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53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突变和致癌作用。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24例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和21例移植到重度完全性免疫缺陷(severe:comlbined immunocleficient,SCID)小鼠并用或不用N-戊基-N-甲基亚硝基胺(N-amyrl-N-methylnitrosamine,AMN)处理的人食管正常组织标本,进行了p53基因外显子4~8的突变研究分析。结果: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检测出p53基因突变,其中食管癌组织标本中有18个突变,癌旁组织标本中有10个(10/17,58.8%)突变,主要的突变为G-A转换。在14例用AMN处理的人食管正常组织标本中出现6个(42.9%)突变;其中密码子283的突变为G-A转换。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因素或内源性AMN可能是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突变和STK15基因过表达与喉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X  Li FC  Li YH  Fu WN  Huang DF  Ye Y  Xu ZM  Sun KL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3):134-137
目的 探讨p5 3基因突变和STK15基因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自 5 5例术前未经化疗和放疗的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中 ,分别取配对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以下检测 :(1)提取DNA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银染结合DNA直接测序 ,检测喉鳞癌组织中p5 3基因第 7外显子 (p5 3E7)和第 8外显子 (p5 3E8)的突变情况 ;(2 )提取总RNA ,反转录合成cDNA ,以 β actin为内对照进行PCR扩增 ,分析STK15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  5 5例喉癌组织中 ,17例 (30 .9% )发生p5 3E7突变 ,未发现p5 3E8突变 ;癌组织STK15基因表达与 β actin表达平均密度比值 (ADV)为 1.2 2± 0 .4 9。癌旁正常组织发生p5 3E7突变 1例 (1.8% ) ,p5 3E8突变 1例 (1.8% ) ;癌旁正常组织ADV为 0 .99± 0 .5 4。喉癌组织p5 3E7突变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χ2 =8.6 6 ,P <0 .0 1)。癌组织STK15基因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t=4 .5 39,P <0 .0 1)。 17例p5 3基因突变的患者中 ,14例 (82 .4 % )癌组织STK15基因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38例癌组织STK15基因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患者中 ,14例 (36 .8% )存在p5 3E7突变。 2 5 .5 %的喉癌患者同时发生p5 3E7突变与STK15基因表达增高。结论 同时发生p5 3基因突变和STK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53 codon72)突变与人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人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p53 codon72的突变及其差异,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53 codon72的Arg/Arg和Pro/Pro或Arg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频率分别为11.0%和38.1%、4.2%和7.60A。p53 codon72Arg/Pro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5.75,P〈0.01),p53 codon72突变与p53蛋白表达有关(χ^2=15.21,P〈0.01);且p53 codon72的Pro等位基因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第72位密码子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癌旁组织p5 3、MDR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及逆转录酶 -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 ,对 5 0例食管癌和 3 7例癌旁组织中p5 3、MDR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食管癌中表达为 68%(3 4 5 0 ) ,癌旁组织中表达 5 9% (2 2 3 7) ;其中在正常组织中占 5 4% (13 2 4) ,在非典型增生中占 69% (9 13 )。MDR基因在食管癌高、中、低分化中的表达水平有极显著意义 ,癌与正常组织有极显著意义。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上p5 3、MDR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意义。结论 p5 3、MDR基因在食管癌中均呈高水平表达 ,癌旁组织中MDR有表达 ,p5 3基因突变早于组织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癌中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ESCC)p16基因甲基化的状况及其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分别检测75例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7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细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1.3%(31/75)、13.3%(10/75)和6.67%(5/7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22/75)和56.7%0(17/30)。31例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2例(6.4%)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44例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20例(45.5%)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食管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0.01),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甲基化呈负相关。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食管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食管鳞癌的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p16基因甲基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组织中抑癌基因SLC5A8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情况.方法:分别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及RT-PCR法检测45例食管癌、癌旁及切缘组织SLC5A8甲基化及基因表达情况;采用MSP法检测42例Barrett食管及其正常食管黏膜中SLC5A8甲基化情况.结果:45例食管癌组织的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及切缘组织,X2=31.3,P<0.01.42例Barrett食管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其正常食管黏膜,X2=8.23,P<0.01.食管癌的甲基化阳性率与Barrett食管的甲基化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9,P<0.01.31例SLC5A8甲基化阳性的食管癌组织中仅有2例检测到SLC5A8表达;而14例阴性标本中有10例检测到SLC5A8表达,甲基化与SLC5A8表达呈负相关,r=-0.572.SLC5A8甲基化阳性的食管癌组织中SIC5A8基因表达率显著低于甲基化阴性的食管癌组织,X2=21.17,P<0.001.结论:抑癌基因SLC5A8的甲基化率在食管正常黏膜、Barrett食管、食管癌的不同病理进展阶段呈现升高趋势,而SLC5A8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甲基化是使其失活而抑制SLC5A8表达的重要因素,并且可能是食管癌发生及Barrett食管演变为食管癌的一个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7.
