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以音位对为载体,从听说两方面探讨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特征,从而为听障儿童声母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提供指导.方法 对60名听障儿童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能力与构音语音能力进行分析,分别从听、说和听说对比3个维度对汉语普通话中的9项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和构音语音得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1]9项声母音位对在听和说两方面难度分布相似,塞音与鼻音音位对、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音位对的难度都较低,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音位对的难度较高;[2]23对声母音位对的听觉识别难度低于构音语音难度,被试的听觉识别平均分高于构音语音平均分;[3]听障儿童的听觉识别平均分和构音语音平均分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听觉识别能力越高,构音语音能力也相对较高.结论 听障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落后于听觉识别能力.对听障儿童进行构音语音异常矫治时,要充分利用其听觉辨识能力,进行听说对比训练,用听带动说,以增强其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提高言语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2.
鼻腔共鸣发生在鼻腔,在发非鼻音时,软腭抬起,关闭鼻咽通道,气流从口腔呼出;在发鼻音时,软腭下垂,开放鼻咽通道,气流从鼻腔呼出。鼻腔共鸣功能直接影响到语音质量的好坏,在汉语系统中,只有/m/、/n/、/ng/三个鼻音需要鼻腔共鸣,自然的言语声要求适度的鼻腔共鸣。鼻腔共鸣功能障碍主要包括鼻音功能亢进和鼻音功能低下,其中鼻音功能亢进是最常见的,指在发元音和非鼻音的辅音时,有过量的鼻音;鼻音功能低下是指发/m/、/n/、/ng/三个鼻音时,缺乏应有的鼻腔共鸣音,而一些元音甚至辅音的发音也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5岁健听儿童韵母音位对比和声母音位对比的习得过程,为听障儿童音位对比识别训练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3、4、5岁健听儿童各30名,测试韵母与声母最小音位对比的识别能力,统计音位对比的习得年龄。结果①3、4、5岁健听儿童韵母音位对比分别习得85.87%、94.57%和97.83%。相同结构、不同开口组韵母习得发育较早,4岁即已完成;相同开口不同结构组仅有1对在5岁习得;相同开口相同结构组韵母习得发展略慢,有两对在5岁后形成;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习得较为缓慢。②3、4、5岁健听儿童声母音位对比分别习得75.86%、88.51%和96.55%。擦音与无擦音发展较早,在3岁及3岁前即已习得;送气与不送气音发展其次,在4岁完成;清辅音与浊辅音基本在4岁完成;其他组在5岁后仍有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时间。结论 3~5岁健听儿童音位对比识别习得过程有一定顺序性,较晚识别的音位对可能受言语发育和语音声学特征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鼻韵母相关音位对比、浊辅音对比(m/nr、/l、n/rl、/r、)、p/t/k对比、f/s/h对比、c/s/ch/sh对比晚习得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例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的辅音错误特征,探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以两例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评估并比较两例患者辅音的错误特征。结果在发音部位、发音方式、送气与不送气,清辅音与浊辅音和辅音音位的分布5个方面,两例患儿的辅音发音的错误特征存在差异。结论对不同语系构音障碍儿童进行治疗时,必须根据不同的辅音错误特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聋儿音位识别能力、构音能力评估结果与分析,为制定聋儿康复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例在康复中心训练的5岁聋儿作为被试,采用《儿童音位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在安静房间中进行听觉识别能力评估。采用《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进行幼儿声母、韵母、声调、构音清晰度评估。结果该幼儿声母识别率为68.9%,韵母识别率为84.48%,声调识别率为100%,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最小音位对比的训练。构音语音清晰度为33.3%,相对年龄小于2岁半,构音清晰度发展落后两年,需进行构音能力训练。结论正确的评估与矫治,是提高聋幼儿言语流畅性和清晰度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适用于汉语普通话的<腭裂语音清晰度词表>,探讨腭裂患者普通话最小语音对的特征.方法 对30例腭裂语音障碍患者进行<腭裂语音清晰度词表>的测评,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语音清晰度和最小语音对错误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寻找对语音清晰度预测价值最大的特征语音对.结果 30例研究对象的语音清晰度范围在37%至92.4%之间.语音对错误率范围从0.13至0.80.错误率最高的三类语音对(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发音部位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语音对(0.80)、发音部位中的舌尖后音和舌背音语音对(0.68)以及发音方式中的塞擦音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语音对(0.66).