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科1970~1983年底收治肛管直肠恶黑5例,现报告如下。 例1,女,51岁。肛门肿物突出2年余,1年前在外院手术摘除后复发。查肛门肿物4×4×3cm,色黑,再次手术摘除,病理报告为恶黑。患者不愿行根治性手术而作~(60)Co放疗,取会阴野,DT6480rad/40次/47天(TDF=85.3)。生存13年仍健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6岁,工人,住院号41848,右胸壁恶性黑色素瘤伴右胸肋骨及口腔齿龈转移,化疗后完全缓解已近3年,较罕见。1985年5月发现右胸壁核桃大肿块,质中固定,伴该区皮肤疼痛,经右胸壁肿块穿刺涂片,细胞学诊断:找到恶性肿瘤细胞(倾向恶黑)。2个月后,原右胸壁肿块明显增大,为4×3×3cm。同年10月,相继发现左下颌齿龈处出现黑色核桃大肿块,生长十分迅速,已引起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当时右陶壁肿块显著增大至10×10×5cm。伴同侧第5、6前肋骨质破坏;右肋隔角变钝。左下颌黑色肿瘤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最后晚诊为右胸壁恶黑破坏肋骨并转移至口腔齿龈处。 治疗采用DO+CCNU(DO∶D为DTIC.O为VCR)  相似文献   

3.
男,62岁,因中上腹部不适时有隐痛2个月,腹痛加剧伴呕吐,排黑便2周入院。发病以来食欲减退,大便习惯改变,全身乏力,体重明显减轻。体检;消瘦病容,腹软,略膨胀,左中腹部偏左轻度压痛,末及肿块。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艹。胃镜活检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X线钡餐造影见小肠远端有两处充盈缺损,肿块呈不规则形,突向肠腔。肿块上端肠腔轻度扩张,临床拟诊为小肠肿瘤。剖腹探查:距回盲部20cm处有5×5×3cm大小肿物,距回盲部70cm处见一4×3×3cm肿物,浆膜面均光滑,术中分别作局部肠段切除术。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之肠管两段,A段长17cm,在距近缘6cm处见5×3×1.5cm之肿物(为A瘤),高出粘膜面,表面有溃疡;B段长13cm,在距近切缘4cm处见4×2×1.5cm之肿物(为B瘤),表面有溃疡,切面呈灰白色,有小区出血坏死。肠系膜淋巴  相似文献   

4.
良性淋巴上皮病极为少见,恶变更为罕见,术前一般临床不易确诊,现将所见3例报告如下。例1陈××,女,31岁,左腮腺发现肿块一年,无痛,近半年来增大迅速。体检见左腮腺肿块约5×3×2cm,质地较硬,结节状,边界清楚,活动,与皮肤无粘连。全身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其它无异常改变。腮腺造影示左腮腺区有占位性病变。临床诊为左腮腺混合瘤。例2 方××,女,36岁,右侧耳垂部无意中发现肿块2月余,无痛。体检见右侧耳垂下部可触及约4×4cm隆起包块,质软,无压痛,与皮肤及皮下无粘连。腮腺造影示右腮腺区有占位性病变。临床诊为右侧腮腺混合瘤。例3 慎××,女,28岁,左耳下无痛性肿块  相似文献   

5.
三苯氧胺治疗结肠癌复发、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华某,男性,32岁,诊断降结肠癌伴不全梗阻而于1985年5月21入院(住院号174963)。剖腹见降结肠近脾曲处4.5×4×3.5cm肿块,已浸出浆膜层,并见肿块部位浆膜面上有一灰白色黄豆大结节,质硬与肿块相连。肿块以上肠管扩张,肠系膜下动脉及腹主动脉旁有多个蚕豆、黄豆大、质中淋巴结可及。施行左半结肠切除,横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术后病理切片报告:结肠粘液腺癌Ⅱ级,侵及浆膜层,转移至系膜上一个淋巴结。术后拟行COF方案化疗,后因毒副反应不能耐受,改FD_1口服,一周后也因消化道反应较重而停药。出院后十个月,门诊复查,发现脐左下可及3×3cm质硬,结节状肿块,活动。肛门指诊触到直肠膀胱陷凹内4×3.5cm菜花状肿块。于1986年3月第二次剖腹,术中  相似文献   

