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小管功能损害在难治性肾病(RNS)中的意义及缬沙坦干预治疗对其影响。方法RNS患者阳例及正常对照68例,79例RNS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潘生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缬沙坦组加缬沙坦(80mg/d),潘生丁组加潘生丁(15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生化方法及肾间质病理计量分析法分别检测全部患者肾小管功能(尿RBP、α1-MG、β2-MG、mAlb、NAG)和肾间质病理改变。结果所有RNS患者尿RBP、α1-MG、β2-MG、mAlb、NA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均呈正相关(r=0.436、0.626、0.499、0.668、0.657,P〈0.01)。干预结果显示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后尿系列蛋白均明显降低,而潘生丁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RN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间质损害及肾小管功能的损害,而肾小管功能损害与肾间质损害及肾小球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及早对RNS进行ARB干预治疗可改善肾小管功能及延缓RNS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肥胖相关肾病(ORG)大鼠肾小球足细胞WT1表达,探讨依那普利和限食对ORG肾脏保护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24周建立ORG模型后,分为对照组(A)、模型组(B)、依那普利治疗组(C)、限食组(D)、限食加依那普利组(E)继续饲喂8周,观察24h尿白蛋白(24hUA1b)、肾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足细胞WT1表达(足细胞密度)。结果B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显著低于A组(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显著高于A组(P〈0.01);C、D、E治疗组足细胞数和密度明显高于B组(P〈0.05,P〈0.01),24hUA1b和肾小球硬化较B组明显降低(P〈0.01),且E组联合疗效明显优于单个治疗组。结论ORG足细胞改变与蛋白尿程度和肾损伤呈一定相关性。依那普利加限食能明显抑制ORG足细胞WT1表达,减少尿蛋白,减轻肾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4,FGFR4)在肾脏病患儿肾组织的表达及肾脏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FGFR4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8例)及急性肾小球肾炎(18例)、紫癜性肾炎(20例),单纯性血尿(22例)患儿及正常肾组织(5例)的表达。分析FGFR4表达与肾病理积分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各临床及病理类型肾脏疾病足细胞、近端小管、远端小管FGFR4的表达积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足细胞FGFR4表达积分与肾小球病理积分、尿蛋白呈负相关;近端小管FGFR4表达积分与肾小管病理积分、尿蛋白呈正相关;远端小管FGFR4表达积分与肾小管病理积分、尿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FGFR4参与肾脏病理损害的发生。不同组织的FGFR4作用不同:对足细胞和远端小管起保护作用,而对近端小管起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活检肾组织(MsPGN)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剂P16^INK4a在肾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固有细胞增生、硬化的关系,结合临床参数分析,为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开辟新的途径。方法采用非生物素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6例MsPGN患者肾活检组织和6例外伤肾切除石蜡包埋肾组织中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P16^INK4a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MsPGN组肾小球和小管间质P16^INK4a表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中15例硬化、新月体形成组肾小球上高表达,而非硬化、非新月体形成组肾小球上仅部分表达,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管间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6例MsPGN组中肾小球P16^INK4a表达与未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未使用ACEI/ARB正相关(r=0.774、0.497,P〈0.01),BP、Scr水平与P16^INK4a呈正相关(r=0.64、0.473,P〈0.01),Ccr、TMP与P16^INK4a呈负相关(r=-0.487、-0.694,P〈0.01),而小管间质表达与临床资料不相关。结论P16^INK4a可能起促进异常增殖的肾固有细胞消退作用,并诱导肾脏衰老导致肾小球硬化、新月体形成;P16^INK4a表达不仅反映肾功能损伤程度,也间接反映BP和蛋白尿水平;药物干预可影响P16^INK4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TO)对MRL/lpr小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及对。肾小管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RL/lpr狼疮鼠45只随机平分为ATO组、CTX组和NS组,观察各组MRL/lpr狼疮小鼠治疗前后尿蛋白(半定量)的变化、肾组织病理改变、肾组织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的表达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的表达。结果尿蛋白分析:给药后ATO组较NS组有明显减少(P〈0.01)、CTX组较NS组也有减少(P〈0.01)。免疫荧光IgG、补体c3的表达:在NS组可见IgG沿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袢弥漫沉积(+-3+),而ATO组、CTX组则明显减少(--+),经统计发现ATO组、CTX组较NS组明显减少(P〈0.05);补体C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小球细胞数及肾组织活动积分在ATO组及CTX组中均较NS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组化:TGF-β1在肾小管可见明显表达,肾小球表达不明显,ATO组的阳性小管数较NS组明显减少(20.28±1.90对68.23±2.87,P〈0.01),CTX组的阳性小管数较NS组明显减少(23.26±1.71对68.23±2.87,P〈0.01)。结论三氧化二砷可以下调肾组织TGF-β1的表达改善小管病变,同时可以通过缓解肾小球、小管间质炎症及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达到改善狼疮性。肾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槐杞黄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槐杞黄对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影响,探讨槐杞黄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槐杞黄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槐杞黄组建立1gA肾病模型,槐杞黄组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应用定量尿沉渣计数法检测尿红细胞个数,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IgA沉积强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皮质nephrinmRNA和podocinmRNA的表达。