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9年3月9日我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县的一个小村庄,当我脱离母亲身体的那一刻,就享受到了村里所有人给我的封的很好听的雅号“千金”,其实,我不是什么千金,我只是农村里一户普通人家的丫头,一群普通女孩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招灵幼年丧母,未婚姑妈成了我的“亲妈妈”我出生在吃“大锅饭”的年代。母亲逝世时,妹妹两岁,我还不到5岁。母亲患的是脑溢血。我当时以为母亲太累睡着了,而母亲这一睡就没醒来。那时,我还不懂“死”是怎样一个概念,直到看到一动不动的母亲在父亲、奶奶和姑妈的哭号声中被装进了巨大的“木匣子”,放进一个挖得很深很深的土坑中,并被黄土层层掩埋,我才猛然意识到,从此后我将再也见不到母亲了。我大哭着跳进那个还未被填满的土坑中,边用两只小手刨土边喊“:妈,你出来,我不让你走!你走了,夜里就没人搂着我睡觉了啊……”那时,姑妈也只有17岁,见状紧随我跳进土坑中,把我抱在怀里哭着说“:好孩子,你妈妈走了,还有姑妈哪,夜里姑妈搂着你睡……”我是一个孕期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体弱多病“,麻烦”不断,靠家人们的精心呵护才磕磕绊绊地活过了出生后的最初三年。这一次,我在遭受母亲去世的巨大刺激之后,一病不起。为了保住我的小命,邻居们劝父亲把妹妹送人,可父亲把妹妹紧紧抱在怀里,话没说一句,就早已是泪流满面。当时,姑妈和寡居的奶奶与我们这个小家分开单过,听到这个消息姑妈立即跑来,提出两个“小家”再重新合起来,由她和奶奶照料我和妹妹。妹妹虽小,照顾起...  相似文献   

3.
丈夫的选择     
五位丈夫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假设,你的母亲、妻子、儿子同乘一条船,这时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而你只能救起一个人来,你选择救谁?这问题很老套,却的的确确不好回答,于是——理智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妻子,因为母亲已经经历过人生,至于儿子——有妻子在,我们还会有新的孩子,还会是个完整的家。”聪明的丈夫说“:我选择救儿子,因为他的年龄最小,今后的人生道路最长。”现实的丈夫说“:我会救离我最近的那个,因为离我最近的那个最可能被救起来。”滑头的丈夫说“:我的回答是,我救儿子的母亲——至于是指我自己的母亲还是儿子的母亲,你们去猜好了。”最后,老实的丈夫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选择,于是他只有回家把这个问题转述给儿子、妻子和母亲,问应该怎么办。儿子对这个问题根本不屑一顾“:我们这里根本没有河,怎么会全家落水呢?不可能!”——他的年龄使他只会乐观地看待目前和将来的一切。妻子则对丈夫的态度大为不满“:亏你问得出口!你当然得把我们母子都救起来,我才不管什么只能救一个人的鬼话!”——女人总认为丈夫必须有能力担负起他的责任。最后,老实的丈夫又问自己的母亲。母亲没等他把话说完,已经大吃了一惊,紧紧抓住儿子的手,带着惊慌说“:都掉进水里了,你不...  相似文献   

4.
2002年秋天是灰色的。我从女友丛丛家走出来,踏着满地厚厚的梧桐树叶,脚像陷落于某个无底的深洞,我听见大片的树叶在脚下咔嚓咔嚓地断裂,路无边无尽向远方延展开去。我没想过与丛丛的爱情会遭遇她母亲如此强烈的反对。我们金童玉女,再般配不过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相爱,难道这不是一对男女应该的惟一理由吗?丛丛让我去讨好一下她的母亲,我拒绝了。我18岁离家,是个崇尚自我的人,我讨厌讨好任何人,正因为如此,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但我的这种引以为荣的身份是丛丛的母亲憎恨我的最主要的理由。她觉得如果一个男人连一份稳定的职业都没有,是不会给她女儿幸福的。我与丛丛的母亲进行了一次谈判。我说“:如果你再这样逼我们,我就带她私奔,到时你就一辈子都见不到你女儿了。”她哭起来,大滴大滴的眼泪漫过已不再清澈的双眸,丛丛大吼大叫着把我赶了出来。为缓和矛盾,我们决定去深圳。然而,我在深圳的新家里还没呆上15个小时,丛丛妈妈的电话就来了,她说自己已经到了深圳火车站,让丛丛去接,并说如果发现丛丛与我在一起,她就吊死在我们家。丛丛默默流泪。半晌,她终于说“:你先在附近租间房躲躲吧。”我冷眼望着她“:怎么,我就这样被扫地出门了?”丛丛不看我,硬硬地说“:如...  相似文献   

