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丝虫病流行区已达到了基本灭消丝虫病的标准。如何在这些地区进行疗效考核,已成为当前丝虫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为了了解在微丝蚴血症消失之后,丝虫病人血清中抗体的消长趋势和持续时间,探讨免疫学试验能否用于丝虫病的疗效考核,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海  相似文献   

2.
我地区有7个县(市)流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口814063人。防治前流行村人群微丝蚴率为0.05~23.73%,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75年采用对象治疗加疫村全民服药或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为主的防治措施后,1984年全地区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其后继续进行净化、巩固、监测工作。1986年终止所有防治措施以来,连续6年的横向和纵向监测,均未发现残存传染源和新感染者,也未发现蚊媒有丝虫感染,血清抗体水平与非流行区接近。1990年经地区卫生局组织考核,达到消灭丝虫病暂行标准。  相似文献   

3.
寄生虫病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4):1678-1680
一、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治我国曾是淋巴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遍及中部及南部 16个省区市的 86 4个县市 (未包括台湾省 ) ,至 2 0 0 1年累计有近 80 0个县市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占流行县市的 92 % ,已有广西、贵州、上海、四川、重庆、湖南、江苏、湖北、广东、浙江等 10个省区市通过省级消灭丝虫病的审评[1] 。我国也曾是日本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截至 2 0 0 0年已有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 5省区市 2 4 3个县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 ,目前尚有 10 8个县市尚未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但疫情均已有大幅度下降[2 ] …  相似文献   

4.
丝虫病在我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及防治工作,丝虫病患者或感染者已大见减少。经考核,全国丝虫病流行县(市)已有四分之一以上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但欲进而在我国彻底消灭丝虫病,尚需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现就我国当前丝虫病防治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情况和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等6种危害最严重的热带病之一。全世界有73个国家和地区有淋巴丝虫病(以下简称丝虫病)流行。我国是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遍及中部和南部的864个县(市),受威胁人口达3.3亿。丝虫病一般虽不能直接致人死亡,但引起的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和反复发作的急性淋巴系统炎症可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第二大致残病因。  相似文献   

6.
<正> 丝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防治,到一九八四年全地区七个流行县(市)均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现将流行及防治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百色地区位于桂西、北纬23°18′——24°53′,东经105°30′——107°35′,东与南宁、河池地区相接,南与越南相毗邻,西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经过普查普治,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丝虫病防治策略。在基本消灭丝虫病之后,通过各项系统监测工作。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方法 1、防治前的调查摸底。2、以消灭传染源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普查普治。3、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系统监测。结果 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5.05%;1984~1986年各流行县(区)以村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均降至1%以下,证明我市已控制了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灭后10年内有效监测覆盖流行乡(镇)的30.50%和流行区人口的5.33%,基本消灭丝虫病10年后有效监测覆盖流行乡(镇)的25.40%和流行人口的2.57%,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蚊媒监测共解剖蚊虫15502只,未发现蚊体内的人体蚴丝虫感染;通过调查,未发现新的慢性丝虫病患。结论 经反复查治,1986~1997年,6个流行县区均通过省级考评,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再经过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12年的系统监测,证明我市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为后期开展慢性丝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省班氏丝虫病高、中、低流行状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丝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流行县(市、区)。对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对查出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系统查体确诊,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结果防治前(1957年)在济宁等6个流行县(市)内调查38596例,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4424例,平均患病率为11.46%,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初期,在上述6个县(市、区)调查756895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2346例,患病率为0.31%。结论班氏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慢性丝虫病患病率已降至极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加速消灭丝虫病的进程,摸索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学习山东省的经验,于1973年在丝虫病感染率占8.3%的商丘市大(王固)堆大队2505人当中,试用0.3%海群生盐(以下简称海盐),全民食用六个月为一疗程,防治班氏丝虫病,效果满意。根据我区丝虫病流行情况,提出以自然村为单位,按居民微丝蚴阳性率高低,确定治疗方法的标  相似文献   

10.
丝虫病是严重危害湛江市市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1956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8条要求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据此任务,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丝虫病防治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一)丝虫病流行分布调查 对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夜间血检普查,了解丝虫病流行分布情况和流行特点.(二)微丝蚴密度调查 以微丝蚴血症者为对象,定量采血60μl检查,计算微丝蚴平均密度.(三)微丝蚴率与年龄及性别的关系 统计丝虫病普查资料,计算各年龄组(10岁为一组)和男女两性的微丝蚴率.(四)丝虫病体征调查 体检调查丝虫病流行区人群患丝虫病体征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灭丝虫病的有效途径。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花都区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0年代调查花都丝虫病流行区平均微丝蚴率为7.47%,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经过反复查治,1980年流行区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04%,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此后进行20多年的流行病监测,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丝虫感染。1995年经省卫生厅审评,确认花都区已阻断丝虫病的传播,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花都区丝虫病防治在科学决策指导下,进行了传播媒介、治疗方法、防治策略及技术措施的一系列研究,确定以针对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及措施,使花都区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  相似文献   

