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对 12 7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了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 ,发现左心室肥厚组、左心室扩大组及心衰组的左心房均较对照组明显扩大。各因素对左心房内径的协方差分析表明左心室扩大、左心室肥厚及心衰对左心房内径均有明显影响作用 ,其中左心室扩大影响较大 ,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次之 ,三者间交互作用明显。心房扩大组的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扩大组 (P <0 0 0 1)。提示左心房扩大主要受左心室结构改变及心衰的影响 ,高血压可使心房扩大并引起房颤。高血压治疗中积极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保护心功能对房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变化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入某院诊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6例,随机分组,其中52例为持续性房颤组,52例为阵发性房颤组,52例高血压无合并房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动态心电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结果:持续性房颤组中LAD、LVEF、左心房增大发生率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而阵发性房颤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房颤患者会出现左心房内径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的趋势,表明左心房内径变化对心房颤动产生影响,且左心房内径变化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沙坦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时间超过1 wk)中71例经药物或电复律转复成功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Ⅰ组)39例,给予氯沙坦100 mg,po,qd;对照组(Ⅱ组)32例给予胺碘酮200 mg,po,tid,1 wk后改为200 mg,po,bid,在wk 3开始以200 mg,po,qd维持治疗。2组均连续服用6 mo。于治疗后1、2 wk及1、2、4、6 mo分别行ECG或DCG以检测是否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 mo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房形态功能变化。结果随访6 mo,房颤复发率Ⅰ组23.1%,Ⅱ组4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房颤转复6 mo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用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胺碘酮有效;长期服用氯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有利于降低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H)合并有房颤时发病率、临床表现。方法 single-centre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抚顺市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1日连续入院150名患者,确定诊断PH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肺动脉高压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获得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右心导管肺动脉值。结果房颤发病率为31.1%。肺动脉高压合并房颤的患者与相比肺动脉高压合并窦律,临床症状和肾脏功能均明显受损。肺动脉高压合并有房颤的患者中左心房的扩张,增加肺毛细管楔压、肺动脉压,右房压明显高于肺动脉高压合并窦律患者。结论本次研究说明肺动脉高压与房颤发病率相关,肺动脉高压合并房颤加重临床症状及疾病发展。通过探讨肺动脉高压与房颤的相关研究以便对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儿茶酚抑素水平对房颤发生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房颤患者78例,将其作为房颤组,依据其类型不同分为阵发性房颤组(PAF组)49例及慢性房颤组(CAF组)29例;选取同期合并疾病相似,但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入院资料以及相关检查指标,检测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同时追踪随访治疗1个月后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依据房颤组患者随访时房颤是否转复,将其分为转复组(C组)及房颤发作组(D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心率增快,收缩压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房前后径(LAD)增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F组与PA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转复组LVEF较房颤发作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组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茶酚抑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变化可影响房颤的发生,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降低可能是房颤形成潜在的独立预测因素,且心房颤动与儿茶酚抑素的关系不受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窦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在窦律维持率方面观察组较高,在左心房内径方面观察组较小,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脑动脉硬化患者左房内径及左室舒张功能诊断价值.方法 对收治的62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结果 观察组左心房内径扩大30例(48.38%)、左心室发生舒张功能障碍32例(5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例(6.67%)、6例(10.00%)(x2=14.5、14.9,均P<0.05).结论 脑动脉硬化患者发生左房内径扩大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及结构改变对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老年房颤患者98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85例,测定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E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重点观察房腔内径。结果 (1)98例老年房颤的病因构成依次为冠心病(41.7%)、高血压心脏病(30.6%)、风湿性心脏病(15.3%)、肺源性心脏病(4.1%)、房间隔缺损(2.1%)、心肌病(2.1%)。(2)房颤组左房(LA)、右房(RA)、右室(RV)内径较对照组明显扩大(P<0.00 1)。(3)房颤组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动脉收缩压(PASP)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是老年房颤的主要病因;各种不同病因的房颤多伴有房室增大,其中以左房扩大最为明显;心房增大导致心脏结构改变,进而引起心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左心房环肺静脉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4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及术后1、3个月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容积指标和二尖瓣口A波速度峰值(VA),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结果 消融术后4例患者房颤复发,余30例完成研究.消融后左心房射血分数、VA、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总排空分数在1个月时显著下降,在3个月是恢复到术前水平.左心房被动排空分数、左心房最大容积在术后1个月,3个月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消融术后1个月左心房辅泵功能下降,而储存功能无显著改变.3个月时左心房辅泵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的形态结构,左心耳的功能改变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测114例房颤组患者及54例对照组的左心耳开口面积(LAA-O)、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血流速度(LAA-v)及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进一步将房颤组分为无自发显影组(NSEC组)、自发显影组(SEC组)及血栓组(TH组)3个亚组。并将各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房颤各亚组之间指标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长径、左心房容积、左心耳容积均高于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左心耳血流速度、左心耳射血分数低于非房颤患者。房颤组组内各观察指标有以下变化:TH组左心耳容积、左心耳开口面积及左心房容积大于NSEC组(P<0.05);3组间左心耳长径、左心耳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TH组及SEC组左心耳血流速度明显小于NSEC组(P<0.05)。房颤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与左心耳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功能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探讨心功能指标对PAF的预测价值。方法用CDFI超声测定38例PAF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P波最大时间(Pmax)、P波离散度(Pd)。结果PAF组Pmax和Pd阳性率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max+Pd联合使用,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单用者;PAF组左心房内径、左房舒张末期面积、左房收缩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左房峰值充盈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左室峰值充盈率(LvPFR)与LAP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62,P<0.01);Pd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678,P<0.05)。