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复殖目寄生虫在软体动物体内的发育对宿主繁殖功能有抑制作用。雷蚴能侵蚀宿主螺的性腺组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 ;胞蚴对宿主螺有“阉割”作用 ,复殖目寄生虫与其中间宿主软体动物存在互相拮抗作用。雷蚴能积极地抑制其他寄生虫幼虫而表现出主动的拮抗作用 ,胞蚴只能引起由宿主螺内在防御机制长效介导的间接拮抗作用。斜睾棘吸虫科雷蚴既对其他复殖目寄生虫有拮抗作用 ,也对宿主螺的生殖有抑制作用。加拿大自然资源科学部用去尾的斜睾吸虫感染光滑双脐螺 ,对该吸虫的感染是否会干扰曼氏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存活及其尾蚴的产生进行了研究。以斜睾吸…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是复殖目(Digenea)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裂体属的吸虫,它与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rnatobium)均为主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的发育要经过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至成虫等阶段,中间宿主为钉螺。其尾蚴通过其穿刺腺分泌的蛋白酶溶解宿主皮肤组织,钻入终末宿主(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变为童虫。成虫则寄生在终末宿主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雌雄虫合抱后.雌虫产下的卵有一些会依次穿过静脉的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中间组织、肠的基底膜和上皮细胞到达管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3.
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在其体内,肝片吸虫先后经历胞蚴、雷蚴、尾蚴三个阶段,雷蚴至少有三代。由于在椎实螺体内尚发现有其他吸虫的幼虫期,因此,对螺体内肝片吸虫的雷蚴及雷蚴代尤其是第一代雷蚴(Rla)的鉴定描述是非常必要的。本实验采用形态和体毛序测定,对不同的雷蚴代进行了描述,方法及结果如下。 在法国中部两个地区采集未受任何吸虫感染的椎实螺两个种群:Saint Ours种群和Thenay种群,以Saint Ours种群作为第一组  相似文献   

4.
螺类隶属于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洋。部分螺类可作为传播寄生虫的媒介宿主,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关螺类感染寄生虫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揭示螺类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螺类的免疫防御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螺类感染寄生虫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螺类传播疾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感染吸虫的软体动物的病理反应特征常常是不产卵或产卵减少。作者研究了吡喹酮对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光滑双脐螺生殖力的恢复作用和它对螺内子胞蚴和发育尾蚴的作用。实验用在实验室饲养的光滑双脐螺成螺(壳直径10~13mm)和在MF1小鼠内保种的曼氏血吸虫作为材料。先将成螺(壳直径10~11mm)感染曼氏血吸虫,感染后6周即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肺螺类螺蛳细胞的内在防御依赖血细胞。本文作者对正常及感染多种吸虫(包括肝片吸虫的子雷蚴,圆形单宫吸虫的子胞蚴等)的小截椎实螺(Lymnaea truncatu-la)血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的小截椎实螺血细胞具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血吸虫与其中间宿主关系的研究结果。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隶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无脊椎动物。它们虽无类似于脊椎动物的完善的免疫系统,但确实能对入侵的血吸虫幼虫作出应答。螺对毛蚴感染有易感及抵抗之分。在易感螺中,虫体很少诱导宿主的细胞反应,并能正常发育。目前的实验证据似支持用寄生虫-宿主间的分子模拟以及宿主防御反应抑制学说来解释血吸虫-螺相容现象。在抵抗螺中,虫体遭到宿主细胞的包围、吞噬,最后崩解、死亡。螺宿主抵抗力的产生具有细胞及体液因素。  相似文献   

