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547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437例)和有TIA组(110例),有TIA组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5 min组(17例)、5~20 min组(65例)、21~60min组(23例)和>60 min组(5例)4个亚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分析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5~20 min组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为81.5%(53/65),与无TIA组(53.5%,234/437)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5~20 min组Ⅰ级预后比率较高(78.5%,51/65),与无TIA组(54.0%,236/437)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in组、21~60 min组、>60 min组Ⅰ级预后比率分别为64.7%(11/17)、60.9%(14/23)、60.0%(3/5),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L选择素(CD62L)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140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2例(进展组),稳定性脑梗死患者108例(稳定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外周血中CD62L和CD62P在发病3、7、14 d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对照组). 结果 (1)进展组发病3 d CD62L阳性表达率为(6.38±3.78)%,显著低于稳定组的(12.75±7.26)%和对照组的(24.23±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进展组发病3 d CD62P阳性表达率为(24.36±8.52)%,显著高于稳定组的(17.58±7.31)%和对照组的(8.96±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病程的发展,进展组CD62L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CD62P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发病14 d进展组的CD62L阳性表达率仍低于对照组,而CD62P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时,CD62L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CD62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提示白细胞激活及血小板活化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D62L和CD62P的检测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观察指标,对预后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栓子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在72 h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信号(MES)后分为MES阳性组(54例)和MES阴性组(16例),同时将无脑血管病史且无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 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MES阳性占83.02%(44/53),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MES阳性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MES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IA患者(P<0.05).对照组中未见有MES阳性者.MES阳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分别为(53.78±5.34)、(38.89±3.61) ng/L,均高于MES阴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48.62±3.69)、(36.89±2.71) ng/L](P< 0.05).MES阳性组、MES阴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TIA患者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61±2.2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水平与微栓子有一定的相关性,脑缺血患者TNF-α水平增高,使得内皮细胞和白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强,黏附分子参与了微栓子的形成过程,两者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及时有效地给予药物干预,可能对防治脑缺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宜兴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治疗的SLE合并CSVD患者82例, 根据常规MRI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期梗死组(16例)、慢性期梗死组(26例)和慢性缺血灶组(40例), 所有患者均行DTI检查, 获取患侧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各向异性分数(FA), 分析DTI对SLE患者CSVD的评估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病灶患侧DCavg显著高于健侧[(11.10 ± 3.48)10-3 mm2/s比(8.18 ± 2.42)10-3 mm2/s], 患侧FA显著低于健侧(0.28 ± 0.05比0.45 ± 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DCavg分别为(11.88 ± 3.50)、(9.69 ± 3.24)和(8.52 ± 2.34)10-3 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FA分别为0.28 ± 0.04、0.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发性出血性转化(H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CT和(或)MRI所见,将连续入院首次发作的136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HT组(96例)、出血性脑梗死(HI)组(38例)和脑实质血肿(PH)组(2例,因例数少,未进行统计分析).无HT组和HI组治疗措施相同.于治疗前后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无HT组与HI组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无HT组MHSS评分降低值显著低于HI组[(6.76±5.42)分比(9.88±3.36)分](P<0.05).无HT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8.33%(56/96),显著低于HI组的68.42%(26/38)(P<0.05).治疗后90 d,无HT组Barthel指数显著低于HI组[(60.6±6.8)分比(82.5±5.6)分](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自发性HI时,不会使病情恶化,与无HT患者相比,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新地区TIA患者发生后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方法调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确诊的脑梗死病例资料118例,根据患者脑梗死前1周内是否发生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再分为<65岁和≥65岁组,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年龄<65岁的TIA组患者MESSS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龄≥65岁患者两组MESSS和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IA的缺血耐受作用与患者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低于65岁患者TIA发生后1周内出现后继脑梗死,TIA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缓解生活能力的下降程度,而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TIA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分别在治疗15、30 d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评定,检测血脂水平,并于治疗6个月时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30d,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 d,治疗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5.79±11.36)分比(60.28±15.89)分,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39/40)比57.5%(23/40),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血栓前体蛋白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栓前体蛋白(TpP)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动态观察发病6 h内表现为完全或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分为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CI)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2例、腔隙性脑梗死(LI)组37例.测定三组患者入院时血浆TpP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浆TpP水平对发病6 h内TCI的诊断价值.结果 TCI、TIA、LI组血浆TpP水平分别为(24.43±3.21)、(15.51±2.65)、(13.52±5.45)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人(3.9±2.5)mg/L(P<0.01),TCI组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TIA组和LI组(P<0.01),TIA组血浆TpP水平高于LI组(P<0.01). TpP诊断T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0.013(P<0.01).最佳截断点血浆TpP水平为19.1 mg/L.当血浆TpP水平>19.1 mg/L时,诊断TCI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6%,二者之和最大.结论 血浆TpP水平可以在发病6 h内鉴别TCI、TIA与Li.