12.
本省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其中班氏丝虫病广泛流行于有食用虾油、酱油等多种调料习惯的沿海居民。近30年来采用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反复查治方法进行防治,但收效慢,尤以流行区人群流动性大的班氏丝虫病为然。乙胺嗪药化盐制品的应用,方法较为复杂,1978年初通过试点观察后,进行有条件地推广,迄今已用于防治17个县市的全部和部分流行区近400万人。本文分析其中9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丝虫性乳糜尿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现状,对晚期病人发病机理和治疗情况作出估计,为开展晚期病人照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4个前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对照区人群的的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调查原丝虫流行区四个县区(镇)共190038人,查出现症乳糜尿111例(0.06%),非现症乳糜尿246例(0.13%),合计357(0.19%);以荣城县桥头镇为对照区,调查32146名居民,未发现乳糜尿患者,而且走访胶东半岛(非丝虫流行)15个县(区)内约有1800万人口地区的医院、门诊,未发现乳糜尿患者,医务人员也未接诊过乳糜尿患者,山东省寄防所门诊三十多年诊治的数以万计的乳糜尿患者中无一来自非丝虫病流行区者,充分证明了山东省非丝虫性乳糜尿极为罕见,在调查中发现的乳糜尿患者均为丝虫性乳糜尿。结论各县患病率与丝虫病流行程度(微丝蚴阳性率)成正相关(r=0.968,P0.01),平均117例微丝蚴阳性者中有1例发展为乳糜尿患者,患者多为不规律间歇发作,劳累、情绪变化和受凉为常见诱因。约90%病例集中在21~59岁之间,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疾病。防治期间及后期出现发病例数增加是防治有效的标志,可持续到有效控制后5~10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清除残存传染源,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方法 按《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和《丝虫病防治手册》的技术要求开展监测。结果 病原横向监测在78个村(居)委监测人群66600人,除在我省丝虫病防治薄弱环节地区琼山市龙桥镇挺丰村委会查到9例阳性病人外,其它村(居)委会均未查到阳性病人;蚊媒监测在18个病原监测点内捕捉人房致倦库蚊2l574只解剖,均未发现蚴丝虫自然感染蚊;每年开展的血清学监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接近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结论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残存传染源已趋向自然净化,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但我省丝虫病防治的薄弱环节地区仍发现阳性病人,为了灭病务尽,防止丝虫病死灰复燃,今后应加强对我省丝虫病防治簿弱环节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开展监测,尽一切可能去查找传染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汕头市濠江区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方法病原学监测,实施综合性防治;对50多年来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960-1998年,完成对象治疗、全民服药174403人次。1984年,汕头市濠江区人群微丝蚴血症率从防治前(1960年)的7.2%降至0.5%,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8年继续降至0,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结论 50多年来,汕头市濠江区防治丝虫病措施效果显著,消除丝虫病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6.
王梦蕾  苏昊  吴焜  陈晓光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0):1280-1285
蚊类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是重要的医学昆虫之一,我国蚊媒病主要有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和淋巴丝虫病,均为我国法定传染病.其中淋巴丝虫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疟疾和乙型脑炎流行相对稳定,登革热流行区扩大,呈上升趋势,近来又新出现基孔肯雅热的流行.本文就近年来我国蚊媒病流行现状和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曾流行丝虫病,属中、低密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1980年广西卫生厅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组确认该市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1981~1994年开展了丝虫病病原学、蚊媒及血清学方面的监测。1横向监测1981~1994年,共监测流?..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琼海市是斑氏丝虫病的中、低流行区,全市21个乡镇188个村委会,总人口377 520人。60年代有12个乡镇59个村委会85 895人口的地区流行斑氏丝虫病,占乡镇总数的54%,占村委会数31.3%,占人口数22.75%,人均微丝幼率0.66%,以村委会为单位,微丝蚴感染率为0.10%~8.95%,其中0.1%~0.49%的有16个村委会20 075人,1%~4.99%的有25个村委会3 365人,5.O%~8.95%的有3个村委会5565人,流行区分布在沿海和东北部地区。 1959~1982年,全市开展三次大规模的丝虫病调查研究,摸清了流行规律,进行防治,1982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丝虫病调查防治和研究史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海南省丝虫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防治试点、防治规划、防治效果和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考核、防治后期的监测以及逐步实现全省消灭丝虫病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 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查治结合重点村全民服药、查治结合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 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