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散瞳对中央前房深度、前房容积、角膜前后表面Km和散光等眼前节参数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22例(25眼),术前1~2 d及术后1~2 d予以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术眼散瞳,散瞳前及散瞳后30 min使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眼前节参数。 结果 术前,散瞳前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71±0.56)mm和(2.79±0.53)mm(t=-4.246;P< 0.001);术后,散瞳前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3.60±0.98)mm和(4.45±0.35)mm(t=-4.473;P< 0.001),前房容积分别为(146.9±37.1)mm3和(163.3±33.9)mm3(t=-3.633;P= 0.001)。 结论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白内障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及白内障术后前房容积的测量值较大,可能会引起IOL计算误差,应于小瞳下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和前房容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等渗与低渗核黄素溶液进行角膜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 方法 将圆锥角膜患者根据治疗前角膜厚度分为两组,厚角膜组采用等渗核黄素溶液进行胶原交联,薄角膜组采用低渗核黄素溶液进行胶原交联。观察交联后两组患者角膜厚度、裸眼视力、矫正视力、顶点K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 结果 交联术后两年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分别降低(11±14)μm(厚角膜组)、(7±9)μm(薄角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点K值分别降低(1.61±2.30)D(厚角膜组)、(2.58±3.22)D(薄角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提高;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交联可以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厚角膜患者可以采用等渗核黄素溶液进行胶原交联,薄角膜患者可以采用低渗核黄素溶液进行胶原交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老年白内障人群术前角膜散光的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89例(630眼)白内障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角膜散光、角膜最小曲率、角膜最大曲率,并按性别、年龄、眼别、散光类型分组。 结果 研究对象中男234例(302眼),女255例(328眼); 47~98岁。散光度数>2.00 D 者32眼(5.08%), 1.01~2.00 D者175眼(27.78%),≤1.00 D者423眼(67.14%);散光度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0.193, P=0.020);顺规散光240眼(38.10%),逆规散光360眼(57.14%),斜轴散光30眼(4.76%)。随着年龄的增长,顺规散光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逆规散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斜轴散光无明显变化趋势。 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人群散光度数有增大的趋势,散光类型有顺规散光逐渐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屈光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通过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青少年患者100例200眼,行裸眼视力、等效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及眼压测量5次(配镜前,配镜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结果 裸眼视力、等效屈光度、角膜曲率、眼压均于1周内明显下降,1个月后趋于稳定,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中央厚度、眼轴长度各测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90%患者角膜轻度感染,10.5%患者合并结膜炎,经适当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屈率,降低患者近视度数,从而提高视力,佩戴后经适当处理,未见不可逆转损伤及严重并发症,降低青少年近视度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测量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伪调节力, 并与传统的主观检测手段进行对比, 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 于济南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随机选择30例(3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手术植入同类型两袢单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 术后1个月用OQAS检查、离焦法、推进法测量每位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伪调节力。结果 OQAS检查、离焦法、推进法测得的人工晶体伪调节力平均值分别为2.34D、2.5D和2.93D;OQAS检查与离焦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QAS检查与推进法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QAS检查测量的伪调节力相对较小, 其测量结果与离焦法所测结果数值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眼前节分析仪Oculyzer和CASIA2测量近视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及Q值等相关数据的差异。 方法 分别使用眼前节分析仪Oculyzer和CASIA2测量125例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陡峭轴屈光力(Ks)、平坦轴屈光力(Kf)及平均角膜屈光力(Km),中央角膜厚度(CCT)、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及角膜前后表面Q值等参数,通过配对t检验及Bland Altman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CASIA2测得角膜前表面Ks(44.38±1.64)D、Kf(42.87±1.35)D及Km(43.63±1.44)D高于Oculyzer所测Ks(44.23±1.71)D、Kf(42.71±1.39)D及Km(43.45±1.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二者所测散光度分别为(1.50±0.87)D、(1.51±0.90)D,无统计学意义(P=0.98);Oculyzer所测角膜后表面Ks(-6.50±0.86)D、Kf(-6.02±0.26)D及散光度数(0.52±0.22)D均高于CASIA2所测角膜后表面Ks(-6.35±0.29)D、Kf(-5.97±0.24)D及散光度数(0.38±0.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者所测后表面Km分别为(-6.17±1.15)D、(-6.16±0.25)D,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87);Oculyzer所测CCT(542.86±33.04)μm及TCT(539.72±33.39)μm。CASIA2所测CCT(529.53±32.35)μm及TCT(524.66±32.4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SIA2所测角膜后表面Q值(-0.38±0.16)大于Oculyzer所测(-0.28±0.17),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二者所测角膜前表面Q值分别为(-0.33±0.13)、(-0.33±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Bland Altman一致性分析示,两设备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散光度数及Q值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范围较窄,一致性较好,角膜CCT及TCT的95%LoA范围较宽,一致性较差。 