8.
血吸虫的生活史中螺类宿主和脊椎动物二者是必不可少的,作者首先采用一种新技术,即将血吸虫的无性系,从螺移植到螺,进行胞蚴的复制过程,避开了在脊椎动物体内的各寄生时期。此研究起始于1966年,美国学者Chernin证实,经移植到螺体上的胞蚴,能保持活力。作者从1981年开始,进行曼氏血吸虫的胞蚴分离和移植工作,已保种了35代,现将此项技术报道如下。作者采用的移植片是从感染曼氏血吸虫后30天的扁卷螺(Planorbes)提取,用含胞蚴丝1mm~3的消化腺作移植片,一个螺可提供平均30个螺接受移植,移植片先在Chernin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在福建省可分别充当卫氏并殖、三平正并殖第一中间宿主的放逸短沟蜷体内发现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尾蚴、子雷蚴同类似吸虫幼虫的比较研究。总共检查捕自邵武等县(市)13025只螺蛳,发现并殖吸虫与类似者的尾蚴、子雷蚴分别为33只(0.25%)与83只(0.63%),各地的标本检查结果见表1。两者的尾蚴、子雷蚴检测结果的比较见表2、3。这些结果显示:两者的子雷蚴在形态及大小上非常近似,而尾蚴则有差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研究表明 ,被动抗性转移 (PTR)是把对血吸虫自然拮抗的能力从抗性螺转移至易感螺 ,通过注射抗性血浆和阿米巴样造血组织 (APO)的被动转移来完成。抗性螺受血吸虫攻击的结果取决于宿主抗性强度和感染的寄生虫的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宿主内部拮抗机制的能力 ,虽然由细胞介导的对寄生虫的杀伤机制被作为其抗性产生的依据 ,但仍不能确定抗性螺体内所发生的拮抗机制是来自中间宿主的不适宜性 (如缺乏生长发育刺激因子 )还是其自身的抵抗机制。本实验中作者借助新增种类的抗性螺对其血浆中存在的抗性因子进行了研究 ,包括 :早期用毛…  相似文献   

11.
曼氏血吸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虫,其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科双脐螺。当前关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的研究逐渐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大量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被报道。神经递质是机体调节神经活动的重要物质,在双脐螺和血吸虫体内广泛分布,不仅参与调控宿主和寄生虫的基本生理行为,还对感染后双脐螺产卵、应激防御以及进入宿主的寄生虫发育等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已发现五羟色胺、多巴胺、组胺、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一氧化氮等6类常见的神经递质与双脐螺感染曼氏血吸虫相关,本文从生理、生化以及组织定位表达等方面对上述6类神经递质进行综述,以期为双脐螺与血吸虫相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淡水螺可作为许多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有些寄生虫如血吸虫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由于寄生虫只能在一定的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因此它们之间具高度特异性。即使在适合的宿主内,吸虫与螺之间的相容性也存在差异。寄生虫与螺间的相容性主要由控制螺抗性有关的控制寄生虫感染的基因决定。虽然寄生虫可以钻入螺,但产生尾蚴过程中要在宿主体内的存活及成熟,尾蚴逸出的峰值均  相似文献   

13.
用移植胞蚴技术建立日本血吸虫克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尝试不使用脊椎动物宿主,在钉螺内建立日本血吸虫单性克隆。方法:应用Jour-dane显微外科移植胞蚴技术将单个毛蚴感染钉螺发育而获得的血吸虫子胞蚴供体连续植入正常钉螺头足窦内。结果:被移植的子胞蚴供体能继续无性繁殖产生新一代胞蚴,然后产生尾蚴,成功地建立了日本血吸虫雄性克隆AHSP和雌性克隆AHSP♀。植入雄血吸虫的雌、雄受体螺存活率分别为80%和78%。植入雌血吸虫的雌、雄受体螺存活率为83%和85%。雌、雄血吸虫克隆的尾蚴逸出前期分别为71±6.3d和68±4.1d。AHSP的移植感染率为60%,AHSP♀的感染率为42%。结论:供体子胞蚴性别与移植感染率有关,AHS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AHSP♀的感染率。而受体螺的性别、供体虫龄和移植的代序都与移植感染率无关。本技术不使用脊椎动物,有希望用于在实验室建立并保持不同生物特性的虫株。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2年5~7月在四川平武县进行了肺吸虫病调查,报告如下: 平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居涪江上游,属中低山区,山深林茂,溪流纵横,溪涧流水终年不息,清浊深浅随雨量变化而异。适宜第一、二中间宿主孳生繁殖,大小溪流均可捕获锯齿华溪蟹。 调查方法 一、中间宿主调查:沿涪江上游支系溪流随机捕获螺、蟹、逐溪分只编号,鉴定后分别剖检肺吸虫的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  相似文献   

