾功能部分指标的影响。20名飞行员不穿抗荷服,在离心机+2.5Gz和+3.0Gz分别作用10s,中间休息5min。暴露前后20min两次抽肘静脉血。结果+2.5Gz,+3.0Gz暴露后,血浆降钙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的相关系数r=0.772(P<0.01)。结论是+2.5Gz,+3.0Gz能增长血浆中CGRP、内皮素。含量不会造成临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