结果①槐杞黄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槐杞黄组大鼠肾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减轻;③槐杞黄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odocin表达量较模型组稍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槐杞黄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mRNA及podocin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④槐杞黄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的不连续斑片状、团块状异常分布,较模型组改善。结论IgA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出现表达变化及分布异常,槐杞黄能降低IgAN大鼠尿蛋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及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EMT)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组,n=12)、糖尿病模型组(D组,/n=12)、糖尿病大黄酸干预组[R组,n=12,大黄酸100mg/(kg·d)灌胃]。成模后第8周末及16周末各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测定24h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HE及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钙档蛋白(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及转化生长因子13,(TGF-β1)的表达。结果(1)与N组比较,D组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明显增加(P〈0.01);(2)D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阳性表达显著低于N组,α-SMA、FN和TGF-β1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N组,E-cad表达和TGF-β1表达呈负相关(rs=-0.60,P〈0.05),α-SMA、FN表达和TGF-β1表达呈正相关(rs=0.88,P〈0.05;rs=0.91,P〈0.01);(3)R纽大鼠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肾间质胶原面积较D组明显减弱,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E-cad的表达较D组明显增加,α-SMA、FN和TGF-β1表达较D组均明显减弱(P〈0.01)。结论大黄酸具有减轻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表达、阻抑EMT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耐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钙敏感受体(CaSR)表达与肾小管间质损害、钙磷代谢紊乱、肾小管间质周围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人选的36例PNS患儿按是否糖皮质激素耐药分两组,激素敏感组(16例),激素耐药组(20例),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对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钙(ca)、磷(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上皮CaSR表达与肾小管间质周围微血管密度。结果激素耐药组患儿血清P水平[(2.26±0.15)mmol/L]高于激素敏感组[(1.90±0.12)mmol/L,P〈0.05];激素敏感组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4.63±0.78)低于激素耐药组(6.56±1.22,P〈0.05),微血管密度高于激素耐药组(2.98±0.35VS2.02±0.24,P〈0.05);肾小管间质轻度损害时,激素敏感组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4.15±0.58)低于耐药组(4.264-0.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密度则高于耐药组(3.12±0.33,3.01±0.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管间质中度损害时,激素敏感组(5.35±0.64)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低于耐药组(7.37±0.81,P〈0.01),微血管密度则明显高于耐药组(2.81±0.16,2.02±0.14,P〈0.05);与轻、中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激素耐药患儿相比,重度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激素耐药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11.46±1.38)显著增高,微血管密度(1.15±0.11)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耐药型PNS患儿肾小管上皮细胞CaSR表达增高与肾小管周围微血管密度下降,可能是由于GC的细胞毒作用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后,继发钙磷代谢异常与血管内皮损害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巢蛋白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含4%胆固醇和1%胆酸钠的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模型,观察大鼠血脂、24h尿蛋白、血肌酐和肾小管问质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结果高脂大鼠血脂、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出现损伤和间质纤维化。随时间延长,肾小管上皮细胞逐渐出现巢蛋白和α-SMA表达。巢蛋白表达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24h尿蛋白、血肌酐显正相关(r=0.963、0.830、0.944、0.706,P〈0.01),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呈正相关(r=0.974,P〈0.01),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04,P〈0.01)。结论巢蛋白异常表达可能与高胆固醇血症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早期慢性肾脏病(GFR≥60ml/min)患者血清脂联素、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排泄量、血脂、肾功能水平,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42例,分为2组:肾病综合征组(19例)和非肾病综合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同时测定血肌酐、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脂和24h尿蛋白量,按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21.9±11.3)mg/L]和非肾病综合征组[(11.0±7.0)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5,6±3.3)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肾病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肾病综合征组(P〈0.01);血清脂联素与血清总蛋白(r=-n5680)、白蛋白(r=-0.6241)、BMI(r=-0.4083)呈负相关,与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r=0.6154)(P〈0.01)。结论在早期慢性肾脏病,尤其是大量蛋白尿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血清白蛋白、尿蛋白量及BMI有关。血清脂联素升高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意义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