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CTU检查小儿先天性UPJ梗阻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观察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IVU检查不显影或IVU、BUS诊断不明确及临床高度怀疑泌尿道畸形患儿行CTU检查。结果 :重度肾积水 43只 ,CTU、IVU及BUS术前对其梗阻部位诊断的手术符合率分别为 98%、2 1%及 6 3%。术后肾实质厚度净增长中度肾积水为 0 .2 1± 0 .16 ,重度肾积水为0 .38± 0 .19,说明术后肾实质厚度净增长重度肾积水大于中度肾积水 ;手术前后肾盂显影时间分布构成比表明 ,术后肾分泌及排泄功能也明显改善。结论 :CTU检查适用于先天性尿路梗阻伴肾功能损伤的患儿 ,特别是UPJ梗阻患儿术前术后的检查 ,CTU可作为IVU不显影或BUS诊断不明确的一种极好的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DCT平扫及皮质期和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9例肾脏淋巴瘤共发现43个病灶,位于左侧肾脏18个,右侧肾脏25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2个,地图样或不规则形31个;其中8个病灶累及肾脏包膜,7个病灶累及肾门,3个病灶累及肾窦,所有累及肾脏的病灶均无包膜.病灶直径0.3~13.5cm,平均5.1cm.CT平扫示病灶密度等于或略高于肾实质,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示病灶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呈中度强化.7例累及肾门的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肾脏血管,且肿瘤包绕但不压迫肾动.脉和肾静脉.肾脏淋巴瘤平扫和增强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缺乏包膜等征象与病理上淋巴瘤以单一细胞堆积为主,团块内细胞密集程度高、富含液体的间质成分少有关.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章顺壮  周建军  马周鹏  王春   《放射学实践》2012,27(3):321-324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DCT平扫及皮质期和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9例肾脏淋巴瘤共发现43个病灶,位于左侧肾脏18个,右侧肾脏25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2个,地图样或不规则形31个;其中8个病灶累及肾脏包膜,7个病灶累及肾门,3个病灶累及肾窦,所有累及肾脏的病灶均无包膜。病灶直径0.3~13.5cm,平均5.1cm。CT平扫示病灶密度等于或略高于肾实质,动态增强扫描皮质期示病灶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呈中度强化。7例累及肾门的病灶内可见形态正常的肾脏血管,且肿瘤包绕但不压迫肾动脉和肾静脉。肾脏淋巴瘤平扫和增强密度均匀、强化不明显、缺乏包膜等征象与病理上淋巴瘤以单一细胞堆积为主,团块内细胞密集程度高、富含液体的间质成分少有关。结论: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肾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CDK)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MCDK患儿的CT及MRI表现,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12岁,平均4.4岁,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患儿行CT平扫、增强及MRI平扫检查。结果:11例中MCDK位于右侧者3例,左侧8例;异位MCDK1例,位于L4~L5椎体左侧缘;左肾节段性MCDK1例。MCDK合并同侧输尿管畸形3例。1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未发现MCDK,行MRI检查发现病变。MCDK的主要CT表现为肾床内无正常肾组织,被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囊肿影所代替,且囊间互不相通;MRI表现为肾区多个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的囊性病灶,CT及MRI增强扫描示囊肿均无强化,间隔可见中度强化。结论:MCDK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MRI可发现细小病变,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1例患者分别行腹部加压IVU及腹部加压MSCTU。将MSCTU获得的图像传输至独立工作站,并进行三维(3D)、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处理。结果:MSCTU诊断符合率、肾脏显影率及输尿管梗阻扩张显示率分别比IVU高41.9%、16.1%和6.5%。结论:MSCT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诊断、判断肾功能和显示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均优于IVU。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常规IVU不显影的患者用固定延迟时间的CTU进行扫描,探讨该方法对不显影病因检查、功能判断和预后预测的诊断意义.方法:普通尿路造影不显影的连续15例患者纳人研究,年龄平均(48.8±13.3)岁,约6h后进行MDCT扫描,1mm×16模式,层厚1mm、间隔0.8mm重建后完成曲面重组.横断面上测量肾实质厚度、密度值和肾盂内CT值.结果:实际CT延迟时间为333~383min,平均358min±16min,中位6h.13例患者14侧尿路获得随访结果.肾实质和肾盂均无造影者4例侧随访未见功能恢复,其中3例肾实质菲薄;肾实质明显强化但肾盂不强化1例侧;肾实质和肾盂明显强化7例侧,肾实质无明显增厚或变薄,肾盂无明显扩张,随访功能部分恢复2例侧,恢复正常5例侧;肾实质无明显强化但肾盂内充满对比剂2例侧,肾实质均变薄,小于10mm,其中1例侧肾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固定延迟时间法IVU-CTU可以同时评价肾实质和肾盂的形态学和排泌功能,两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解除病因后.肾功能恢复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结果:CT平扫,23例均为单侧发病,肾实质内可见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病变常向肾周蔓延,多数伴肾盂或近段输尿管结石;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边缘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肾功能多不同程度受损。