5.
“喂,下午3点在五福广场见……”你听了别以为我在和恋人约会,这电话是打给老伴的。我和老伴的“婚龄”已有32年了,如今却要偷偷约会,这不是返老还童追求浪漫,而是无奈之举。我们夫妻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看着他们一个个从大学毕业回到了县城工作。可大儿子找了个老婆,是他局长的“千金”,也许因为从小就娇生惯养,来到我家里后便说一不二,儿子曾顶撞她几回,都被马蜂蜇得遍体鳞  相似文献   

6.
父亲在世时,母亲总爱叨叨,我们做儿女的从不评理也不挡架,因为每次争执都是以父亲一个“坏坏”的笑和一句“好男不和女斗”而平息。当父亲83岁了无遗憾的走向归途后,母亲却怔怔地说:争了一辈子,让了我一辈子,到头来你却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走了,往后连个叨叨的人都没了……每当看到母亲发怔,我们就微笑着站在她的身后抚摩母亲的苍苍白发,母亲的皱纹更多了,  相似文献   

7.
又闻鞭炮声响,又是一个新年。现在的新年对我来说充满了伤感和怀念。因我那亲爱而一生多舛的母亲那年没有等到新年,在2003年的新年前夕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她生命66年的历程。从此,我的人生开始了没有母亲的新年。  相似文献   

8.
老有所乐     
2002年的元旦清晨,当我在香甜的睡梦中时,就被一声又一声的“琼子,琼子”吵醒了。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母亲在叫我。“你有没有眉笔呀?”我挺纳闷的,母亲要眉笔干什么?难道是用来写字吗?谁知母亲说:“琼子,帮我画一下眉毛吧”,“什  相似文献   

9.
最后的孝顺     
孝顺女在北京闯荡几年之后我的事业刚刚起步,公司虽然不大,但是业绩正蒸蒸日上,未来一片光明,我甚至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做好种种设想。母亲,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便离我们而去,我随母亲改嫁,在一个有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和哥哥的家庭中,母亲日益劳作,在那些并不富裕的年月里,母亲总是勤勤恳恳,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0.
带教点滴     
记得刚入卫校时,在护理老师庄重而动情地给我们讲述南丁格尔的故事后,在我们心中,老师的周身便已闪耀着“白衣天使”圣洁的光芒。 而实习生涯中,我们更具体地深入到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一举一动——她们娴熟的操作,忙而不乱的工作,热情和蔼的态度,以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都是我们向往的榜样。 斗转星移,转瞬之间,我——一个昔日的“实习生”,也成为了“带教老师”。我既觉得新奇和自  相似文献   

