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消化不良是小儿常见病,属于祖国医学泄泻范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簿,或如水样为特征,本病最易耗伤气液。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论内伤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正如张景岳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病四季皆有发...  相似文献   

2.
清代名医陈复正,自幼知医,及长学道,于幼科一门尤有发挥,著有《幼幼集成》六卷传世。全书首创“赋禀”、“护胎”,并以醒世之言辟惊风之悖谬,晰指纹之精微,传神火之功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就卷三《泄泻证治》篇作一浅析。1 审因论证,宜别所泻之色经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乃脾胃专病,陈氏一遵经旨,以此为泄泻辨治的总纲,并推崇张景岳之论: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泄泻原因虽多,未有不原于湿者,故《…  相似文献   

3.
疳积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面黄肌瘦、肚腹膨大、时发潮热、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尿如米泔、食欲减退或嗜异食为特征。历代儿科书籍均认为疳积之病 ,莫不发于脾胃。其实疳积的病因十分复杂 ,临床表现亦各异。作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观察 ,现将论治疳积的经验报告如下。1 脾肾同调治疳积一般认为疳积多由小儿恣食甘肥 ,耗伤形气 ,渐成积滞 ;而又脏腑柔脆 ,运行失司所致。但我们认为疳积是脾肾两经同病 ,凡病疳者多因先天不足 ,后天不敷而形成。先天属肾、后天属脾 ;而先天不足者 ,又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故采用脾肾同调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小儿吐乳和腹泻,是常見的一种小儿疾患。吐乳的原因很多,如宿乳、胃寒、胃热、停痰等原因造成的占多数。无論原因如何,皆系胃气不能健运,乃上逆作吐。我們治疗的吐乳患儿,多是吃乳过量,或无定时,以致伤乳,停滞胃脘不能下行,不得不逆而上吐。腹泻常和吐乳并见,总称吐泻,腹泻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常見的多是脾胃受伤所致。胃是水谷集聚的仓庫,而水谷必須靠脾来运化。如果脾胃受伤,則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混淆而为腹泻。我們治疗的病例中,系单純性吐乳的14例,吐乳兼腹泻者21例,均施以针灸治疗,其疗效之迅速,实非任何药物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证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而湿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脾病与湿盛之间互为因果是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因此健脾祛湿为其主要治则。由于脾主升清 ,主运化水湿 ,故祛湿又不离乎脾脏 ,所以治疗泄泻脾之健运与否尤为重要。临床上健运之法多宗“脾健在运 ,不在补”之说。而吴康衡主任医师集几十年临床经验 ,进一步提出“健脾贵运 ,运脾贵温”的观点 ,认为运化必赖于阳气 ,中焦气机得温则运。告诫小儿泄泻证治中慎用凉药 ,推红参、附片、肉桂、炮姜、灶心土等温阳药为治泄圣药 ,选方常用理中辈或仿理中法 ,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脾胃伤须分饮、食”及“劳倦伤当辨寒、热”两大方面阐述了罗天益的脾胃观。罗天益不仅全面地继承的老师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列“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指出“食伤”和“饮伤”二者在病因及治疗上有所不同,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声明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病因不明确,推测胃肠激素在其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医证属脾胃病,依据临床表现当属“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辨证繁复。笔者近3年对门诊76例进行临床观察,单从肝郁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脾胃伤须分钦、食”及“劳倦伤当辨寒、热”两大方面阐述了罗天益的脾胃观。罗天益不仅全面地继承了老师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列“食伤脾胃论”、“饮伤脾胃论”指出“食伤”和“饮伤”二者在病因及治疗上有所不同,更切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夏秋季多见.笔者近十余年来通过临床探索及实践,治疗小儿泄泻有以下三点体验.  相似文献   

10.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具有消化饮食,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前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而小儿的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微较成人更为迫切,且乳食不知自节,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同时他脏之病亦可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或情志失调,或禀赋不足,从而致脾失健运而水湿不化,以大便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论其治法,《黄帝内经》虽无专篇论述泄泻,但提出了从“肝、心、脾、肺、肾”五脏治泄泻的泄泻五脏论思想.此后,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专门论述.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易导致水谷不化,内生水湿,升降失调,清浊夹杂而下,而为泄泻,故泄泻与脾密切相关.现代研究中,肠道菌群失调已被证实是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群的内稳态维持着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各种功能,当该稳态遭到破坏,则导致菌群失调,胃肠道功能紊乱,多表现为泄泻,故而肠道菌群失调与泄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泄泻从脾论治的源起、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着重对泄泻从脾论治的理法方药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推拿疗法加健脾益气方治疗小儿泄泻65例江西中医学院(330006)陈运生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中勇,胡珂113例小儿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对照组48例。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分别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小儿四病防治方案·婴幼儿腹泻防治方案”和“病种质...  相似文献   