通过测评不送气塞擦音与送气塞擦音、舌尖前音和舌背音两类特征语音对的错误率,对语音清晰度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71.5%.结论 <腭裂语音清晰度词表>的建立,从最小语音对的角度考察,可以有效地对腭裂患者的语音清晰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龄功能性构音障碍(functional articulation disorders,FAD)儿童韵母音位对的发音特点,为其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2例3~6岁的FAD儿童,以韵母词表为测试材料,测试其韵母音位对比、最小韵母音位对的发音正确率,分析其韵母音位发音的难易程度及错误趋势。结果①42例小龄FAD儿童中,37例(88.10%,37/42)发生最小韵母音位对错误;10对最小韵母音位对发音正确率从低到高依次为:21.4%(an/ang)、26.2%(uan/uang)、31.0%(ing/i)、35.7%(in/ing)、35.7%(in/i)、78.6%(iao/ia)、85.7%(yu/yi)、88.1%(ia/i)、90.5%(i/a)、95.2%(i/u)。②最小韵母音位对发音错误类型主要为替代、遗漏,其中鼻韵母前进化、鼻韵母遗漏的错误趋势较明显,分别占53.8%(113/210)和60.7%(51/84)。③6项韵母音位对比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前元音与后元音(FBV)95.2%;高元音与低元音(HLV)83.3%;三元音、双元音与单元音(TMD)82.1%;圆唇音与非圆唇音(RUN)81.0%;鼻韵母与非鼻韵母(FNN)33.3%;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FBN)27.8%。结论小龄FAD儿童在韵母发音时存在明显的难度层次,其中单韵母最易掌握,其次是复韵母,最后是鼻韵母;韵母发音错误方式以替代、遗漏为主,在韵母构音矫治时,应遵循韵母音位发音难易顺序及错误走向进行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构音情况的研究,分析其言语清晰度及易出现的错误,为开展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训练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平均年龄为5岁、配戴助听器的极重度听障儿童71名,选用孙喜斌等主编的听觉评估及学习中的材料进行声母构音测试。结果①各声母清晰度变化较大,从几乎不能识别到完全识别。清晰度较高的声母为/b/、/m/、/l/、/d/,清晰度较低的声母为/s/、/c/、/z/、/sh/、/x/;②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部位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双唇音-舌尖中音-唇齿音-舌尖后音和舌面音-舌根音和舌尖前音;③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不同发音方式声母的发音从易到难依次为:边音-鼻音-不送气塞音和送气塞音-不送气塞擦音-擦音-送气塞擦音;④4~6岁极重度听障儿童声母构音错误中替代错误最多,其次是省略错误。结论声母构音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有其内在规律性,对构音障碍的听障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康复效率,使听障儿童获得更好的言语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儿童的音位对比识别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植入人工耳蜗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的异同点和难点,为制定听觉言语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3名配戴助听器儿童、17名植入人工耳蜗儿童采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进行音位对比识别评估,应用难度分析法对得分进行分析.结果 当人工耳蜗儿童重建听阈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助听听阈平均值基本一致时:①87对声母中共有38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3.7%;在声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7对"较难",12对"很难",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共有28对"较难"、11对"很难";其中,两类儿童卷舌音与非卷舌音声母难度一致性达100%.但两类儿童相同方式不同部位、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相同部位不同方式音位的一致性均在40%以下;②92对韵母中两类儿童共有43对音位对难度基本一致,占总数的46.7%;在韵母音位对识别难点方面,人工耳蜗儿童共有21对"较难",两类儿童前鼻音与后鼻音韵母音位对难度的一致性高达66.7%,两类儿童相同结构相同开口音位时的一致件最低,仅达27.8%.结论 在声母和韵母音位对比识别方面.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与配戴助听器的儿童的识别难度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配戴助听器的儿童声母识别难点主要与"f"有关,而人工耳蜗儿童识别的难点主要与"s"和"t"音相关的音位对有关.两组儿童韵母识别难点多数与鼻韵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听障儿童/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对54例1.5岁~9岁听障儿童/g/和/k/口部运动功能和构音模式的分析,从发/g/和/k/音所需的口部运动、发音部位.发音方式等角度详细分析了造成/g/和/k/构音异常的原因,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系统、有效.简易的治疗策略。结果从听觉识别、口部运动、构音运动训练以及构音音位训练4个层次对/g/和/k/音位异常的矫治进行策略分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结论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言语矫治师在进行构音异常矫治时必须先进行原因分析,再进行科学系统的治疗,本文所介绍的治疗策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