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综述HBV的基因型研究新进展。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对HBV基因型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迄今为止,已经发现HBV有A、B、C、D、E、F、G、H8个基因型.根据不同的病毒学和传染病学特质,一些基因型再分成24个基因亚型。HBV累计的点突变形成不同的基因型,HBV的自然变异对于疾病的临床转归影响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结论基因型的提出为肝炎病毒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185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无症状乙型肝炎携带者(ASC)、急性乙型肝炎(AHB)、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5个疾病组,30例体检健康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PCR-反向点杂交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乙型肝炎病毒基因B、C两组肝病患者中,HBV基因B型占57.8%,基因C型占42.2%,HBV-DNA载量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差异。结论 185例肝病患者以HBAV基因B型为主,C型次之。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开展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检测对于研究HBV的致病性、临床特征等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HBV各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临床特征、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及其与病毒基因变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开展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检测对于研究HBV的致病性、临床特征等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HBV各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临床特征、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及其与病毒基因变异的关系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的DNA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本文就1988年Okamoto等首次发现HBV存在基因组的差异以来HBV基因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着重对现有的HBV基因分型方法、基因型别与地理分布、与基因突变、致病性及抗病毒治疗的关系进行介绍,并对未来HBV基因型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法扩增HBV PreS基因并测序,共分析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CAH)和肝癌(HCC)患者血清86份。用C lustalx1.8软件比对,用MEGA3.1作树分型,同时测定样品HBeAg和HBV-DNA。结果南通地区存在HBV B型、C型和B/C混合感染型,其中C型比例最高,占67.44%,而B型和B/C混合感染型均占16.28%。C型患者的血清HBeAg阳性率和HBV-DN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南通地区存在HBV B型、C型以及B+C混合型,C型为优势型;C型患者的病毒复制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在国内的分布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自国内8个地区88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和临床资料,用PCR-RFLP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析不同基因(亚)型与病情间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病毒B(20.77%)和C (78.22%)基因型为最常见,仅1例为D基因型;所有B基因型均为Ba亚型,C基因型中仅发现C2和C1亚型。北方地区患者多感染C基因型(83.62%)/C2亚型(90.32%)。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患者(P<0.000)。不同年龄段B基因型和C基因型比较发现,感染B基因型的患者在30岁以下、3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感染C基因型的患者比例呈现相反趋势(P=0.000)。C1和C2亚型患者的年龄相近。各基因型在肝硬化、慢乙肝和无症状携带者中的分布无差别。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C型患者(P<0.05)。结论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和C2亚型为主。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小于C型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03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进行检测并作基因分析,研究其一般规律。方法实验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方法对上述病历进行基因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得出HBV患者血清中HBVDNA基因型分布图。讨论HBV的基因型与地域分布相关性,为今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属于一种复合体DNA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可按两种方法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法已不能适应对该病毒感染研究的需要,而出现的基因分型法则引起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比血清亚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这对于HBV的基础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治和病情预后评估及预防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VB基因分型方法有多种,以全基因测序为唯一参比标准,目前HBV已分为A-H8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BsAg阳性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深圳地区304例常见血清学模式与136例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常见与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C型和混合型B+C,以B型和C型为主。常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和少见血清学模式之间基因型构成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深圳地区少见血清学模式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其次为混合型B+C。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HBV感染结局之间存在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征集300例无症状感染者、66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进行测定.结果在无症状携带组、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42.7%、91.0%和50.0%.无症状携带组HBV基因分布分别为B型28.1%、C型68.8%和混合型3.1%.慢性乙型肝炎为B型20.9%、C型72.0%和BC混合型7.1%.肝硬化组为B型11.1%、C型83.3%和混合型5.6%.不同组别的HBV病毒基因型构成比不同(x2=9.981,P=0.041).结论HBV病毒基因型可能是影响HBV感染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皖江地区自然人群HBV M及HB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皖江地区自然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状况,探讨安徽省乙肝流行规律,为乙肝的治疗及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皖江地区自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感染标志,对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清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进行HBVDNAA-F基因型检测及分析。