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王左教授辨治脑出血急性期经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脑出血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以气阴不足,脑窍闭塞为主,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王左教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总以益气养阴治本,而治标则分风、火、痰、瘀、毒、气滞,又有侧重,灵活运用通腑泄热法、活血化瘀法、平肝熄风法。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多年来对脑出血急性或病人临床治疗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不同脏腑、不同程度的瘀热证,我们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清热凉血的治疗而取效。实践证明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瘀热证若能妥善处理,可加速对病情的控制和降低病残率。1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发病机理认识脑出血急性期按其临床表现属中医中风病证。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机虽颇为复杂,但归纳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大因素。多数学者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相因为患。据我们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部分患者以标实为主,而火热内郁是其重要病理机转。…  相似文献   

4.
郭根艳 《河南中医》2014,(12):2344-2344
中风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气、瘀、虚为标。瘀血是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从现代医学脑出血的病理角度分析,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但运用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流行病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发病率,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医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高血压病当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的范畴。关于其发病机理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一病多由风、火、痰、虚、瘀引起,病位以肝肾心脾为重点,其中又以肝肾为主,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则主要责之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另外,还可有心脾两虚,气血不充;肾精不足,髓海失荣。实则有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上充;痰浊中阻,阻塞脉道,上蒙清窍。而李军教授根据长期临床所见,认为痰瘀阻络也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并以化瘀涤痰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甚效,今举验案3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周畅  李荣慧  彭素娟 《河北中医》2024,(1):22-24+28
肺癌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袁长津教授通过自身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肺癌的病性证素以正虚与痰、气、热(火)、毒、瘀等病理因素相互搏结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脾为先。袁长津教授以此为基础,认为肺癌的病机可分为痰瘀致病与肺脾本虚致病,并提出“痰瘀共消除邪薮、肺脾同治行气血”的治疗原则,并根据临床情况随证加减,为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癥瘕是一种较常见、难治的妇科临床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历代先贤对本病的防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虽然立论遣方各有特色,但总结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识,正虚邪实、血脉瘀阻、气滞痰瘀阻络等学说占主流。本人在历代医家治疗该病经验结论的基础上,认为中医防治妇科癥瘕疾病应遵循四大思路:扶正固本、不治已病治未病;活血化瘀、审因论证、分型论治;活血散寒、注重标本缓急;痰瘀同治、思辨周全。  相似文献   

8.
根据历代医家治疗噎膈的经验,提出本病的病机早期以气、火、痰、瘀为主,治宜清膈降逆、涤痰散瘀;晚期以正气虚弱为主,治宜攻补兼施;基本病机为津伤血少,因此宜将滋阴润燥、养血生津贯穿治疗始终,并应注意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9.
浅谈脾虚与眩晕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第三人民医院(317400)梁开荣关键词眩晕,病机,脾虚历代医家关于眩晕病有“因风”、“因痰”、“因虚”、“因火”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尽管眩晕证有偏风、偏痰、偏虚、偏火之不同表现,但其病机总属脾虚,治疗时也应不离健脾...  相似文献   

10.
方鸿 《山西中医》2003,19(4):62-62
中风病病因错综复杂 ,其临床表现多以肝肾阴虚、瘀血内阻、肝风内动、痰湿内阻等为基本证型。风、火、气、痰、湿、虚、瘀等病机中 ,虚损是中风病的根本 ,其始终贯穿于中风病的全过程。现就中风病从虚论治略述浅见。1 中风病从虚论治的理论基础虚与中风病关系密切 ,历代医家早有论述。唐宋以前 ,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论” ,李东垣认为“正气首虚” ,王履则强调中风“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病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 ,“凡此病者 ,多以素不能慎 ,或七情内伤 ,或酒色过度 ,先伤五脏之阴”…  相似文献   

11.
多数医家认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属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但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各执一词。为深入研究中医学对IPF病因病机的认识,在总结历代医家对IPF的认识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观点及临床实践经验,将IPF的病因病机归纳为:以虚为本、以痰为由、以瘀为变、以毒为标。  相似文献   

12.
头痛一证,历代医家多从风、寒、湿、痰、火、瘀、虚等论治。作者认为头痛多为风邪潜伏,风火内生。痰浊上犯。瘀血内结所致。治疗从疏风通络、平肝泻火、益气化痰、活血化瘀入手,收到较好治疗效果,并分别举出验案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风病"范畴。中医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查阅近代相关文献,将之概括整理,综合各医家学派的观点,认为"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其病理机制,即由"虚、瘀、痰、火、风、气"六端相互作用而致。并据此论述了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瑞芳  周福生 《新中医》1998,30(11):57-59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10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在治疗上应用通腑祛痰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及作用机理中风之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可概括为“本虚标实”4字。本虚即肝肾不足,标实即“风、火、痰、瘀”4端。中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CIS)临床常见类型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本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对于本病的病机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中风病的病理机制一般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阴虚、气血虚少;"标实"是指风、火、痰、瘀等实邪的存在,但对其关键环节仍认识不一。现就近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风其病机不外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以醒脑开窍、通肺泻热、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应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与扶正并用,后遗症期应注意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及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接近150万,幸存者中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重度致残率约占40%以上,已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其病理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毒,但对其发病的关键环节认识不一。本文通过对中风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探讨。认为"正气亏虚"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发病基础;痰瘀互结、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病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为急性期主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8.
中风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自古以来医家对其多有论述。历数先贤之著,其病机多责风、火、痰、虚、瘀,其脏腑多谓心、脑、肝、肾,治法不一。和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为中医治法之总则,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疾患 ,病理上称为脑梗死。历代中医文献对中风病机的论述 ,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一般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益气活血为法。而我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如奎老师 ,积其数十年临床经验 ,提出了内生毒邪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的观点 ,主张从毒论治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中风的疗效 ,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1 传统中医对中风及毒邪的认识中风的记载 ,首见于《内经》 ,有仆击、薄厥、偏枯等描述。自此以后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  相似文献   

20.
试论慢性肺心病以瘀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伟 《新中医》2001,33(2):6-7
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的难治证之一,认为在肺心病痰瘀虚交互错杂的基础上,以“瘀”为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病机,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基础,或豁痰、补虚、清热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