11.
父女情     
先生的家在湘北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他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我们结婚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各有了一个“千金”。虽说先生是大学毕业,对生儿生女理应没有那些封建思想,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放心。小心问先生的态度,他倒是一脸的无所谓,说:“儿女都一样,都是请不来的客,是老天送来的福!”,他不说不打紧,一说更让我害怕。单凭这两句铿锵有力极其地道的“行话”,就知道他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牙托     
父母是在我读初中时离异的。父母离异后,我随了母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父亲走这一步,就在于母亲一天到晚地唠叨。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得了一种属于更年期引起的多语症。离婚后的母亲依旧整天唠叨个不停,特别是在我上学前、放学后,因为有了我这个文/“倾诉”的对象,母亲唠叨起来更是没完没了。我不止一次地请求母亲住住嘴,但无济于事。后来母亲意识到这是病症后,也曾经到医院就诊,但因无特效药,母亲的唠叨还是时好时坏。那年中考,一向成绩优异的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这一结局把母亲惊呆了。高一开学后的一个星期天,母亲突然由唠叨变得一言不发,我和她讲话,她总是把背对着我,不理我。看到母亲一反常态,我吓坏了,以为她受了精神刺激,便多了个心眼留神观察。我看到母亲嘴里经常鼓鼓的,像是含了什么东西,便拉着母亲问。母亲被逼不过,只得张开了嘴:原来母亲在嘴里含了一副拳击运动员专门用来护齿的牙托!母亲说,为了改掉唠叨的毛病,她尝试了许多种办法,最后选用牙托塞嘴这个办法。“我就是做哑巴,也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母亲充满信心地说。母亲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每当我学习倦怠时,每当我遇到学习中的拦路虎时,就会想起母亲的牙托!于是,就勇气倍增。在这种亲情动力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13.
咏燕 《当代护士》2006,(6):46-49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我的父亲母亲”这个栏目,旨在通过这个栏目来抒发对父母的情感,大凡人都会从孩子变成父亲母亲,于是,在这当中,除了抒发养育之恩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审视。一如本文作者所言:我们于一道光影,一个眼神交情之间,深深地看着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孩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输液带教     
<正>交流护生:你叫李丽吗?今天你发高烧了,医生给你开了药,现在我给你打针,好吗?李丽:一定很痛,我不要打针!李丽母亲:我女儿血管细,不好打,请你的老师看看吧!张老师:好的,我来看看。哦,血管确实很细。我来帮你打吧。李丽,别怕,会有一点痛像蚊子咬一样,很快就好了。(打完后)好了,你很勇敢,还痛吗?李丽:还好,不痛了。护生:张老师,对这样的小病人,我们在为她作静脉输液时要注意些什么?张老师:首先,我们要让小病人配合我们的治疗,刚才  相似文献   

15.
心语救女     
符淑兰 《当代护士》2007,(10):47-47
那是一个深秋的黎明,产房传出了呱呱落地的婴儿声。听到婴儿响亮的哭声,医生护士如释重负,像往常一样为母亲报喜:“恭喜你,生了个胖千金!”可是,孩子的妈妈听到自己生的是女儿,立即面无表情,垂头丧气,两眼滚着泪花。在农村,望子心切的老人家比比皆是,但当听到自己生下的是女儿而有如此大的反应的妈妈还是少有的。我开始注视着产妇,怕影响宫缩,我想尽办法开导她:嘱咐产妇双眼紧闭,深呼吸或心中不停地数数,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  相似文献   

16.
前几日在药店的人流中,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做妈妈的一个劲儿把孩子往卖中药的专柜拽,儿子十五六岁,很不情愿地跟在母亲身后。中药柜的营业员正忙着,我便过去接下了那位妈妈手里的方子。“妈!我们还是买西药吧!”儿子  相似文献   

17.
伊涵 《当代护士》2005,(2):20-22
我和李杰,真正的青梅竹马。我们俩的母亲,在一个单位里,是很“铁”的那种异姓姐妹,她们几乎是同时恋爱、结婚、生育,李杰仅仅大了我10天。  相似文献   

18.
母亲不幸病了,住在县医院急诊科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着去守护照看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时,年轻的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一下。母亲病得不轻,翻身下床都极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过来抱你起来!”  相似文献   

19.
领悟     
科室里有一位患乳腺癌的病人,见到我们她常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病态之中渗透着一种凄凉的美。她时常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好象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强烈的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 刘姐与母亲同年,也许因为这一点,也因为她太随和。我竟第一次与我的病人有一种依依的感觉。我喜欢聆听她的故事,她总是在精神稍好的时候如母亲般的告诉我她的阅历和感受。我视她为朋友,为老师,静下心来时总为她祈祷,希望她有更多的时间留下来去品味亦苦亦甜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天使的微笑     
杨雯 《当代护士》2009,(10):42-42
小时候,我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母亲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我又瘦又小,身体总是不断地出毛病,让她为我操碎了心。印象中,母亲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出现了白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