13.
“苦寒能健胃”是祖国医学治疗脾胃疾病的用药依据之一。黄连被视为苦寒健胃的典型代表,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是中药制酸的常用方剂,近年来黄连素对溃疡病的治疗作用受到公认;公英以其功专阳明,清胃中之火,又不损土而著称。为了阐明其作用机制,兹参考国内外文献,作一初探,谬误之处,望同道正之。 盖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具其所倡阴火,尤为后世关注。蒋继强等认为,东垣阴火之形成,其根源在于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其中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是关键所在,湿滞蕴阻中焦为慢性脾胃病缠绵难愈之缘由。治则之甘温益气升阳固然重要,然内蕴湿热不消,亦常难奏效,故东垣往往少佐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小儿消化不良,是小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兹将淄博市周村中医院治疗单纯性小儿消化不良的经验,总结如下:治疗方法在治疗中,主要掌握清热、利湿、健补脾胃的原则,辨证治疗:1.凡伤乳、伤食初期,腹大胀满、躁扰不宁、头汗出、不思食,诸证属实的,用牛黄散(大黄、二丑);高热不退而兼见惊厥的,加珠黄散(天虫、全虫、天竺黄、胆南星、琥珀、硃砂、雄黄、川贝、牛黄、射香、冰片)或用保婴镇惊散(殭蚕、硃砂、胆星、天竺黄、川贝、雄黄、金箔、清半夏、琥珀、甘草),以清热镇惊,涤荡积滞。2.泄泻日久,脾虚症状比较明显的,用扶脾散(川连、吴芋、云苓、车前子、砂仁、甘草、泽夕、白术、硃砂、内金)或参苓白术散健补脾胃;结合针刺合谷、足三里、长强、肾俞。  相似文献   

15.
<正>王长洪教授是全军中医药国医名师,辽宁省名老中医,是已故名老中医董建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主要继承人,临床擅治脾胃病及内科杂病,精研经方的同时又熟谙时方,对民间验方亦能兼收并蓄,其治疗慢性泄泻颇有经验,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造诣颇深。笔者有幸跟随王教授学习,获益良多。慢性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病程大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增食灵"合剂对小儿厌食症模型幼龄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病因模拟法建立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对模型幼鼠下丘脑β-EP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小儿增食灵"合剂可明显增加厌食症幼龄大鼠食欲,提高下丘脑β-EP记数水平(P〈0.05,P〈0.01)。结论"小儿增食灵"合剂能明显增加厌食症幼龄大鼠的食欲,促进下丘脑β-EP分泌可能是该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如长期恣食生冷肥甘,或大病之后,调养不当等,都能使水谷停滞,伤及脾胃,导致运化不良而成积滞,日久成疳,曰疳证。主要症状:面黄肌瘦,精神困倦,午后潮热,厌食或多食,尿如米泔,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酸臭异常。脉搏沉细,指纹色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除已明确为非感染病因引起的如乳糖不耐受症或已习惯诊断名称的如霍乱、细菌性痢疾外。其他小儿腹泻都应诊断为小儿肠炎。小儿腹泻后机体引起脱水、酸中毒、低钾。脱水多数为等张脱水;少数营养不良、腹泻严重、食水量多、病程长者为低张脱水。酸中毒多数是由于尿量少、进食少、有机酸增加所致的阴离子间隙增  相似文献   

19.
肾病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儿童患者尤为常见。其病因约70%为慢性肾炎肾病期,其次为类脂质肾病(多见于小儿),其他尚有胶原疾病(播散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糖尿病性肾病、肾淀粉样变、肾静脉及(或)下腔静脉血  相似文献   

20.
对钱乙小儿脾胃病治法的浅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030009)董晓丽戴高升治疗小儿疾患,钱乙理论重在调护脾胃。从他积累的50余年临证成功经验中所创制的多种调理脾胃的方剂不难看出,运用钱乙健脾、运脾的理论,虽不能尽愈小儿诸般疾病,但倘能善于掌握要领,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