高发区食管癌患者p16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p16基因甲基化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北方组)和广东揭阳(南方组)之间的异同,探讨p16基因甲基化在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两地食管鳞癌(ES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分别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两地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南方组7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41.3%(31/75)、13.3%(10/75)和6.67%(5/75);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22/75)和56.7%(17/30);31例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2例(6.4%)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44例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20例(45.5%)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北方组65例标本中,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切缘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52.3%(34/65)、16.9%(11/65)和7.69%(5/65);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21/65)和66.7%(20/30);34例p16基因甲基化阳性标本中有4例(11.8%)检测到p16蛋白的表达,而31例p16基因甲基化阴性标本中有17例(54.8%)检测到p16基因的表达。两地组内癌组织p16甲基化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组织,p16蛋白表达与p16基因甲基化呈负相关(P<0.01)。两地同类组织比较p16甲基化率和p16蛋白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异常甲基化后功能失活可能是南、北两地食管癌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在我国南北环境气候条件不同的两地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环境因素和p16基因功能之间的生物学关联在食管癌的发生中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食管拉网细胞中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对 30例食管拉网细胞标本及相应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30例食管拉网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3.3% ( 2 5/ 30 ) ,相应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96 7%( 2 9/ 30 ) ,14例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率为 14.3% ( 2 / 14)。拉网细胞和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于拉网细胞学癌细胞检出率( 73.3%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细胞学检查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Livin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p53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ivin蛋白和p5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P<0.01)。Livin表达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P<0.01)。在食管癌组织中Livin与p53表达无关(P>0.05)。结论:L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异常表达,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抑癌基因p53的失活与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食管癌的发生方面无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和nm2 3 H1基因蛋白在人食管癌的表达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中p16蛋白的表达 ,结合观察转移抑制基因nm 2 3 H1的表达。结果 :p1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低表达 ( 4 5 1% ,2 3/51) ,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粘膜及癌旁组织 (P <0 0 1) ,阳性率与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1) ,Ⅰ级66 7% ( 14/ 2 1) ,Ⅱ级 34 8% ( 8/ 2 5) ,Ⅲ级 14 3% ( 1/ 7) ;与肿瘤浸润、转移无关。nm 2 3 H1的阳性率为60 8% ( 31/ 51) ,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 (P <0 0 5) ,淋巴结转移癌的阳性率 ( 18 8% ,3/ 16)显著低于食管癌原发灶 (P <0 0 1)。p16与nm 2 3 H1的表达无关。结论 :p16蛋白在食管癌的低表达提示有频发性的p16基因失活 ,且与肿瘤分化有关。nm2 3 H1与食管癌的浸润 ,转移相关。p16和nm 2 3 H1的失活在食管癌的形成及发展中可能起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人源性食管鳞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方法:从人食管鳞癌组织中提取总RNA并分离纯化mRNA,用RT-PCR合成cDNA单链,LD-PCR扩增双链cDNA,除去<500bp的小片段,与载体λTriplEx2噬菌体左右臂连接,经体外包装即构成全长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转化E.coliXL1-Blue感受态细胞,测定文库的滴度,确定文库的容量大小,用蓝白筛选测定文库的重组率,PCR鉴定cDNA插入片段的大小。结果:构建的人源性食管鳞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滴度为1.64×106pfu/mL,重组率为98.6%,cDNA插入片段的大小为0.7~2.5kb,平均长约1.5kb。结论:成功构建1个人源性食管鳞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适合于大批量筛选cDNA克隆的食管鳞癌肿瘤抗原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恩度对食管癌细胞-109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Eca-10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恩度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ELISA方法检测荷瘤动物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恩度能抑制Eca-109和HUVEC细胞的增殖(均<0.05),并有效抑制食管癌移植瘤的生长(<0.05),检测荷瘤组织中MVD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0.05),荷瘤动物血清VEGF浓度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05)。结论 恩度能有效抑制食管癌细胞及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逆转录酶 (h TERT)及端粒酶相关蛋白 - 1(TP- 1)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 TRAP-银染法对 45例食管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同时应用原位杂交对癌组织切片进行 h TERT、TP- 1的 m RNA表达的检测。结果 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2 .2 %。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癌组织中 h TERTm RNA表达的阳性率为 6 4.4%,TP- 1的阳性率为 6 2 .2 %。 h TERT的 m 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而 TP- 1的 m 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无相关。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h TERT、TP- 1的 m RNA表达均较高。端粒酶活性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h TERT与端粒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食管腺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了解原发性食管腺癌(PEAC)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探讨合理的手术指征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对106例PEAC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3603例食管鳞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EAC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5%、2.8%和23.5%,与食管鳞癌相似;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变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外侵及手术切除性质。其总的术后5年生存率为21.0%,低于食管鳞癌(P<0.01);其手术5年后死于转移复发的占82.4%,高于食管鳞癌(P<0.01)。辅助放疗对Ⅰ、Ⅱa期患者有一定帮助,对N1患者帮助不大。结论PEAC和食管鳞癌相比恶性程度高,病变进展快,患者预后差。手术是其首选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指征为0、Ⅰ、Ⅱ期及估计可切除的Ⅲ期甚至Ⅳ期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辅助放疗可能对N0患者有所帮助,对N1患者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15.