15.
明确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收集大片形吸虫虫卵,28℃孵育。每日定时吸取虫卵,观察其发育情况,直至孵出毛蚴。将3种实验用螺随机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41只、椭圆萝卜螺240只和小土蜗251只;未感染组螺数量依次为:尖膀胱螺124只、椭圆萝卜螺136只和小土蜗87只。感染实验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上进行,每孔加入数量比为1∶3的螺与毛蚴。感染4 h后将螺放入养螺盆,每盆放置48~60只螺,室温下饲养。未感染组螺直接放入养螺盆,与感染组螺同法饲养。每日挑拣死螺,显微镜下观察大片形吸虫幼虫发育情况,同时记录室温和水温。待螺体内的幼虫发育为子雷蚴(含尾蚴雏形),收集囊蚴。结果显示,毛蚴于第11天孵出。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2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3 d。期间测定的饲养室温为21℃~27℃(平均24℃),水温为21℃~25℃(平均23℃)。141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12只存活;仅1只椭圆萝卜螺为阳性,于感染后第28天死亡,其余239只均为阴性,至感染后第72天,仍有36只存活。共检出112只阳性小土蜗,感染率为44.6%(112/251),至感染后第53天,全部死亡。未感染组螺中,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的最长存活时间为77 d,小土蜗的最长存活时间为57 d。124只尖膀胱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8只存活; 136只椭圆萝卜螺均为阴性,至饲养第77天,有30只存活; 87只小土蜗均为阴性,至饲养第57天全部死亡。所有阳性螺均未观察到胞蚴;仅有的1只阳性椭圆萝卜螺体内可观察到母雷蚴; 112只阳性小土蜗体内可观察到雷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阳性小土蜗于感染后第11天可见雷蚴,第23天可见母雷蚴,第26天可见含不成熟尾蚴的子雷蚴,第30天可见含成熟尾蚴的子雷蚴,感染40天后死亡的阳性小土蜗软体中发现尾蚴。感染后第40天开始捡获囊蚴,持续11 d,共收获511个囊蚴,其中499个囊蚴(占97.7%)均于次日清晨8:00检获,剩余12个囊蚴(占2.3%)于其中4天下午(14:30~16:30)捡获,期间存活的小土蜗有29只,其中24只为阳性,占阳性螺总数的21.4%(24/112),每只阳性螺逸出尾蚴且形成囊蚴的平均数为21个(511/24)。大理地区大片形吸虫的最适中间宿主为小土蜗。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及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寄生虫学方法进行了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了解青海省动物棘球蚴病/棘球绦虫感染的流行现状。结果表明,青海省家畜棘球蚴病的流行有升高的趋势,主要畜种绵羊和牦牛的平均感染率达50%以上。野生中间宿主动物感染率以青南高原为最高,祁连山地域的犬、狼等终末宿主动物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两个地形区。青海省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循环链复杂,动物感染率高,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动物棘球蚴病和棘球绦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正> 禽类血吸虫在我国的分布甚广,其中间宿主通常有萝卜螺及土蜗。近年来我们在本省山区。多次发现川卷螺自然感染毛毕吸虫,现将尾蚴及子胞蚴检出结果及人工感染家鸭的情况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的生活史分为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中间宿主是钉螺,哺乳动物是其终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及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血吸虫生存、繁衍的环境链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灭螺仍是目前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之一。但是,多年的血吸虫防治结果表明:由于钉螺生存环境复杂、繁殖力强,要想从根本上消灭钉螺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9.
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软体动物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自陈心陶教授首次在野鼠心、肺脏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巳知世界上有78种软体动物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隶属于21科44属和亚属,其中陆生软体动物计37种,其余为淡水螺类。在这78种软体动物物中,自然感染的有36种.占总数的47%。文献和田间调查证实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包括陆生、淡水软体动物共计13种,隶属于8科,12属和亚属,其中有3种系淡水螺类.即亚-5逊瓶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  相似文献   

20.
本观察是根据得自胞蚴的20个后前期细胞和中期细胞的染色体分析。曼氏血吸虫来源于波多黎各。染色体系由4只阳性扁卷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中未知性别的胞蚴制备而成的。活的螺蛳用秋水仙碱处理后,取出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消化腺,用配有19号针头的注射器在软体动物生理盐水(无Ca~( )和Mg~( ))中研碎成悬液。悬液用低渗的软体动物生理盐水(稀释9:1)处理约30分钟,然后离心,并用甲醇醋酸(3:1)固定,再经离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