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96.4%(27/28),CD34阳性率85.7%(24/28),病理诊断GIST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10例。2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安徽安庆市宜城医院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胃肠道,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良性,8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9例,占69.2%,CD117阳性11例,占84.6%,复发2例,再切除1例。结论对于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GIST的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34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5例。病理诊断3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31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结论 GIST发生在胃肠较多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7.
5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启锋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89-199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以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52例GIST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52例CD117阳性,41例CD34阳性。结论:CD117和CD34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GIST均经病理等检查证实为良性间质瘤10例,恶性8例,交界性3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最可靠的辅助指标。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到2008年8月间2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本组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19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性19例,CD34阳性16例。结论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唯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988年,Hirota等[1]提出GIST可能是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以往常把GIST混同于平滑肌瘤和神经源性肿瘤[2]。近年随着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认为GIST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17和CD34[3]。超微结构以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胞质指突状突起等为特征。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GIST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GIST患者均为我院1997~2006年间外科手术经病理确诊的病例,其中男12例,女6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新桥  孙礼侠  陈韧 《安徽医药》2007,11(8):739-74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9例G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例(21.1%),潜在恶性6例(31.5%),恶性9例(47.4%),CD117阳性18例(94.7%),CD114阳性14例(73.7%),CD117和CD114均阳性12例(63.2%)。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天松  伍冀湘 《中国医药》2009,4(10):776-77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20例中,位于胃14例,小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肠系膜和肝脏各1例。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所有切除标本的切缘经病理检查均为阴性,其中良性间质瘤3例,交界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3例;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阳性18例,CD34阳性14例,细胞呈上皮样或菱形。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8例获3~22个月随访,1年内复发5例,死于本病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姚烨 《中国药业》2007,16(9):46-4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5年重庆市肿瘤医院腹外科收治的8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女比为1.7:1,平均年龄56.5岁,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肿瘤平均大小6.8cm,全部行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D34。阳性率为75%,CD117阳性率为90%,病理报告均证实为恶性间质瘤,术后未行放化疗,未口服格列卫,2年死亡率为75%。结论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扩大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意义不大;GIST对放化疗不敏感,分子靶向药物格列卫能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2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道的多潜能间充质细胞.长期以来一直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国内近年来报道的GIST病例逐渐增多,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断加深,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GIST 23例,探讨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表现为全消化道(食道到直肠)罹患的间叶源性肿瘤的其中一类。其来源于组织结构相对未分化的间叶细胞。据相关研究认为,作为非上皮源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起源是消化道中免疫组化表达CD117阳性的、组织形态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干细胞。近年来GIST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仍较为困难[1]。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重症胃肠道间质瘤21例,  相似文献   

17.
张志栋  李勇  焦志凯  胡晓杰  张敬坡 《河北医药》2007,29(12):1318-13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45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3.4岁,发生部位分别以胃、小肠最为多见;临床首发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瘤体差异恶性间质瘤与低度恶性间质瘤及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恶性间质瘤与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5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低度恶性7例,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术后均无复发、转移;恶性19例,平均随访32个月,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 GIST是一种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肿瘤的大小、部位、核分裂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间质肿瘤,Mazur和Clark在1983年首次明确GIST的概念。GIST与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部分GIST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㈦.、通过对我院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2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本院术后病理证实的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33例患者术前经B超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呕血、黑便、腹痛或不适感、贫血及肠梗阻等临床症状。28例行外科根治切除术患者无1例手术死亡。胃部间质瘤发生率及复发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5年,随访27例(96.43%),肿瘤复发与转移6例(22.22%),均行再次手术治疗,全部恢复。3例多发肝转移患者,术后均进行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药物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GIST患者采用外科根治性切除术对原病灶、转移病灶进行切除,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 2 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 49 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 13例 (44 8% ) ,空肠 7例(2 4 1% ) ,回肠 5例 (17 2 % ) ,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 1例 (各 3 4% )。本组病例只有 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 2 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良性 2 1例 (72 4% ) ,恶性 8例 (2 7 6% )。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 ;2例术后 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 ,平均随访 2 6 4个月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肝肺转移 ;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 ,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