结论Pd与Pmax结合使用,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研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和电-机械时间(A和P-A)及其离散度的变化。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3例,其中阵发房颤组(PAF组)23例,无阵发房颤组(NAF组)80例。选择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TD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房室瓣环处A和P—A值(LA和LP-A,RA和RP—A)。并计算其离散度。结果:PAF组LA、LP—A、RA、RP—A值及其离散度较另外两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NAF组LP—A、RP—A值较对照组延长(P〈0.05)。LP—A与左房大小(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二尖瓣环处心肌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峰值(Ea、Aa)、Ea/Aa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Ad、LVMI、Ea/Aa、LP—A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重要指标。结论:心房电-机械时间在高血压患者延长。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延长尤为明显且离散度变大,其有望成为一种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规范治疗原发病及有效抗凝治疗基础上单用盐酸胺碘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贝那普利治疗。2组均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9%,高于对照组的76.6%,且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联合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房颤,对预防房颤的复发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疗效显著,并能缩短左心房内径,延缓左心房扩大,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盐酸胺碘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心脏彩超(PAF)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其为A组和B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24h内的房早次数明显比B组多,其房早联律间期也明显较B组短;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经大小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观察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房早的提早量,房早的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患者氯电流相关通道CIC-3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组织氯电流相关通道ClC-3的基因表达,探讨AF时心房组织ClC-3的mRNA表达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7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接受换瓣手术患者分为3组:窦性心律组(SR组)31例,阵发性房颤组(PAF组)7例,持续性房颤组(CAF组)33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房组织ClC-3的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与SR组相比,PAF组心房组织中ClC-3的mRNA表达增加,但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AF组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并与AF时程呈明显正相关(r=0.376,P=0.001).结论:房颤患者ClC-3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是细胞容量调节的氯电流(ICl.VOL)上调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6.
熊苓  徐金山 《中国药房》2013,(48):4569-45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9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晚。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年。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和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G、TC和左心房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拟选取房间隔作为新的心房起搏位置,与传统的基于右心耳的双腔起搏比较,观察该方式对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发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实验组29例,对照组31例。术前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测定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行双腔起搏器治疗。实验组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选择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最佳起搏点,心房电极置于该位置。对照组心房电极置于传统的右心耳。比较术后3月、6月、9月、12月时两组房颤负荷,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实验组无房颤发生和房颤负荷减少20例(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VS 48.4%),术后1年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均有显著性差异:(78.8±6.9)min VS (106.7±12.8)min,(36.2±4.8)mmVS(41.7-4-6.1)mm,(49.8±6.1)mm VS (66.5±4.2)mm,(63.3%±4.1%) VS (49.1%±6.9%),(330.8±30.5)pg/ml VS (502.8±21.4)pg/ml。结论基于房间隔起搏的房室顺序起搏方式较传统的房室顺序起搏减少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的发作,改善左室重构,延缓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与心房纤颤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62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心房纤颤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分为A组:LA〈40mm,B组:LA〉40mm,测定病人在转复前及转复窦性心律后血清BNP的浓度,并随访1年,观察的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结果房颤复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律后BNP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的风险随BNP升高而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房颤复发率增高。结论房颤可导致血浆BNP水平升高,复律后BNP水平下降,左心房内径的大小影响心房颤动复律的成功率和BNP水平,BNP在房颤的预测、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脂、房颤再发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同时,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d;对照组4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追踪18个月,观察血脂、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缺血性相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显著下降(P〈0.05)。(2)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再次发作4例(9.6%),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3.3%,P〈0.0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2例(4.9%);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28.9%,P〈0.05)。(3)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治疗组发生缺血性事件8例(19.5%),其中心力衰竭3例(7.3%),冠心病恶化再入院2例(4.9%),心源性死亡2例(4.9%),脑卒中1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0例(44.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仅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而且能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降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64)和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组(Ⅱ组,n=65),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计算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比较:治疗前分别为(35.21±1.76)mm、(35.84±1.69)mm,治疗后分别为(38.76±2.14)mm、(36.27-I-1.91)mm,治疗后IⅠ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小于Ⅰ组。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比较:治疗结束时,Ⅰ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2.3%,Ⅱ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80.6%,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对延缓左心房扩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