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患者的长程EEG监测与SPECT显像的相关性。方法:106例这种病例经SPECT显像、长程EEG监测。结果:长程EEG监测:正常12例(11.3%),异常94例(88.7%)。EEG异常者中,痫样波发放81例(86.1%)。SPECT显像:正常26例(24.5%),异常80例(75.5%)。SPECT显像的四种模式:正常型26例、低灌注型38例(47.5%,38/80)、高灌注型38例(47.5%),高-低灌注混合型4例(5%)。EEG与SPECT两者的相关性:相符型(10.3%)和相近型、扩散型共48.1%(三型,P〈0.05),不确定型和无关型共51.8%(两型,P〈0.05)。结论:新诊断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的长程EEG监测癫痫灶与SPECT异常灌注灶的相关性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部分性癫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像学(CT和MRI)正常的癫痫病例的发作间期SPECT与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100例影像学正常病例在发作间期进行SPECT显像、EEG长程监测。结果:共100例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54岁。病程平均3.77年。可追溯到病因者63%。全身性发作58%(全身强直阵挛发作52%),局灶性发作42%。发作间期SPECT异常100%,其中低灌注67%,高灌注30%,高一低灌注3%。异常灌注灶156个:脑区151个(97%),其中颞叶76例94个(60%)。长程EEG监测正常17%,异常83%,异常者中90%有痫样放电。局灶性异常45%和弥漫性异常54%,EEG正常的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差异明显(P〈0.01);局灶性异常中全身性发作与局灶性发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正常而发作间期SPECT异常的癫痫病例和EEG异常明显增高,全身性发作者各脑区均存在异常灌注灶,其中颞叶异常灌注灶占60.2%。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高灌注灶者29例(97%),高低灌注灶者1例(3%);单灶者13例(43%)13个灶,多灶者17例(57%)41个灶,共54个灶。EEG30例均异常,有痫样放电者29例(97%),其中局限性异常18例(60%),广泛性异常11例(37%),另有慢波异常者1例。SPECT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痢灶相符者7例(23%),相近者7例(23%),不相符者16例(54%)。结论:早期儿童癫痫病例SPECT的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痫灶的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长期控制中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异常灌注灶恢复情况和V—EEG的变化。方法:观察25例BECT患儿经抗癫痫药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显像与长程EEG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控制发作时间平均30个月,用药前后SPECT、两次比较:用药后SPECT正常增加10例(67%,P〈0.05);低灌注减少1例(33%)和高灌注减少9例(53%),单灶减少9例(64%),多灶减少1例(17%)。EEG比较:用药后正常增加7例(28%,7/25;P〈0.05),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抗癫痫药物可改善BECT的异常灌注灶和减少痫样放电,部分异常灌注灶经治疗可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与EEG、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神经影像学表现方面进展为颞叶癫(癎)(TLE)的相关信息.方法:总结100例GTCS临床、长程EEG、发作间期SPECT与神经影像学异常的检查资料.结果:男性6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19.0士13.2)岁,平均病程(1.3±1.4)年,有明确病因者占61%.长程EEG异常者占85%,表现有(癎)样放电者占76%,颞叶(癎)样放电型27例、颞叶扩散(癎)样放电型19例;SPECT异常90例,其中低灌注灶者占83%,高灌注灶者占2.2%,高-低灌注灶者占5.6%.异常灌注灶颞叶型占49%.异常灌注灶共153个,其中颞叶96个占62.7%;影像学异常44%,其中颞叶异常占40%.综合分析颞叶(癎)样放电46例,颞叶异常灌注灶62例和颞叶影像学病变40例.结论:早期GTCS患者的长程EEG、发作间期 SPECT和影像学的颞叶异常,三者分析预测有46%~49%的病例如治疗难以控制的GTCS,可有发展为颞叶癫(癎)的倾向性.早期完全控制继发性GTCS具有相对防治颞叶癫(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先兆患者的临床特征、发作间期SPECT、长程EEG及CT/MRI特点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对35例诊断为持续性先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发作间期SPECT治疗前正常灌注8例(23%),异常27例(77%),其中低灌注12例(34%),高灌注15例(43%)。治疗后正常灌注增加6例(1Z%),即正常14例(40%),异常21例(60%),异常者中低灌注8例(23%),高灌注13例f37%),V—EEG治疗前正常1例,异常(棘慢波发放)34例(97%),异常者中局限性异常20例(57%),广泛性异常14例(40%);治疗后正常增加10例(29%)即正常11例(31%),异常24例(69%),其中局限性异常14例(40%),广泛性异常10例(29%)。结论:持续性先兆以临床和EEG为依据,结合SPECT显像提供的辅助信息,以及CT/MRI等神经影像学结果作出诊断。本组病例经抗癫痴药与中药稳心颗粒联合治疗后,病灶修复率为22%,EEG转化为正常者为3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伴中央中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癎)(BECT)长期控制中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异常灌注灶恢复情况和V-EE(的变化.方法:观察25例BECT患儿经抗癫(癎)药治疗前后发作间期SPECT显像与长程EEG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控制发作时间平均30个月,用药前后SPECT两次比较:用药后SPECT正常增加10例(67%,P<0.05);低灌注减少1例(33%)和高灌注减少9例(53%),单灶减少9例(64%),多灶减少1例(17%).EEG比较:用药后正常增加7例(28%,7/25; P<0.05),CT和(或)MRI检查均无异常.结论:抗癫(癎)药物可改善BECT的异常灌注灶和减少(癎)样放电,部分异常灌注灶经治疗可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额叶癫癎的临床特点、脑电图(EEG)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额叶癫癎患者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临床发作为姿势性强直20例,过度运动伴自动症3例,失神发作3例,局部阵挛运动14例;于睡眠中发作19例。EEG表现为清醒期5例慢波异常,睡眠中异常27例,其中20例见癎样放电。