结论:CT检查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尿路成像在小儿上尿路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比较螺旋CTN水路成像(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磁共振尿路成像(RU)在小儿上尿路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探讨CTU对各种上尿路外科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62例疑上尿路病变儿童均做了CTU检查,31例同时行IVU检查,13例同时行MRU检查作为对照。对上尿路各部位的显影清晰度进行了评分,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上尿路各段的显示能力。按病种分类,评价CTU对儿童各种上尿路外科疾病的诊断价值,并与IVU,MRU比较。结果 在尿路形态正常组,CTU和IVU对上尿路各段的显影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均好于MRU(P<0.01)。在异常组,CTU对肾盏,肾盂的显示优于IVU和MRU(P<0.01);上段输尿管的显影,三者间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中,下段输尿管的显示,CTU,MRU均高于IVU,且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TU对重复肾输尿管畸形,肾发育不良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高于IVU和RU;峄上尿路积水的诊断符合率,CTU,MRU均为100%,高于IVU(62.5%)。结论 CTU为诊断小儿上尿路外科疾病提供了确切依据,解决了诊断中的难题,提高了诊断率。如疑有肾发育不良,重复肾输尿管畸,肾输尿管重度损伤等上尿路外科疾病,可首选CTU检查。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3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4 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尿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双肾CT平扫:左肾中上极可见稍低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匀,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大小约7 cm×6.5 cm×5 cm(图1).CT动态增强扫描:左肾病变于增强扫描各期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大部分为逐渐增强,动脉期CT值30 HU,至延时12 min扫描,CT值升至71 HU,仅病变前内上部分各期均无明显增强(图2,3).诊断:左肾中上极占位,血管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肾癌.MR平扫:左肾中上极见一较大不规则异常信号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压脂呈高信号,内可见网状等信号影(图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静脉尿路造影(IVU)后的螺旋CT平扫(IVU+CT)对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5例患者因临床怀疑上尿路疾病、超声(US)未能确诊而行IVU检查,从中实时选出IVU不能作明确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1例。其中65例行立即或延迟腹部CT平扫,将原始资料传递至影像工作站做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比较IVU+CT与单纯IVU对上尿路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IVU+CT诊断正确62例,诊断符合率达95.4%。同期IVU检查的195例中确诊者124例(63.6%),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IVU+CT对上尿路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6%、91.3%,对上尿路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2%、100%;与此相对应,IVU的结果分别为59.0%、89.7%、70.8%和43.1%。结论IVU+CT对上尿路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且相对省时省力,是对IVU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在活体肾供体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行64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其中20例施行供肾摘取手术。所有图像均进行MPR、VR及MIP等图像后处理,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及上尿路情况。将术前的CT后处理图像和术中所见进行对照,评价CT后处理图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41例健康供肾者64层螺旋CT数据经后处理后均获得了满意的CT血管成像(CTA)、CT尿路成像(CTU)及MIP图像。所有病例肾实质及上尿路情况均正常;15例患者21个肾脏中发现25支副肾动脉(25.6%);8例患者发现一侧肾动脉过早分支(9.8%),4例患者发现同侧双支肾静脉(4.9%)。CT后处理图像显示的肾实质、肾脏血管及上尿路情况与手术所见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可准确而全面地评价移植前健康供体的肾实质、肾脏血管及上尿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类癌1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不清,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成人肾母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见假包膜,瘤内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少量不规则强化血管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4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模糊,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结合临床资料、发病率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cute focal bacterial nephritis,AFBN)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探讨MSCT对AFB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证实的12例AFBN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观察双侧肾脏形态、密度改变以及实质的灌注情况.12例尿培养均呈阳性.