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萍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2):105-105,,107,
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对56例8428例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前壁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97.4%;上臂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9%、81.8%、63.6%;小腿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0%、33.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动脉瘤及感染。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安全使用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期的优质护理.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6人内瘘使用失败;30人内瘘使用良好,能维持正常血液透析.结论 动静脉内瘘的通畅性是血液透析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优质的内瘘护理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加强透析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3.
孙淑清  扈昕虹 《吉林医学》1998,19(6):336-336
为了探讨动静脉内瘘提前使用对内瘘长期通畅率的影响,我们对我院在1987年2月至1997年2月所进行的428例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428例动静脉内瘘中332例(77.8%)在术后3d 内即开始使用,其1a 通畅率为94.02%,3a 通畅率为84.96%。结论:大部分动静脉内瘘是可以提前使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护理方法。提出维持内瘘通畅 ,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措施。使护士能有预见性的护理观察患者 ,减少内瘘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自 1 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3 ,对我科 1 82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物品准备、内瘘血管的选择、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有目的、新的护理方法 1 82例患者有 1 72例手术 1次成功 ,8例第 2次手术成功 ,有 2例糖尿病患者第 3次手术成功。结论 :随着血液净化疗法的迅速发展 ,血液通路问题日趋复杂 ,但动、静脉内瘘的出现是血液净化技术的最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与闭塞的临床应用护理。方法:通过介入治疗做动静脉内瘘血管造影以了解内瘘狭窄与闭塞的程度,再根据造影结果分别对内瘘血管进行CDT和(或)经PTA以及术后全面的护理及加强日常动静脉内瘘的维护。结果:观察期一年,20例患者18例手术成功,17例一年内瘘通畅,血流量达230~250ml/min,1例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介入治疗(PTA),2例患者介入治疗内瘘使用一次后再次闭塞,行手术再造瘘。结论:介入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与闭塞,简单安全有效;术后精心护理和日常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有利于保持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AVF)是慢性肾衰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重要"生命线",透析质量的好坏与动、静脉内瘘通畅,使用情况息息相关。为此,总结我院4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穿刺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81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及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常规临床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还增加一些护理干预措施,并对这些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实验组49例患者术后有43例患者内瘘功能良好,使用时间均>2年,开放率为87.76%;而对照组32例患者术后有23例患者内瘘功能良好,使用时间均>1.5年,开放率为71.88%;内瘘闭塞现象,实验组为9例(18.37%),而对照组为15例(46.87%)。结论:通过对需要维持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患者临床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内瘘阻塞、感染以及动脉瘤等并发症,进而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王玲  张永萍 《黑龙江医学》2012,36(4):297-298,313
目的探讨建立复杂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肘上选择肱动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端侧吻合,贵要静脉-尺动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供透析使用。结果 28例内瘘术后通畅均良好,血流量可达300 mL/min。其中:17例仍在继续使用,2例因瘘闭改为深静脉置管,4例因肾移植而中断透析,3例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精工细做"建立动静脉内瘘维持透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