结论:颞叶癫癎临床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以运动性发作为主;EEG睡眠期描记异常率大为提高。临床与EEG结合对癫癎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脑电图(EEG)和治疗特点。方法:对35例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录像脑电图(V-EEG)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有肌阵挛发作,以肌阵挛为唯一的发作形式9例,其它26例合并强直阵挛发作、强直发作、部分性发作等发作类型。30例患儿EEG可见全导棘慢波或多棘慢波暴发,5例患儿为局灶性异常。28例明确为癫痫综合征,以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最常见。多数患儿对丙戊酸治疗有效。结论:肌阵挛癫痫以肌阵挛发作为主要表现,正确的诊断依靠详细的询问肌阵挛发作的病史和V-EEG检查结果,治疗应首选丙戊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CBZ)与丙戊酸(VPA)控制临床发作后中药辅助修复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灶的疗效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的动态变化.方法:检查200例病人治疗前后的发作间期SPECT显像、长程EEG及CT和(或)MRI,抗癫(痫)药发作控制后加入中药,对比性研究其结果.结果:①CBZ控制组:病因明确者65例,治疗前SPECT异常88例(88%).异常灌注灶143个.V-EEG异常82例(82%),(痫)样放电为86.6%.CT和(或)MRI异常34%.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24%(P<0.05),异常灶减少34.3%.V-EEG正常增加19% (P<0.05),(痫)样放电减少28.1%;②VPA控制组:病因明确48例.治疗前SPECT异常90例(90%).异常灌注灶为137个.V-EEG异常90例(90%),(痫)样放电率为97.8%.CT和(或)MRI异常12例(12%).治疗后SPECT正常增加52% (P<0.05),异常灶减少55.5%.V-EEG正常增加46% (P<0.05),(痫)样放电减少70.5%.结论:VPA组修复异常灌注灶和消除、减少(痫)样放电的疗效明显大于CBZ组(SPECT正常增加52∶24例;异常灶减少55.5%:34.3%;(痫)样放电减少70.5%:28.1%);中药修复异常灌注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枕叶癫痫(OLE)手术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27例难治性癫痫经过带蝶骨电极的长程V—EEG监测,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视力视野检测结果确定癫痫起源位置为枕叶,对该27例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OLE的长程VEEG特点。结果:癫痫起源位置的EEG定位,4例位于颞枕区、4例顶枕区、1例颞顶枕区,18例单纯枕区。OLE具有较高视觉先兆出现率,本组为21例(78%)。发作间期EEG可以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常,②慢a节律或广泛θ节律,③一侧枕区脑波被抑制,④一侧或者双侧枕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⑤病灶周围脑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⑥病灶一侧半球各导联均分布有异常电活动,⑦异常电活动主要为尖波及尖慢波。OLE发作期初期(起始)EEG具有以下特征:①一侧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②一侧颞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③一侧顶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④半球优势异常放电,⑤无侧别优势。结论:OLE具有相应的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结合影像学以及视力视野检查结果能有效诊断OLE,为准确定位提供一定可靠依据,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产期异常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发作间期SPECT、V-EEG及CT和(或)MRI特点。方法:对90例围产期异常的癫痫患者进行发作间期SPECT、V-EEG和影像学检查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本组90例中存在16种围产期高危因素,起病年龄≤14岁者占88%。V-EEG异常81例(90%),呈痢样放电74例,定位率为37%。SPECT异常78例(87%);低灌注38例(49%),高灌注33例(42%),高-低灌注7例(9%),总异常灌注灶120个,其中颞叶占54个(45%)。影像学异常45%。结论:围产期异常的癫痫患者多在儿童期发病;V-EEG痴样放电以广泛性多见。发作间期SPECT异常灌注多见于颞叶。影像学表现以颞叶萎缩和脑发育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后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修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癫痫中心6年来治疗的160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癫痫患者发作间期SPECT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治疗后修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癫痫发作类型、病因、影像学异常、治疗前脑SPECT及脑电图类型与治疗后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修复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有癫痫类型(P〈0.01)、病因(P〈0.01)、影像学表现(P〈0.01)及治疗前SPECT异常灶类型(P〈0.01)。结论:癫痫患者脑部异常灌注致痫灶的修复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性癫痫、低灌注灶、有明确病因及影像学异常者的异常灌注致痫灶的修复率明显低于特发性癫痫、高灌注灶、病因不明确及影像学无异常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癫癎痴笑发作(GS)的病因、临床特点和临床进展,为制定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结合患者头颅MRI、PET—CT和24 h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结果及典型GS的临床表现,收集8例门诊诊断为GS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6例诊断为症状性GS,2例隐原性GS。其中3例仅有痴笑发作,5例合并有1~2种其他发作类型。所有患者均接受1~3种抗癫癎药治疗,结果3例发作得到控制,2例发作减少〉50%,3例无效。结论:通过分析病历,进一步强调了除下丘脑错构瘤为常见病因外,额、颞、顶、枕等脑叶的病变也可导致GS。对MRI正常的患者,PET—CT能更好地显示病灶。对于EEG和MRI均正常的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性治疗更有助于早期确诊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