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62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47例乳腺癌患者、4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2位健康人外周血中的CD62P表达水平,并分析CD62P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62P检测水平(526.1±103.5)与乳腺良性肿瘤组(154.4±19.9)和健康对照组(132.3±19.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D62P水平与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01),与患者的年龄、ER和PR阳性表达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外周血CD62P水平可能成为监测乳腺癌患者病情进展的动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塞偏瘫病人于不同康复介入时机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8例脑梗塞偏瘫病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为恢复期(发病后14~30 d)行康复介入治疗;观察组于急性期(发病后14 d内)进行康复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评价两组病人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HAMD-17评分为(16.81±2.69)分、(9.33±1.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1.37±2.74)分、(15.49±2.08)分(P<0.05);两组治疗后2周、4周抑郁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不同时机下实施康复介入治疗均可改善抑郁症状,从而促进脑梗塞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但急性期进行康复介入干预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BCD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按照ABCD评分标准,同时收集DWI的检查结果,对105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2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一例发生脑梗死,83例ABCD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4例(28.9%),且ABCD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1).DWI异常者42例,发生脑梗死9例(21.4%),DWI正常者50例,发生脑梗死2例(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评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结合DWI更能提高其临床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针钻一体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5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结合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并以49例常规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治疗组生存37例,对照组生存28例;治疗组生存患者治疗4周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时[(58±12)分比(60±11)分]及治疗第14天[(64±13)分比(62±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1个月[(76±16)分比(65±14)分]及第3个月[(90±22)分比(69±18)分]时治疗组FIM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治疗组[(17.5±3.5)分]和对照组[(16.9±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第14天[(14.3±3.3)分比(16.2±3.5)分]、第1个月[(12.1±2.4)分比(15.7±3.4)分]、第3个月[(9.0±3.4)分比(12.2±3.6)分]时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穿刺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常规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7例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训练,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训练。所有入选患者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0d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0d后的FMA和MBI的评分均有所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30d后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FMA和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JF能有效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时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8:00、16:00、24:00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8:00、16:00、24:00血浆ACT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20.5±4.2)pmol/L 比(10.4±2.6)pmol/L,(18.9±4.9)pmol/L 比(8.5±21)pmol/L,(181±3 8)pmol/L比(7.1±2.4)pmol/L],皮质醇水平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42±76)nmol/L 比(469±65)nmol/L,(528±43)nmol/L比(341±33)nmol/L,(499±32)nmol/L比(196±27)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的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各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后好者不同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差者(P<0.05).结论 不同时点血浆ACTH和皮质醇的检测,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2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60 healthy cases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 group.The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levels at 8:00,16:00 and 24:00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by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Results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levels at 8:00,16:00 and 24:00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20.5 ± 4.2) pmol/L vs.(10.4 ±2.6) pmol/L,(18.9 ±4.9) pmol/L vs.(8.5 ± 2.1) pmol/L,(18.1 ±3.8) pmol/L vs.(7.1 ±2.4) pmol/L and (542 ± 76) nmol/L vs.(469 ± 65) nmol/L,(528 ±43) nmol/L vs.(341 ± 33) nmol/L,(499 ± 32) nmol/L vs.(196 ±27) nmol/L](P<0.05);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levels of severe degre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t different tim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light conditions (P<0.05 );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good prognosi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persons with poor prognosis(P<0.05).Conclusion Plasma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nd cortisol testing at different time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determining the condition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6.
赵乙萌 《医疗装备》2021,(4):159-160
目的分析脑功能治疗仪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红桥区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功能治疗仪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平衡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平衡能力、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脑功能治疗仪应用于卒中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平衡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郭红玲 《中国校医》2019,33(11):844
目的 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滑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n=44)与参照组(n=43),参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参照组的72.09%(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对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予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高氧液治疗组与高压氧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P<0.05),两组均未发现任何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神经功能评分下降(P<0.05)。结论高氧液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方便;为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