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开美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2010+20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201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喂养不耐受状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1);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呼吸暂停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解决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肠道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9,给予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29,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症状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体重开始增加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道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耐受性,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静脉营养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相关情况和耐受性。结果:观察组鼻胃管留置时间、全肠道营养时间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残留率、腹胀发生率、呼吸暂停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喂养耐受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采用新型护理干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经肠道喂养耐受性,降低喂养不耐受性的概率,还可以促进早产低体重儿胃肠道功能的逐渐成熟,降低一系列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5月转入我院新生儿科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药物干预等。比较两组早产儿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以及摄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改善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摄奶量较对照组增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积极采取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合理喂养、腹部抚触、体位护理以及适当的药物干预等综合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喂养不耐受症状,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陈翠卿 《广西医学》2012,34(8):1098-109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7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喂养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抚触、鸟巢式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15.4%(6/39)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P<0.05),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有利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道功能完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背景音乐联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妇幼保健院104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背景音乐联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每日体质量增长及干预前、干预2周每日摄入奶量、热卡。结果观察组干预2周后每日摄入奶量、热卡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背景音乐联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应用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可促进胃肠功能发育、成熟,加速体质量增长,改善胃肠动力,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王晶 《大家健康》2016,(8):209-209
目的:观察研究护理干预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将该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取早产儿护理常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早产儿消化功能和喂养结局并对比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早产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更短,恢复出生体重用时、肠道营养达到418.4 kj/kg·d 用时以及首次排黄便时间更早,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实验组早产儿呼吸暂停、胃残留、呕吐以及腹胀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多伴有喂养不耐受情况,及时开展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儿消化功能与喂养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取发育支持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采取发育支持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应激激素、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变化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OR、AE及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GAS、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每日体质量增长量高于对照组,吞咽及吮吸功能建立时间及足量喂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育支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应激激素水平,改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及营养状况,提高早产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KMC)干预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KMC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体质量、智能发育[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7、14 d后,两组体质量均较护理前增高,且观察组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14 d后,两组MDI、PDI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MDI、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95.35%(41/43)]高于对照组[79.07%(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实施KMC干预,可增加患儿体质量,加快智能发育,有助于患儿健康成长,且可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徐翠英 《吉林医学》2013,34(18):3703-370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儿各喂养不耐受指标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促进发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发育支持性护理对早产儿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早产儿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发育支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质量、进奶量、喂养耐受情况和腹胀缓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体质量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进奶量增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情况少于对照组且腹胀缓解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支持性护理应用于早产儿,能增加其体重,提高进奶量,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促进早产儿健康生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 d较对照组(11.0±3.0) d显著缩短(P<0.01);干预组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11.9±5.5) d较对照组(16.6±5.3) d明显缩短(P<0.01);干预组鼻胃管留置时间(12.0±6.0)d较对照组(18.0±8.0)d明显缩短,有显著差(P<0.01);干预组胃残留的发生率(13.3%)较对照组(43.3%)减少(P<0.01).结论 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加快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5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合理喂养、药物干预、早初次哺乳、取舒适体位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2.1%,低于对照组的60.0%(P < 0.05).喂养耐受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均大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P < 0.01和P < 0.05),而初次哺乳时间早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1),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少于不耐受早产儿(P < 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缩短喂养不耐受的天数,使患儿顺利度过喂养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6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组基础上增设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胃管留置时间、足量胃肠喂养时间、体格生长发育情况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均较常规组短,出生后30 d头围增长、身长增长、体质量增长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9.57%(9/46)、4.35%(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干预能有效缩短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及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启超 《中原医刊》2011,(13):124-12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管饲和(或)完全静脉营养。观察组24例在常规处理、对症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体质量变化、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低血糖、吸入性肺炎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在低血糖及吸入性肺炎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时间、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呼吸暂停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妍琦 《吉林医学》2013,(30):6248-6248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患儿应用早期喂养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极低体重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传统方法喂养(对照组)及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的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出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恢复至正常出生体重时间、能进行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以及胎粪排除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减少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促进患儿肠道发育,有利于改善患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毛英  陈涛 《华夏医学》2009,22(6):1058-1060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配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的48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防治感染、对症支持及口服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和小剂量红霉索5mg·kg-1·d-1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时间、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喂养耐受时间、胃残留量、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时间均较对照组短,胃残留量较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配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好,是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早产儿。随机分组,常规肠内外营养组采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护理,早期微量喂养组则采取早期微量喂养护理。比较两组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护理前后患儿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早产儿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相比较常规肠内外营养组更好,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常规肠内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对于早产儿效果确切,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体温、咳嗽及影像学检查的恢复正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有效改善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