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半夏之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气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降,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颇多,用量各别,有一  相似文献   

2.
半夏用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气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半夏为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野生与栽培均有。产于安徽、四川、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神农本草经》载:"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半夏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  相似文献   

4.
半夏功效发展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现代中药学归纳其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半夏入药历史悠久,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半夏者共42次,出现率居第6位。如小半夏汤,蠲饮止呕;麦门冬汤降肺胃之气,治咳逆上气或胃阴不足之呕吐;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等。《神农本草经》总结汉以前医家对半夏的认识,谓其“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相似文献   

5.
半夏     
《光明中医》2014,(11):2275-2275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寒热之在肺胃间者。心下坚,下气,辛能开肺降逆。咽喉肿痛,头眩,开降上焦之火。胸胀,咳逆,肠鸣,气降则通和,故能愈诸疾。止汗。涩敛肺气。半夏色白而味辛,故能为肺经燥湿之药。肺属金,喜敛而不喜散,盖敛则肺叶垂而气顺,散则肺叶张而气逆。半夏之辛,与姜桂之辛迥别,入喉则闭不能言,涂金疮则血不复出,辛中带涩,故能疏而又能敛也。  相似文献   

6.
胡述文 《中医药学刊》2005,23(4):711-711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气味辛,平,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来,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颇多,用量各别,有一方用至二升,亦有一剂仅用数钱。那么,现今半夏规定用量是多少?值得探讨。半夏的用量对临床有重要影响。关系到正确的配伍和治疗意图的实施。古文献中有一些示例,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药半夏,始载《内经》。《本经》谓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观古察今,半夏用诸临床,其功不外化痰、消痞、止呕、安眠四端。半夏之用量,对临床疗效举足轻重。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降,主以半夏为方者众,剂量差异殊甚。《伤寒论》载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每剂半夏均用半升,笔者经度量,约合今之50克;《金匮》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克;更有甚者,《金匮》大半夏汤,主治胃反,每剂竟用半夏二升,约合今之200克。嗣后(?)  相似文献   

8.
半夏一药 ,首载《本经》 ,言其“主伤寒寒热 ,心下坚 ,下气 ,咽喉肿痛 ,头眩 ,胸胀 ,咳逆 ,肠鸣 ,止汗。”后世用之多狭。余于教学与临床实践中 ,细考《金匮》 ,就其二百左右个方中三十余味首用半夏者观之 ,乃知仲景用药与本经一致 ,灵活配伍 ,运用颇广。1 消瘕瘕多为痰瘀凝滞所致。即便血瘀 ,多兼痰凝。半夏辛散开结 ,对瘿瘤痰核 ,瘕积聚有消散作用。在《疟病》中 ,治久疟结为瘕的肝脾肿大证 ,用鳖甲煎丸治疗 ,瘕必假血依痰 ,故以四虫合半夏消血化痰。后人推而广之 ,用此丸治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 ,子宫肌瘤及腹腔肿瘤 ,其中伍…  相似文献   

9.
试述半夏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有文献,早在《五十二病方》及《灵枢.邪客篇》中就有半夏的使用记载,《神农本草经》具体记述了半夏性味及功用。半夏为常用中药,性味辛温,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用。能化寒痰、清热痰、燥湿痰、化痰熄风、温肺化饮、和胃化浊,降逆止呕、散结除痞、行气解郁、散结开痹。临床可随证配伍,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寒痰宿肺、痰饮、胃寒呕吐、梅核气、痰热结胸、心下痞满等证。由此可见,半夏的功用颇多,本文在此重点阐述半夏在方剂中的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婷  洒荣桂 《新中医》2007,39(3):92-94
半夏泻心汤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此方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组成,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在脾胃病治疗中运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正>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生品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或痰逆头眩,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半夏与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13.
浅析张仲景对呕吐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是多种疾病过程中所常见的症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其论述极为广泛,详辨病机,细审病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对其辨治呕吐的方法予以综合归纳,分析探讨。解表降逆止呕法:太阳阳明会病,外邪入里,邪犯胃腑,故见无汗恶风项强、呕逆,治以葛根加半夏场以发汗解表,降逆止呕。解表化饮止呕法;外感风寒,内伤寒饮,饮犯于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治以小青龙汤以表里同治,辛温解表,涤化水饮,降逆止呕。散郁和胃止呕法:汗吐下后,阳邪内降,郁结,已胸,火郁不伸,扰乱胸隔,胃失和除故…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1],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方中柴胡疏解少阳气滞,黄芩清泄少阳郁火,二者合用,使少阳之邪外透内泄;半夏、生姜二者合成小半夏汤,降逆止呕;柴芩苦寒清降,姜夏辛开散邪,再加参枣草甘补调和。本方攻补兼施,寒温并用,升降协调,则三焦通利,气机调达。  相似文献   

15.
半夏论选     
正半夏,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伤寒》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干姜、黄芩、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疗少阳伤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说明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出现的痞证。而小柴胡汤本身就存在着脾胃亏虚,误下显然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同理,误吐也容易出现半夏泻心汤证。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实际上《金匮要略》列出了除“痞”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之外,在上则为“呕”,在下则为“肠鸣”,此处肠鸣称下利,而这样的痞满、呕吐、肠鸣、下利则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半夏泻心汤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而气机升降出入在半夏泻心汤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气机的方向上来看,向上向外,张机(字仲景)用辛药宣发;向下向内,张机用苦药降敛。气机畅,则病邪尽。同时,本方既有黄芩、黄连之泻实,又有人参、炙甘草之补益,进而补则升、泻则降。文章以重用其性,轻用其功,抓住病机,阐述陈雁黎老师活用半夏...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冲剂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冲剂为小柴胡汤的中成药制剂 ,本方系《伤寒论》方 ,乃医圣张仲景为少阳病设治之传世佳方之一。方中用柴胡解少阳郁滞 ,黄芩清胸腹之热 ,二者相合 ,疏解半表半里之邪 ,生姜、半夏降逆和胃 ;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 ,具有疏邪透表、和胃降逆、生津和营、和解少阳之功能。其主证为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咳者。成元已《明理论》说 :“伤寒邪在表者 ,必渍形以为汗 ,邪气在里 ,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外为内 ,半表半里 ,既非汗之所宜 ,又非吐 ,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以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笔者近年临床用于多种病证,每每取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百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应用其治疗慢性泄泻,疗效较好。 一、方剂来源、功用和适应证 本方首见《伤寒论》,原治疗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之邪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药仅七味,但药简意深,配伍精当。方中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是治疗风寒之邪客于少阳的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剂。其中柴胡苦辛微寒,舒展少阳气机,疏肝解郁;黄芩苦寒,泻三焦火,清腑热,泻肝胆火;半夏,苦辛,苦则降逆止呕,辛则助柴胡疏通气郁;参草枣扶少阳正气,助长正气,祛除邪气;补太阴脾气,以防邪气内传;生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