食管内支架对恶性食管梗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 72例恶性食管梗阻且不能耐受剖胸手术的患者置入食管内支架治疗。男 5 6例 ,女 16例 ,中位年龄 63岁。其中食管癌 5 5例 (合并食管气管瘘 3例 ) ,胃底、贲门癌 13例 ,肺癌并气管食管瘘 4例。结果所有内支架开放良好 ,吞咽困难计分提高 2分 ;主要并发症为胸骨后不适与胸痛 ,占 5 2 8% ( 3 8/ 72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食管内支架能有效改善恶性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的呛咳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奈达铂(NDP)联合顺铂(DDP)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NDP联合DDP对Eca-10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中效原理法判断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分析Ki-67及Bax表达的变化。结果NDP、DDP均明显抑制Eca-109细胞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两者联合使用低浓度时呈拮抗效应,高浓度时呈协同效应;IC50浓度的NDP、DDP和1/2IC50(NDP)+1/2IC50(DDP)对Eca-109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1.9±4.1)%、(47.4±2.9)%和(52.5±0.9)%;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Ki-67基因(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Bax基因(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结论1/2IC50浓度NDP和DDP联合应用与两药IC50浓度单独应用相比,对Eca-10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能力均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是中国常见的肿瘤之一,穿孔是食管癌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于食管癌穿孔的治疗,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上缺乏统一的专家共识。本文应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平台系统,检索1996-2017年12月相关文献,筛选出27篇相关文献,并通过27篇文献对食管癌穿孔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可手术患者可延长生存,但同时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提高,而营养支持下同步放化疗也可明显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s,5-Aza-CdR)对食管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经5-Aza-CdR处理人食管癌细胞株EC1后,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化疗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对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表达的影响。结果经5-Aza-CdR处理后,EC1细胞对顺铂的化疗敏感性提高。5-Aza-CdR可诱导EC1细胞出现明显的G0/G1期阻滞。DNMT3B在食管癌细胞EC1中表达明显增高,经5-Aza-CdR作用后,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5-Aza-CdR可提高人食管癌EC1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下调DNMT3B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 182例,其中采用术后放疗(RT)40例,术后化疗(CT)48例,术后放化疗(RCT)32例,术后未治疗(NT)62例,比较治疗状况对全组及不同病理分期的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4%,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88、38例。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为22%、Ⅲ级加原位癌为35%、浸润癌为36%(χ2=3.49,P=0.175)。全组RT,CT,RCT,NT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81%,61%、57%,73%、73%,49%、42%(χ2=13.38,P=0.004),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7%、68%,100%、100%,60%、45%(χ2=7.09,P=0.069);全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67%、48%,73%、56%,44%、26%(χ2=20.24,P=0.000),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9%、54%,33%、33%,75%、34%(χ2=9.89,P=0.020),病理分期Ⅰ~Ⅱ期残端阳性的分别为80%、80%,55%、55%,93%、77%,38%、30%(χ2=12.34,P=0.006)。结论 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和残端阳性均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及残端阳性Ⅰ~Ⅱ期患者推荐采用术后RT,Ⅲ期患者采用术后RCT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了解原发性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PESC)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探讨合理的手术指征及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47例PESC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食管鳞癌及腺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ESC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及手术死亡率分别为93.6%、17.0%和2.1%,与食管鳞癌及腺癌相似。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为病变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肿瘤长度、侵袭深度及手术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