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评价胰周小静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胰周小静脉及胰头部静脉解剖的能力。材料和方法:50例无胰腺相关疾病病人10例胰腺癌病人,均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检查。CT设备为GE Lightspeed QX/I,扫描层厚5mm,进床速度7.5mm,螺距0.75,重建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mm。双期增强检查延迟时间分别为30~40s,60~65s。造影剂总量60~70ml,高压注射速度2.5~3ml/s。所有图像经回顾性后处理,在ADW4.0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分别显示胰周静脉。结果:胃结肠干(GCT)显示率96%。GCT分为3支:胃网膜右静脉(RGE)、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ASPDV)、右结肠静脉(RCV),上述3支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2%、100%、80%。GCT直接注入肠系膜上静脉(SMV),正常管壁直径<7mm,>8mm时提示管径扩张。胰十二指肠后上静脉(PSPDV)显示率96%,位于胆总管下方,几乎垂直向上走行注入门静脉的足侧,距脾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汇合处上方2mm。在胰腺前后弓中,上静脉接受了胰头的大部分血液。胰十二指肠周围下静脉包括胰十二指肠前下静脉(AIPDV)、胰十二指肠后下静脉(PIPDV)、第一空肠干(FJV)和胰周下静脉(IPV),FJV显示率为100%,余胰周下静脉未显示。胰十二指肠周围下静脉引流一小部分钩突血液,AIPDV、PIPDV在多数情况下有一共同的终端即IPV,  相似文献   

2.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30例非胰腺病患者行腹主动脉CT造影检查,采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血管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观察图像并计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率,应用SAS统计学软件行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对两种重组技术的血管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MIP和VR重组图像上,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7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显示率分别为100%、67%;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AIPDA)显示率分别为97%、67%;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PIPDA)显示率分别为93%、63%;胰背动脉(DPA)显示率分别为93%、57%;胰横动脉(TPA)显示率分别为83%、60%;胰大动脉(PMA)显示率分别为90%、67%.应用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MIP与VR对ASPDA、PSPDA、AIPDA、PIPDA、DPA、TPA、PM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CT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成像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3.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 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4.
胰头静脉弓的CT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胰头静脉弓的CT表现,获得有关血管直径的正常值,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129例连续性无中上腹区域恶性肿瘤及炎性病变的CT增强扫描病例,观察胰头静脉弓各属支走行及CT表现,测定血管直径。结果:胰头静脉弓属支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后及上前静脉、胃结肠干、结肠右上静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等,CT显示率分别为63.7%、77.5%、69.8%、70.5%和34.9%;血管直径均值分别为2.28、2.31、4.85、3.01和3.88mm。结论:正常人中上腹CT增强扫描常可清楚显示胰头静脉弓属支。对此静脉弓的认识有助于胰腺癌的术前分期及正确评估门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 对3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平扫、多期相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 脾静脉均有受压、血栓或受侵表现,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中,食管静脉(EV)、胃短静脉(SGV)、胃冠状静脉(CGV)、胃网膜静脉(GEV)、胃结肠干(GCT)曲张分别占9.37%,67.65%,65.63%,96.88%,28.13%;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伴有肠系膜上静脉SMV阻塞时,其属支结肠右上静脉(RSCV)、胃结肠干(MCV)、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ASPDV)曲张例数分别为15.63%,18.75%,5.88%.同时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PRPH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再现(VR)对中足复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18例中足骨骨折患者先经X线平片(DR)和常规轴位CT扫描,而后将容积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进行MPR与VR三维重建,并与DR及常规轴位CT比较。结果 18例中有中足跖跗骨折76处,其中64处骨折累及跖跗关节面。在DR像上,10例跖跗骨折为阴性,其余8例仅显示18处骨折,显示率为23.7%。常规轴位CT像显示骨折60处,显示率为78.9%。MPR对跖跗骨折的显示率为100%。VR图像对足舟骨、骰骨、跖骨及楔骨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100%、75%、70.9%及60%,平均显示率为68.4%。VR图像能通过图像多角度旋转观察骨折细节,对怀疑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利用勾画、删除技术及多方位切割技术对中足骨进行分离、重组、单独显示关节面情况。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的MPR结合VR图像能显著提高中足跖跗骨折,尤其是深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1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结果:显示胃网膜静脉曲张(84%)、胃短静脉曲张(90%)、胃冠状静脉曲张(78%)、胃结肠干曲张(50%)和食管静脉曲张(17%)。MPR、MIP、VR可以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及息肉的价值。方法:通过对36例结肠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轴位图像和MPR、SSD、Raysum、CTVC及PE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与手术和/或结肠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例中23例结肠癌在MPR、SSD、Raysum、CTVC、PE图像均清晰显示,其大体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83.33%、87.5%、100%、100%。结肠息肉13例(共27个),MPR、SSD、Raysum图像各显示15个;CTVC、PE清晰显示25个,其对1.0-5.0mm和6.0-9.0mm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0%和100%。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能力,在结肠癌分型、定位及结肠小息肉的诊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符合入组标准病例资料的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RGEA的走行规律、长度类型,并测量血管起始端及远端内径. 结果 80例RGEA显示率为100%,其中长型RGEA 22例(占27.50%),中型RGEA 53例(占66.25%),短型RGEA 5例(占6.25%).RGEA平均长度为(19.5±4.5) cm,3型RGEA起始端平均内径分别为(2.69±0.26) mm、(2.70±0.18) mm、(2.68±0.12) mm,3型RGEA远端平均内径分别为(1.76±0.17) mm、(1.75±0.18) mm、(1.74±0.05) mm.3型RGEA的起始端、远端平均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A可以为原位RGE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环杓关节及相邻结构的CT表现及多层螺旋CT(MSCT)容积重组对环杓关节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 :2 8例无任何喉部症状的健康志愿者 ,在平静呼吸及Valsalva呼吸状态下分别行喉部薄层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 (VR)技术进行图像三维重组 ,比较轴位与容积再现图像对环杓关节的显示情况。结果 :CT轴位图像上两侧环杓关节、梨状窝、声门裂显示对称者分别为 2 2例 (78.6% )、2 3例 (82 .1% )、2 6例 (92 .9% ) ,声带突、肌突显示率分别为 3 9.3 %、46.4%。VR图像上显示两侧环杓关节对称者 2 7例 (96.4% ) ,声带突、肌突显示率分别为 5 3 .6%、60 .7%。CT轴位图像与VR图像对环杓关节的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4.994,P <0 .0 1)。结论 :正常环杓关节、声门裂、喉室均对称。MSCTVR图像对评价环杓关节解剖结构明显优于轴位图像。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 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16-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using Multi-Planar Reformatting (MPR),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and Volume Rendering (VR) reconstructions to study pulmonary metastas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CT studies of 32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metast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mages were assessed for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number, size,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nodules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mass-vessel sign”. These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by two observers on axial-source images and on MPR, MIP and VR reconstructions. Sensitivity of each reconstruction and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were calculated.