结果在2282例血清标本中,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流行率分别为:9.8%、43.5%、1.0%、7.8%、10.3%。224份HBsAg阳性的血标本中HBV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B型54.9%、C型32.6%、BC混合型7.1%,另外有12例未分出型别(5.4%)。HBsAg流行率男性高于女性(χ2=3.992,P<0.05);224份HBsAg阳性标本共呈现5种模式:①HBsAg、HBeAg、HBcAb阳性;②HBsAg、HBeAb、HBcAb阳性;③HBsAg、HBcAb阳性;④HBsAg、HBeAg阳性;⑤仅HBsAg阳性;HBeAg阳性标本基因型检出率为100%,C型在HBeAg阳性者中检出率(59.1%)高于HBeAg阴性者(29.7%),但HBeAg阴性者B型检出率(56.9%)高于HBeAg阳性者(36.4%)。结论皖江地区乙型肝炎的流行水平与2002年全国流调结果基本一致;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优势基因型为B型;HBV基因型与血清标志物有关系;此外,多引物对巢式PCR法适用于大样本筛检及临床流行病学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和Ba/Bj亚型的分布,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和HBVDNA定量,对鉴定为B基因型标本,采用PCR-RFLP结合PCR产物直接序列测定其基因亚型(Ba/Bj)。结果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B、C、B+C混合型和D型分别占43.92%、53.44%、1.59%和1.06%;C基因型的HBVDNA含量与B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0.05);83例B基因型HBV均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结论温州地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和B基因型,B基因型HBV主要为Ba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与临床表现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地区原籍人口不同病情的慢性乙肝病毒相关性疾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血液标本,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IgM),HBVDNA拷贝数,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及测序鉴定病毒基因型,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研究检测纳入的研究对象感染乙肝病毒为B、C两种基因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以c型(66.3%)为主,B型(33.7%)次之。c基因型的HBeAg血清转换率低于B型(P〈0.05)。C型在肝癌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不同基因型间年龄、HBVDNA拷贝数、AST、AⅡ、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地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HBV基因型为B型、C型,以C型为主,C型与较严重病情有关,感染不同HBV基因型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邯郸地区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学表达模式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型分布,为完善预防、诊断、治疗病毒感染的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型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其基因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6份标本中HBsAg/HBeAg/HBcAb(M1),男:65份,年龄(31.6±15.1)岁。女:40份,年龄(26.82±9.24)岁。HBsAg/HBeAb/HBcAb(M2),男:52份,年龄(35.6±14.8)岁。女:58份,年龄(37.8±13.39)岁。HBsAg/HBcAb(M3),男:44份,年龄(39.4±14.0)岁。女:24份,年龄(39.4±13.0)岁。M1和M3模式男女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2模式男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图表示三种血清学模式表达的高峰期都集中在20~30岁之间,对M1血清学模式105份样本进行基因分型,95份样品成功分型,全部为C基因型。结论邯郸市区乙肝病毒感染者在3种常见血清学表达模式表达上M2男女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20~30岁为携带和传播的高峰期,C型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新疆5个民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5个民族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反向点杂交法检测620例样本中HBV-DNA载量和基因型,并经DNA测序对反向点杂交HBV分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汉族、维族、哈族、蒙古族、回族C型分别为52.65%、61.96%、61.53%、73.53%、71.43%,B型分别为37.14%、14.13%、15.38%、5.88%、14.28%,D型分别为6.94%、23.37%、20.28%、20.59%、7.14%,B/C混合型占2.45%、0.54%、2.80%、0、7.14%,C/D混合型和B/D混合型仅检出1例。结论新疆地区5个民族HBV的基因型主要以C型和B型为主,其次是D型和B/C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防治措施。方法对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引起感染的原因、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率为12.60%(81/643);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侵入性操作、制动和误吸等有关;创口和下呼吸道是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占46.88%),其次为链球菌(占11.72%)、大肠杆菌(11.72%)和铜绿假单胞菌(10.94%),真菌的感染率为6.25%;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6.3%,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对七种常用抗菌素耐药率均在50%以上;革兰阴性杆菌对4种及4种以上的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40%,其对大多数常用抗菌素均显示较高的耐药率(>55%),与非耐药株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但革兰阴性菌仍是重要的致病菌;抗生素耐药率逐渐升高,且具有高耐药与多重耐药的特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明显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治疗时建立有效的引流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细致而熟练的护理也是避免术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转化医学模式申报、管理、应用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科研项目,实现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联通.方法 以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为契机,组建转化医学研究团队,统筹管理科研项目分配和申报,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和医学生物标本及生物信息库,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实现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进行转化.结果 近2年,实施转化医学模式的医院在研国家级项目达4项,天津市局级项目4项;2年来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3人,选派4人攻读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3人取得硕士学位.结论 以转化医学模式,组织管理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科学研究,能够打破传统医学研究的分隔,重建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医学研究体系,实现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不失为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等各方面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