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躯体疾病伴发情感障碍──抑郁,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国外不少学者对癌症、心肌梗塞、脑卒中、巴金森氏病所伴发的抑郁进行了研究,但对消化系统疾病伴发的抑郁情感报道不多。本文调查85例慢性胆系疾病的情感障碍,探讨慢性胆系疾病与抑郁消感的相互关系。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及标准: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胆系疾病出超证实为慢性胆系疾病,无其它躯体疾病;无精神疾病,志愿合作者。1.2使用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起病和复发有关的因素,如精神刺激,遗传因素,季节变化;治疗方法与疗效。…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0~1995年应用光量子血液疗法(血疗)治疗癔症3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及神经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年龄、性别见表1。首次发病年龄12-62岁,发病年龄从15-36岁为多。病程3天至42年不等,平均63年。2、主要临床表现情绪不稳43例次,行为障碍8例,运动障碍11例次,感觉障碍26例次,睡眠障碍15例次,缄默不语9例次,自知力不全或丧失41例次。发病诱因以精神因素、外伤、躯体疾病,手术多见,近年又以输卵管结扎及企业…  相似文献   

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8,自引:9,他引:88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解亚宁第一军医大学Jof等人认为,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1]。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2]。...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PTSD常在一个人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后产生,如重大的刺激、性侵犯、恐怖事件或对一个人生活其他严重威胁。主要症状包括令人不安重复闪回,对事件的回避或记忆麻木,警觉性增高等。PTSD的诊断是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持续1个月以上。美国精神病学会在2013年5月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将PTSD的核心症状修改为4组:1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存在1种(或多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重新体验症状;2创伤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3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消极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出现或加重;4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警觉性或反应性有显著的改变,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开始或加重。近年来,对PTSD的临床研究成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热点。根据DSM-5的标准和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本文对PT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与心理应激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研究从心理应激方面探讨乳腺增生病的病因,选择55例首发乳腺增生病的非孕期妇女(20~50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分组.采用LES对精神刺激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肝郁气滞型组和痰瘀互结型组的总生活事件刺激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家庭事件刺激量均显著高于工作学习问题、社交及其它问题的事件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显著大于正性事件刺激量。所以.家庭负性精神刺激可能与乳腺增生有关.防治可从心理方面着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种.对患者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1].是一负性生活事件.必定引起心理应激[2]。为了解AMI患者的心理反应.我们对40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并与健康自愿者作配对对照分析。1对象与方法对象:病例组选自1995~1998年住院经抢救治疗病情较稳定的AMI患者40名,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3岁.平均57.8±9.9岁。大专以上上化8例,高中6例,初中IO例,小学13例,文盲3例;干部15例.工人12例·农民IO例·无业3例。心电图示心肌梗塞部位:前壁16例,前间壁Ic例·下壁10例·广泛前壁和侧壁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素质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量表,对183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约为17.0%;(2)应激性生活事件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发展素质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负相关;(3)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的学业压力与人际矛盾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中的家长与同伴支持、心理安全维度显著负向预测自伤;(4)积极发展素质中的教师支持维度可以调节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与低教师支持者相比,高教师支持的中学生在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自伤的发生率更低。结论: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素质,建构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可以缓冲应激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人们面临的应激日益增加,如应付不利可失去心理平衡,从而导致心理危机。 什么是心理危机?危机是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引起心理危机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决定”的含义则不甚了了。决定是指人们对事关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做出选择时所形成的心理紧张,如决定高考志愿,选择配偶,工作去留等。 心理危机的要素包括:(1)重大的心理应激;(2)引起急性情绪扰乱(紧张、焦虑、抑郁),认知改变(集中困难、记忆减退),躯体不适(失眠、头昏、头痛、腰部不适、不思进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武汉市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及其与吸烟的关系。方法:采用匿名的方式,在武汉市11个区随机抽取22所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6994名,进行问卷调查。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测量采取记数的方式,分别统计家庭、学校和小伙伴三个方面的正性和负性生活事件数,作为生活事件得分;吸烟的测量采用4个变量,即尝试吸烟,30天吸烟,7天吸烟和是否吸100支烟(吸烟习惯)。采取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青少年吸烟主要与家庭和学校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正相关,而与学校方面的正性生活事件呈负相关。结论:应激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吸烟有关,提示我们应大力提高青少年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吸烟。  相似文献   