6.
MPMT(多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于同一部位罕见。现遇二例报告如下: 例1:女性,31岁。1983年12月4日入院。住院号68154。主诉:背部皮肤肿块痒感10年,破溃二年。检查:L_4正中蕈样肿块3×2.5cm,表面分叶细颗粒状,蒂粗0.6cm。同月19日行棱形皮肤肿块切除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3岁。因臀部疼痛年余,肿物月余入院。患儿一般情况好,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肩背部及臀部可见大片不规则胎记。尾部可触及一编左侧约10×8×7cm大小不规则包块,包块表面皮肤固定,边缘较整齐,侵及肛管10点至1点(膝胸位)处。包块质硬不活动,触压痛,包裹尾骨。直肠指诊4cm深处骰尾部可触及一约2×2×1cm肿块,不活动。CT:尾推下方有一约6.5×7.5×5cm肿块,T值55,肿块与臀部肌肉分界清,与直肠关系密切。B超:骰尾部有一约5.7×5.6cm大小肿块,较规整,界欠清,肿块内呈强回声,底部密度减低。化验:Hbl20g/L,WBC…  相似文献   

8.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纤组)常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可转移至肺或区域淋巴结、脑或肝,但原发于肝的恶纤组尚未见报告。本例女性,48岁,5年前因上腹部肿块在外院拟为左肝肿瘤施行部份肝切除,病理诊断为“错构瘤性肝囊肿”。术后恢复工作。近1月前又觉上腹饱胀不适,原切口区又有肿块。B超:左肝有8.4×6.9×5.0cm回声稍低,囊实相混合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6例胃平滑肌肿瘤。其中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女各3例,年龄30~67岁,主要临表现为上腹部肿块、上腹部疼痛或压迫症状、恶心呕吐及黑便等。X 线检查为胃体肿物或胃癌。6例全部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所见分别为:例1胃大弯向外生长肿块8×8×7 cm,例2胃小弯肿块5×4×4 cm,例3胃体肿块6×4×3 cm,例4胃体圆形肿块直径3 cm,例5胃小弯肿块直径11 cm,例6胃体向外突肿块直径4 cm,破裂出血.病理诊断:例1~4为胃平滑肌瘤;例5,6为胃  相似文献   

10.
不同系统、器官发生的重复癌较少见,我科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59岁,住院号34586。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伴食欲减退五月余而就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管中段癌。胸部X线照片意见为食管癌左上肺转移。施行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加左肺上叶切除术。手术所见:主动脉弓下3cm处见5cm长的食管被肿瘤组织所占据,伴有脊柱侵犯;左上肺舌段见一4.0×4.0×2.0cm的肿块。大体检查:切除的一段食管,8.0×2.5×2.0cm,食管中段切面可见一4.0×1.6×1.5cm的  相似文献   

11.
血管癌性淋巴错构瘤在形态结构上虽有其特殊的表现,但临床上往往易被忽略而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甚至胸腺瘤等,现将我科所遇2例报告如下。例1,男,53岁,因左颈肿块7年入院。7年前舌下囊肿切除后出现双侧颈部肿块,穿刺见大量淋巴细胞而予以抗痨治疗。但左颈肿块不断增大,入院前1年行第二次穿刺,见少量纤维脂肪组织。体检:左锁骨上淋巴结7×5 cm,右颈1.5×1.5 cm,质硬,肝脾不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4岁,农民。主诉反酸、嗳气、胃部胀痛等症状反复出现已14年,于1986年11月行胃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胃癌。同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病理号861522):大体标本,胃小弯处距下切端5cm有一椭圆形溃疡(1.1×0.8cm)。距下切端3cm处胃幽门窦前壁见一暗红色肿块隆起,广基无蒂(1.2×0.8×0.7cm)。镜检:1.溃疡切片显示典型溃疡病变,表层为炎性渗出物,其  相似文献   

13.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颇为罕见,1857年Morre首先报告一例,1964年Bacon搜集216例,就笔者所知,国内曾报告8例。本文对我院13例恶黑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导如下。材料和方法自1964至1978年14年间经病理证实为肛管直肠恶黑者13例;4例为根治术标本,5例为肿物切除标本,4例为活检。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8岁。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不适5~+月。疼痛与饮食无关。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部、心肺检查正常。右上腹有压痛,但未扪及肿块,莫非氏征(±)。两次B超检查均示胆囊内多发性占位病变,无强回声光团。常规术前准备后行胆囊切除术,切除之胆囊内有三个分别为1.5×0.5cm大小的肿物,似菜花状,蒂长约0.6cm。胆囊病检报告为胆囊多发  相似文献   