Results

Two-dimensional (2D) axial images and MIP and VR reconstructions exhibited 100% sensitivity for lesions >10 mm. For nodules 6–10 mm, sensitivity was 49%–55% for the 2D images, 90% for MIP and 80%–85% for VR reconstructions. For metastasis ≤5 mm, sensitivity was 22% for 2D images, 87%–89% for MIP and 55%–58% for VR reconstructions. Coronal and sagittal MPR, MIP and VR did not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xial images. MIP and VR provided overlapping results in detecting the “mass-vessel sign”.

Conclusions

MIP are the most sensitive reconstructions for detecting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小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4层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小腺癌26例,分析薄层重组、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对周围型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的显示率及价值,并与常规横断面对比分析.结果 (1)54层CT薄层重组、MPR及VR在显示肺小腺癌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方面优于常规横断面.(2)MPR及VR对于空泡征、支气管气相和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判别有优势.结论 64层CT通过薄层重组配合MPR、VR能够无服横断扫描限制,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细微、准确、立体、完整地显示肺小腺癌的基本征象,为周围型肺小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海波  李晖  王波  史信宝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199-120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就诊;3例患者以慢性病史就诊,CT增强检查使用对比剂示踪技术,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仿真内镜等重建方法,结合轴位图像,分析45例IMH的部位、形态、有无溃疡及胸腔积液等。结果:单纯性IMH9例,表现为沿主动脉壁的环状或新月形稍高密度影,增强后没有强化,主动脉内壁光滑;渍疡性IMH36例,溃疡呈乳头状16例,蘑菇状8例,楔形2例,不规则型7例,花瓣状3例。24例溃疡周围有较明显粥样斑块和钙化灶,12例无粥样斑块和钙化灶。9例IMH仅1例有少量胸腔积液,30例溃疡性IMH合并中量以上胸腔积液,单纯性和溃疡性IMH胸腔积液的程度和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能够反映IMH影像学特点,可作为急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莹  徐凯  周胜利  卢明智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253-125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健康成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成像中的价值及优势。方法:30侧健康成人膝关节行微体素CT扫描,其中左侧16例,右侧14例,其中20例行MRI检查。将CT扫描原始横断面图像数据传送至AW4.3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图像后处理,观察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显示效果及CT表现,测量PCL的长径、厚度、CT值、PCL角、PCL指数等相关参数并与MRI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结果显示以膝伸直位正矢状面上显示PCL全长最佳,呈凸面向后、边缘光滑的弓形带状稍高密度影,各个指标的CT与MRI测量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部分测量值接近解剖测量值。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后交叉韧带及邻近骨结构,对指导临床应用及手术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