10.
人的精神与躯体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疾病,除了精神上的异常,还可以表现躯体症状。同样,躯体疾病,除了躯体上的不适,也可以产生精神上的异常。可以说,所有的躯体疾病都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碍。任何人生病之后,都会多多少少有情绪上的波动、烦恼、忧虑、紧张、恐惧,进而食无味,寝不安。这种现象人人皆知,无须详谈。本文所谈的是由躯体疾病直接造成的精神症状并非独立存在,只不过是躯体疾病整个临床症状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有人把这种精神障碍称之为症状性精神障碍。 这种精神障碍不仅见于各种感染,也见于各内脏(如心、肺、肝、肾等)疾病、各内分泌腺疾患(如甲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激性沉思反应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第一次测评时,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应激反应问卷-沉思分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27名高中生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激性沉思反应进行测评,随后每3个月测评1次抑郁症状和应激性生活事件,追踪调查1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相关分析表明,首次测评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激性沉思反应之间均两两正相关(r=0.21~0.54,P<0.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β=0.13,P<0.001)和应激性沉思反应(β=1.74,P<0.001)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显著,应激性沉思反应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也显著(β=0.03,P<0.05)。结论应激性沉思反应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激性沉思反应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第一次测评时,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应激反应问卷-沉思分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27名高中生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激性沉思反应进行测评,随后每3个月测评1次抑郁症状和应激性生活事件,追踪调查1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相关分析表明,首次测评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激性沉思反应之间均两两正相关(r=0.21~0.54,P<0.001).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应激性生活事件(β=0.13,P<0.001)和应激性沉思反应(β=1.74,P<0.001)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显著,应激性沉思反应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也显著(β=0.03,P<0.05).结论 应激性沉思反应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洛因依赖者记忆功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吸入或静脉注射海洛因后可造成人体精神和躯体功能的改变 ,且有研究认为这种改变具有持久性。海洛因对记忆功能的改变的研究有一些报道[1- 6 ] ,但其结果有不一致的地方。本研究对 36例海洛因依赖病人戒断后的记忆功能进行测评 ,以分析长期吸食海洛因是否对个体的记忆功能有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海洛因依赖组研究对象选自某强制戒毒所的病人 ,并符合以下入组标准 :①符合DSM -Ⅲ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 ;②海洛因戒断期超过 1个月 ;③年龄 <4 5岁 ;④目前无脑器质性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符合标准者共 36例 ,其中男 2 3例 ,女性 13…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精神心理因素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极大的重视。应激、抑郁、各种精神疾病和情绪紊乱都能影响免疫功能的改变,精神抑郁还可能增加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精神神经免疫学这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等社会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增多。有资料说明 ,以前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躯体疾病 ,现在 ,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已是升为主要原因[1] 。抑郁情绪的发生可能与大学生受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以及对这些精神刺激的应付方式有密切的关系[2 ] 。本研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于 2 0 0 0年 10月 ,在某综合大学进行随机抽样 ,共抽取样本 15 0 0人。其中 ,男 95 1人 (6 3.4 % )、女5 4 9人 (36 .6 % ) ;平均年龄 17~ 2 3岁 (19.3± 2 .5 5 )。大学…  相似文献   

16.
甲亢患者病前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病前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特点及与疾病的联系。方法:采用事件量表(LES)对82例初发的甲亢患者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甲亢患者病前经历有影响的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及总生活事件频数、负性生活紧张值及总生活事件紧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男性患者正性生活事件紧张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结论:提示患病前经历较多负性生活事件的应激可能与发病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7.
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应激性生活事件量表对 2 0例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和 2 0例与之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了评定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病例组高切变率血液粘度 [ηb(H) ]、血浆粘度 ( ηP)、红细胞压积 (HCT)和红细胞聚集性 (A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生活事件紧张总值与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性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血液流变学特性 ,并为应激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老年抑郁症与生活事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生活事件量表,对老年抑郁症和40岁以前初发的抑郁症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抑郁症生活事件发生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以躯体疾病者居多,其次是家庭问题,提示生活事件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减少生活事件的刺激,加强社会支持,是预防老年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癔症也称歇斯底里(hysteria),是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强烈的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窄、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常伴随各种躯体症状,但并无作为其病理基础的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可以查证。有些患者的发病与病前的性格特征有关。癔症的症状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本文报告1例癔症发作而致呼吸暂停历经抢救的病例。  相似文献   

20.
强制戒毒学员诈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毒品在我国蔓延 ,1 995年国务院颁布《强制戒毒办法》,各地相继成立了强制戒毒医疗机构。在强制戒毒中 ,有些戒毒者为逃避打击往往伪装疾病 ,本文对 45例诈病现象作简要分析。1 对象与方法对象 :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分局戒毒所 1 999年7月~ 2 0 0 0年 6月 ,共收治强制戒毒者 61 8人 (男性 ) ,年龄 1 7~ 51岁 ,平均 2 7.2 3± 8.93岁。其中诈病 45人、确诊有严重躯体疾病而中断治疗者 2 7人。方法 :以原始病历为材料 ,具有完整的病程记录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诈病诊断 :不符合各类躯体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无明显相关疾病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