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5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兰 《临床医学》2010,30(4):83-85
目的分析近5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4年至2008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年上升,并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结论剖宫产增高的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林素琴  熊俊  颜文美 《临床医学》2013,33(10):87-88
目的探讨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方法对安溪县医院4年剖宫产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发生改变。由产程异常、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转变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为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结论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合川区妇幼保健院2003、2006、2009年剖宫产率上升情况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在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明显。结论社会因素、胎儿窘迫是剖宫产率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产科质量,控制社会因素及胎儿窘迫为手术指征的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院近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对比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选择我院1994年1月~2008年12月间尾数为偶数的年份行剖宫产的病例,对手术指征构成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上升最快,胎儿窘迫、头盆不称次之.结论: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和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围生儿死亡率也可以稳定在可控制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2170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情况.结果 社会心理因素、"过度诊断",放宽剖宫产指征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探讨如何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及控制剖宫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938例剖宫产的临床资料,并对各手术指征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前4位分别为:疤痕子宫(22.39%)、社会因素(21.22%)、胎儿窘迫(15.46%)、胎位不正(8.74%);疤痕子宫、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妊娠并发症、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以及胎儿异常为剖宫产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疤痕子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影响近20年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990~2009年剖宫产率进行分析,同时截取1990年、1999年、2009年3年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剖宫产率近20年呈上升趋势。经过初步控制后,剖宫产率已有下降趋势,较最高时下降18.68%。剖宫产指征在社会因素、巨大儿、胎儿窘迫、瘢痕子宫方面存在差异。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胎儿窘迫诊断准确率后,剖宫产率有所下降。结论剖宫产率的升高与医学指征的掌握及社会因素有关,提高诊疗水平,控制社会因素剖宫产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近5年的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占第1位,社会因素由第3位上升为第2位,二次剖宫产率上升。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我院近5年所有剖宫产病例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产钳助产率逐年下降。其中剖宫产以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存在过度诊断。母儿因素中以相对头盆不称行剖宫产指征不足。瘢痕子宫、骨盆狭窄、妊娠并发症剖宫产率有下降的趋势,而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有明显升高。结论剖宫产率的增加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孕产期监护和产程观察,提高医务人员及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改变服务模式,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0.
17年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凤霞 《临床医学》2005,25(1):86-88
目的 寻找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提高分娩质量,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把1987年~2003年3197 例剖宫产指征分为三个年段,即1987~1992、1993~1998、1999-2003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相对指征、绝对指征、 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均在上升,社会因素上升的幅度最大,所占比率由第一段5.38%上升到第三段31.42%。 结论 绝对指征剖宫产率上升是合理的,相对指征剖宫产率上升是不完全合理的,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率上升是 不合理的。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指征20年变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20年间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8年12月3组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2)剖宫产指征变化中,以社会因素最明显,已跃居第3位;(3)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再次剖宫产、臀位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结论:社会因素、胎儿因素(巨大儿、臀位)所致的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提高助产技术及产科质量评估,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对产妇和家属的宣教工作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花更茹 《临床医学》2011,31(4):82-83
目的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240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39.31%。2408例剖宫产指征顺位为:胎儿宫内窘迫(23.13%),社会因素(20.06%),难产(18.02%),臀位(12.00%),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0.00%),瘢痕子宫(8.85%),其他因素(7.56%)。结论剖宫产率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社会因素影响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探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沧县医院2004-01/2006-12剖宫产率的变化及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结果:3 a内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居第一位。结论: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人数增多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率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1 931例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3年为41.9%,2006年为61.04%,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003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1位,而2005-2006年社会因素占第1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应从双方着手.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率目标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因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2月2120例住院产妇列为观察组,2009年3月~2010年2月1583例住院产妇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顺位因素以及两组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46.42%,社会因素占7.42%;对照组剖宫产率为64.94%,社会因素占58.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剖宫产率目标控制,位于剖宫产指征顺位第一位的社会因素下降为倒数第二位;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剖宫产率目标,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影响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近10多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本院13年来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2)1998年前剖宫产指征主要为难产,1999至2002年胎窘渐升高,2000年后社会因素明显升高,跃居首位。(3)新生儿病死率未随剖宫产率上升逐步下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胎窘”和“头盆不称”诊断过度也是剖宫产术增多的重要因素,来自孕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率增高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并针对相关原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1761例剖宫产的指征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结果:2005年剖宫产率为45.31%,2006年剖宫产率为46.3%,平均剖宫产率为45.86%,影响剖宫产率主要因素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14.14%)、社会因素(11.93%)、脐带绕颈(10.11%)、巨大胎儿(9.26%)、相对头盆不称(9.26%)、妊娠合并疾病(8.86%)、中及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25%)等。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社会因素使剖宫产指征相对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2007年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总剖宫产率逐年增高。剖宫产指征被放宽。1998-2000年、2001-2003年、2004-2007年剖宫产的第一位指征分别为难产、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医患积极配合,合理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可使剖宫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年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迁。方法统计2001年~2006年在本科住院分娩产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对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为26.02%,2001年为17.23%,2006年达31.97%,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一直以难产为第1位,近几年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逐渐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率的增加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孕产期监护和产程观察,提高医务人员及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同时应对全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有关妊娠、分娩的知识水平,以降低社会因素引起剖宫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以期能控制剖宫产率的上升。方法 对我院产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6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窘迫以及社会因素等是导致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结论 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