结果 CT表现分两型:典型者表现为单/双侧肾脏形态增大,实质灌注减低伴多发“楔”形或片状病灶,底部朝向肾外,尖端指向肾盂;不典型者肾脏内病灶呈肿块状,多单发,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特别是增强扫描对于诊断儿童AFBN有一定优势,有助于提高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动态静脉尿路造影术在上尿路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动态静脉尿路造影术(DIV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在上尿路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探讨DIVU对各种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58例可疑上尿路病变患行DIVU检查,120例疑上尿路病变患行IVU检查作为对照。对上尿路各部位的显影清晰度进行评分,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上尿路各段的显示能力。按病种分类,评价DIVU对各种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并与IVU比较。结果:正常组DIVU和IVU在显示肾盏、肾孟和上、中段输尿管方面,差异无显性意义。对下段输尿管的显示方面DIVU优于IVU,差异有显性意义(P=0.000)。异常组DIVu对肾盏显示优于IVU,差异有显性意义(P=0.001);对上、中、下输尿管的显示优于IVU,差异有显性意义(P=0.000);对于肾孟的显影,DIVU评分高于IVU,但二差异无显性意义。DIVU对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上尿路积水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高于IVU。结论:DIVU可提高上尿路疾病的诊断率。如疑有上尿路畸形、积水等疾病,可首选DIVU检查。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的CT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acute focal bacterial nephritis,AFBN)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探讨MSCT对AFB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临床证实的12例AFBN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观察双侧肾脏形态、密度改变以及实质的灌注情况。12例尿培养均呈阳性。结果 CT表现分两型:典型者表现为单/双侧肾脏形态增大,实质灌注减低伴多发"楔"形或片状病灶,底部朝向肾外,尖端指向肾盂;不典型者肾脏内病灶呈肿块状,多单发,不均匀强化。结论 MSCT特别是增强扫描对于诊断儿童AFBN有一定优势,有助于提高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特殊病理类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病理类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大小、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表现和MRI信号特征以及肝、肾的伴发病灶等。结果:肿块来源肾实质,可突出肾轮廓或贯穿肾实质,边界光整;CT、MRI平扫肿块呈混杂密度或信号,MRT2WI病灶内可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肿块内常伴囊变、出血,可见假包膜、钙化,但均无明显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表现多样,灶内无明显脂肪是其共性,病灶边界光整,MRT2WI病灶内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影可提示诊断,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i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IM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2~61岁,平均49岁.肺部2例,肾脏和脾各1例.术前4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仅行CT平扫,另2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例肺内IMT CT表现均为孤立性实质性病变,边缘可光滑,亦可不规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1例病变边缘可见线条状钙化.2例腹部实质性脏器病变分别位于肾脏和脾,CT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缘清晰或不清晰,肿块内部出现钙化,增强后病变呈渐进性强化,但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肿瘤,CT检查能为临床诊断IM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例酷似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发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患者女,50岁,右肾实质内可见4枚大小不等病灶,与肾实质相比,CT平扫示肿瘤外周实质部分呈等密度,中央均可见条状、放射状稍低密度(考虑瘢痕);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中央瘢痕未见明显强化,肿瘤外周实质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实质;实质期及排泄期肿瘤中央瘢痕逐渐延...  相似文献   

20.
病人,女,8岁。右侧腰背部隐痛2个月余,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尿检无异常。外院B超检查提示右肾囊肿,没有处理。但腰痛呈进行性加重,遂来我科进一步检查。影像表现:X线静脉肾盂造影(IVP)提示,注射造影剂后双肾盂肾盏早期显影,双肾形态正常,右肾中部可见一类圆形造影剂浓聚区,直径约2、4cm,边缘光整,与肾盏紧邻,无明显占位征象。肾盂及输尿管显示良好无积水征。16排CT平扫示,右肾中部实质内可见一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CT值约10HU,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CT可见病灶于肾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均有强化,延时扫描可见病变呈均匀高强造影剂浓聚区,其CT值与肾盂、输尿管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