15.
胃部双源性肿瘤国内外均有报道。但不多见。本院近十年来治疗贲门癌538例,发现有3例合并其它肿瘤。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1:男性,47岁,因进食梗阻诊断为贲门癌入院,入院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内。胃部钡透:贲门部有4×4 cm之充盈缺损,胃粘膜断裂,胃膈距离增宽,胃窦部有4×2cm带蒂状肿块,边缘光滑。印象:贲门癌合并胃窦部息肉。于1986年6月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胸腹联合切口探查。术中见贲门有4×5×4cm之肿块,胃左淋巴结肿大,胃窦部有一带蒂状息肉,长约5cm,宽约2.5cm,活动度好。会诊认为息肉迟早为恶变之潜在因素,于是决定行  相似文献   

16.
耳前瘘管为常见的先天畸形,恶性淋巴瘤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但按家系彼此相伴随却少见。现将遇到3例报告如下。 例1,范某,女,27岁,1980年8月颈部右侧肿块4×4×2cm,下颌角淋巴结肿大4个月。继而出现口咽部异物不适感,吞咽困难而就诊。体检:右侧扁桃体肿块结节型1×1cm,后柱已侵及。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3岁,未婚。因外阴部有一进行性增大的赘生物4年而就诊。检查;全身情况良好,于右侧大阴唇见一带蒂赘生物约12×10×10 cm,质地柔软,表面皮肤皱缩。在赘生物下极有一溃疡面约6×7 cm。蒂细长约5 cm,直径1.5 cm。拟诊为乳头状瘤,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带蒂肿物大小14×10×8.5 cm,重0.5 kg。表面被覆皮肤,肿物远端部分区域糜烂,切面灰白色,质地软而韧,实性,网织状。镜下见表面为扁平鳞状上皮,部分呈低乳头状增生。真皮由疏松的胶原纤维构成,间质含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病理诊断:蒂袋状软纤维瘤。皮肤软纤维瘤又称软垂疣或皮赘,大小一般为1~3 cm,临床上巨大者罕见。软纤维瘤可分为丝状软纤维瘤和蒂袋状软纤维瘤两种。前者常呈多发性,好发于颈部和腋窝,外形因呈丝状或乳头状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0岁。因左下肢活动受限,左臀部肿块5月余,于1990年9月25日入院。检查:左臀部10×12 cm肿块,边界不清,固定,质硬,表面尚光滑,并向左髂窝延续,左髂窝可触8×10cm肿块。腹部B超见腹主动脉旁及脐平面多个大小不等低回声光团融合成片。肛诊直肠推向右侧。病理报告:血管肉瘤。临床诊断臀部巨大血管肉瘤累及盆腹腔,手术无法切除。遂于10月11日在局麻下行腹壁动脉插管术,导管插入腹壁下动脉8 cm,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63年1月—1968年6月间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64例,全部经病检确诊。现总结于后。 临床资料 男34例,女30例。眼部16例,耳鼻口腔9例,头颈部皮肤及颅内6例,肛管直肠18例,肢体13例,官颈及龟头各1例。 临床表现:体表恶黑以肿块或黑痣为首发症状,后者多有手术或外伤史;肛管直肠恶黑以便血为主,可伴有大便失常、里急后重及肛门部不适等症状,五  相似文献   

20.
1临床病理资料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71岁 ,退休护士。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 ,伴反复便秘、便血6月于1995年4月入院。查体见消瘦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未见异常 ,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彩色B超示 :肝多发性结节性实性占位(转移性)。直肠指检扪及直肠壁距肛缘2cm处有3cm×3cm×3cm质硬肿块 ,基底活动欠佳。术中见肿块位于距肛缘2cm处 ,其大小约4cm×3cm×3cm ,隆起、质硬、色黑 ;直肠淋巴结、髂总动脉分叉处淋巴结多处肿大 ,色黑、直径约0.5cm~1.5cm。肝脏膈面与脏面均布满约0.5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