结论 两种设备所测角膜屈光力、角膜厚度及Q值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应用中应综合分析取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体血清联合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9例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上皮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体血清联合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点眼综合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采用裂隙灯检查及角膜荧光染色观察结膜充血、角膜上皮修复、上皮水肿消退及荧光素染色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后1~2周,29例患者眼痛、眼部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逐渐减轻、消失。裂隙灯检查显示,结膜充血逐渐减轻,角膜上皮愈合,愈合时间为(12.60±3.91)d。29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 自体血清联合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治疗可促进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功能障碍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闭角型青光眼(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人工晶体测算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度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行白内障手术的房角关闭≤180°的ACG并白内障患者46 例(46眼)术前、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前SRK-T与Haigis公式各自预测术后屈光度数、术后实际屈光度数,预期术后屈光度数与术后等效球镜差值的绝对值记为绝对屈光误差值(ME),比较两种公式ME。 结果 术后3个月46眼与术前相比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眼压下降,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8~-10.14, P≤0.01)。受检眼术后残余屈光度为-0.79±0.45 D,SRK-T公式术前预期屈光度为-0.89±0.17 D,其ME为0.34±0.27 D;Haigis公式术前预期屈光度为-1.01±1.04 D,其ME为0.65±0.48 D。两组间M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 P<0.05)。AL与SRK-T 公式ME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 P≤0.01),而与Haigis公式ME无显著相关性(r=-0.09, P>0.05)。 结论 对于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此类患者选择SRK-T人工晶体测算公式术后屈光度准确性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PRK)联合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术后角膜消融区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 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入组患者25例(5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3.00 D~-6.00 D, 随机一眼使用0.02%MMC,为SPT-TPRK+MMC组(25只眼),另一眼不使用0.02%MMC,为SPT-TPRK组(25只眼),利用HRT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激光消融区边缘、中央、周边的神经纤维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较术前的变化。 结果 术前角膜中央区CNFD(52.40±12.61)根/mm2,CNFL(73.00±12.61)mm/mm2。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变化如下:术后14 d SPT-TPRK+MMC组CNFD(13.41±4.99)根/mm2,CNFL(17.44±7.30)mm/mm2。 SPT-TPRK组CNFD(5.73±3.27)根/mm2,CNFL(5.03±3.52)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1个月 SPT-TPRK+MMC组CNFD(20.57±5.43)根/mm2,CNFL(27.57±8.97)mm/mm2。SPT-TPRK组CNFD(8.46±5.07)根/mm2,CNFL(9.46±4.81)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术后3个月 SPT-TPRK+MMC组CNFD(23.47±7.28)根/mm2,CNFL(33.87±9.49)mm/mm2。SPT-TPRK组CNFD(13.75±5.78)根/mm2,CNFL(17.00±5.90 )mm/mm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结论 通过HRT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SPT-TPRK联合0.02%MMC在术后早期(14 d、1个月、3个月)可以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术后3个月时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状态仍然未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光学放大效应对青年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的测量及其与眼轴(AL)、等效球镜(SE)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眼科的青年近视患者102例眼,低度近视组(-0.5D~-3.0D)38例眼,中度近视组(-3.25D~-6.0D)39例眼,高度近视组(>-6.0D)25例眼。OCT测量GCC厚度参数,对测量结果进行光学放大效应校正,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GCC厚度与AL等的关系。 结果 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否校正(P均<0.05)。GCC厚度校正前后在中、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正前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与AL呈负相关,与SE呈正相关(P均<0.05)。FLV与AL呈负相关(P<0.05), GLV与SE呈负相关(P<0.001)。校正后平均GCC厚度、GCC上方厚度、GCC下方厚度与AL呈正相关,与SE呈负相关(P均<0.001)。 结论 中、高度青年近视患者GCC厚度测量需考虑光学放大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The management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has evolved steadily over time. Organ preservation with primary radiation therapy has produced excellent onc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has become important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disease. Planned neck dissection after organ preservation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an integral step for region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ase of tongue cancer emphasiz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obtain optimal results in terms of cure an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耳廓开放性外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23耳耳廓开放性外伤经彻底清创,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对位缝合。术后用抗生素抗感染、丹参扩张血管、罂粟碱改善微循环。结果 23耳中2耳失访,18耳完全成活,1耳部分成活,2耳完全坏死。结论 耳廓撕裂伤、断伤、带有皮蒂的耳廓离断伤,由于断端双侧血管丰富,经对位缝合后容易成活。但耳廓完全离断伤由于缺乏血供,经对位缝合后不易成活,可采用去皮血管植入包埋法,带肌蒂皮瓣移植法或尝试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血管吻合,以提高耳廓完全离断伤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